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是一个人追求真理、讲究实际最可宝贵的精神。它要求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把干劲、热情同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遇事不要听风就是雨,而是要核实,求真实。做人最难的事情是什么?是求实。尤其在风风雨雨的时候,敢于求实是不容易的,