1946年9月10日,星期二。这一天,是特蕾莎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天,她乘火车从加尔各答去大吉岭静修。她坐的是三等舱。夜幕降临后,她开始诵读玫瑰经,安静地和圣母交谈。
过了一会儿,她拿出圣经,轻轻打开。她看的是《马太福音》的第二十五章;她是从第三十一节开始阅读的。特蕾莎如是描述了当时情景:“我觉得〈圣经〉里的每句话都清晰无比地印在了内心深处,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奇特感觉。你知道扫罗的故事。当他正骑马行在从耶路撒冷到大马士革的路上时,天空出现一束闪电般的光;那束光拦在他前面并把他从马上掀下了,强迫他听主的训示。我是被马太福音的光辉所阻止,不自觉地听到主的声音。”
火车疾速行驶着,发出一声长鸣。她接着读下去:
当人子像国王般降临时,众天使陪伴着他。他要坐在他荣耀的宝座上,万民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们分开来,就像牧羊人分别绵羊和山羊。正义的人在右边,剩下的在左边。
接着,王对他右边的人说:“来吧,你们这些蒙我父赐福的!接受这自创始以来就为你们准备的王国。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是陌生人,你们留我住,我赤身裸体,你们给我衣服;我病了,你们照顾我,我在监狱里,你们来探望我。”
正义的人就问他:“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过你饿了,给你吃,渴了,给你喝?什么时候见过你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裸体,给你穿?什么时候见你病了或在监里,看望过你?”
王答道,“我告诉你们,你们无论何时为我们任何一个兄弟姐妹行过这些善事,就是对我行了善事!”
然后,他对左边的人说,“离开我,你们这些被神诅咒的!到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准备的永不熄灭的烈火中去!我饿了,但你们不愿意给我吃,渴了,你们不给我喝;我做客旅,你们却不愿意欢迎我,赤身裸体,你们却不给我穿;我病了,在狱中,但是你们却不来照顾我。”
于是,他们就问,“主啊,我们什么时候见你饿了,或渴了,或客旅,或赤身,或病了或在狱中,而没有帮助你呢?”
王答道,“我告诉你们,你们无论何时拒绝帮助哪怕最不重要的人,就是拒绝帮助我。”
于是,这些人永远受罚,而正义的人得到永生。
她从来没有忘记过加尔各答人们的苦难,一想到这些她的心就久久难以平静。特蕾莎修女已经意识到了贫穷、病残和被家庭、社会遗弃的人的悲惨境遇,意识到那些倒在路边、奄奄一息的穷人是多么值得同情。1942至1943年孟加拉发生的大饥荒更加令人万分揪心。当她听到亨利神父对孟加拉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描述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她曾经从修道院的窗户向外望去,似乎满目饥荒遍野。她喊道:
“可怜的人啊!他们世代受穷受苦!他们靠在大街上捡食剩菜剩饭为生!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由于患了肺结核又得不到照顾而咳血至死!他们由于财产被剥夺、破产和生病而死在路边,像被遗弃的动物!他们蜷缩在人行道边,污秽不堪,终日被蚂蚁、蝇蛆和老鼠叮咬,只能眼睁睁地等死!随着列车的颠簸摇摆,一幕幕揪心的景象涌向她心头,她的良心在嘶鸣:亲爱的,难道你没有看到耶稣基督在这些不幸的生命中受苦吗?你难道就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亲爱的,你要在每个不幸的人身上找到耶稣基督。你必须爱耶稣,侍奉耶稣,照顾耶稣。永远不要忘记耶稣的声音,‘你们无论何时为我们任何一个兄弟姐妹行过这些善事,就算是为我行了善事!’”
她合上圣经,陷入沉思,专心祈祷起来。这时,她清晰地听到主的声音。
这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隐退。因为特蕾莎姆姆在这一天听到了上帝对她的召唤,所以,后来,这一天被称为“灵感日”,而这次召唤被称为“圣召中的圣召”。
这天早晨,特蕾莎姆姆在卡佩拉修女的陪同下来到了加尔各答的火车站。火车站内非常拥挤,乞丐四处可见。特蕾莎姆姆穿过人群,走到一等车厢门口,突然她听到一个声音,忽远忽近,仿佛就在耳畔,这个声音一直在说:“我很渴,我很渴。”
特蕾莎姆姆下意识地停下了脚步,她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身形枯瘦的老人站在人群中,正向她伸出了一只手,虚弱的声音喊着:“我很渴,我很渴。”神情特别悲戚。
特蕾莎姆姆心中一悸,胸口就像被重重地挨了一击,她痛苦的站在那里,仿佛没有了知觉。直到卡佩拉修女跑过来催促她上车,她才缓过神来。眼看火车就要开了,特蕾莎姆姆赶紧扔给那个老人一枚铜板,可是就在老人弯腰去拣铜板的瞬间,一个男孩突然蹿过来把铜板抢走了。
火车开动了,特蕾莎姆姆站在火车门口眼睁睁地看着那个老人在不停的向他呼喊:“我很渴,我很渴。”老人的身体还在艰难的朝着火车的方向挪动了几下。
火车顺着喜马拉雅山蜿蜒前行,特蕾莎姆姆坐在整洁的一等车厢里,她看着窗外缓缓退去的山岭和树木,心中痛楚至极,她想到了那个老人,还有这个世界的现状,特别是想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更是心如刀割般的疼痛。
火车在一个小站歇息了,她发现三等车厢的门口,一群衣衫褴褛的穷人正在拼命地往车上挤。于是她那颗柔软的心又敏感了,她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我们不都是上帝的子民吗?她边想边往外走,不知不觉中竟然走进了三等车厢,她呆呆地站在那里。修女卡佩拉看到了特蕾莎姆姆的这一举止,赶紧跑过来把她拉走了。
就快要到达美丽的大吉岭了,卡佩拉修女满怀憧憬地说:“主啊,我仿佛听到了山泉的叮咚声,它是那么清澈,那么悦耳。对了,还有山上的水果,肯定要比加尔各答的甜多了。”
可是特蕾莎姆姆无心幻想那些清泉甘果,她的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呼喊她“我很渴,我很渴”,这个哀求声仿佛具有无穷的力量,充斥着她的整个身体,她觉得很沉重,很难释怀。
突然,一个启示犹如一轮明月一般倏的在她的心中升起,她恍然大悟:这不就是上帝对她的召唤吗?
上帝化身为一个悲苦的老人向她求救,不就是要她置身于穷人当中为穷人服务吗?还希望她能坚定自己的信念,因为服务于穷人就是侍奉基督。而那些悲伤的人、贫困的人、饥饿的人不就是基督苦难的化身吗?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其实就是没有看到正在为人类受苦的上主。
至于特蕾莎姆姆为什么会把一个穷困老人的呼喊当做是主的呼喊,可能在《约翰福音》的记载里可以找到答案,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耶稣知道所有事情都完成了,为了应验经书上的话,他会说“我渴”。
于是特蕾莎姆姆认为,“我渴”就是耶稣代替所有的苦难者向人类发出的一声呼喊。渴就代表着需求,是身体的需求,更是精神的需求,它意味着人在经历苦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来自人类的爱与关怀。
所以,我们会在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宪章里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使耶稣在十字架上对灵魂之爱的无尽渴望得到满足。”“我们要在受难者之中侍奉耶稣,我们照顾他,给他喂食,给他衣服,探望他。”并且在仁爱传教会为穷人服务的处所里,特蕾莎姆姆都要挂上一张耶稣受难像,还要在画像的上方清晰的写上两个大字“我渴”。
特蕾莎姆姆认为,基督教徒就得时刻聆听这个“我渴”的声音,而且要在每个苦难者的身上看到基督的存在。特蕾莎姆姆觉得豁然开朗,这个突然的领悟让她觉得上帝的召唤终于降临了。耶稣说:“我饿了,你们给我吃;我渴了,你们给我喝;我流落他乡,你们要收留我;我衣衫褴褛,你们要给我穿;我患病了,你们照顾我;我坐牢,你们要探望我。”耶稣还说:“你们帮我的最微小的兄弟做事,你们就是在帮我做事。”
那么,谁在忍受饥饿?谁在流落他乡?谁在赤身裸体?谁在患病?谁在坐牢?谁是最微小的兄弟?那不就是穷人中的穷人,被人称作是“不可触摸者”的贱民吗?不然还会是谁?当然这都是,只不过特蕾莎姆姆的定义更广泛而已,她认为贫穷还有这些涵义:
饥饿不单指食物,还包括对爱的渴求;赤身不单指没有衣服,还包括人的尊严受到剥夺;流落他乡不单指需要一个栖身之地,还包括受到排斥和抛弃。事实上,世界上最大的问题除了贫穷和饥饿,还包括孤独与冷漠。孤独也是一种饥饿,它是期待温暖爱心的饥饿。
这个启示成了特蕾莎姆姆以及整个仁爱传教修女会力量的源泉。任何为不幸者的服务,就是为耶稣服务。如果不是为耶稣做事,那么它将毫无价值。而修女和修士与社会工作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他们都是在为穷人服务,但是修女和修士服务穷人的目的是——服侍基督。
而日后仁爱传教修女会传教工作的根本就在于,借着挚爱与仁慈的行为,以微笑分担穷人的苦难与痛楚。于是,这种沉浸在喜悦中的受苦,不再是一种自我牺牲,而是一种巨大的收获,这是来自上帝的巨大馈赠。
爱人,是我们爱上帝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一条可以抵达上帝的路。特蕾莎姆姆说:“假如你连天天相见的那个人都不爱的话,那么,你怎么再去爱一个你根本看不见的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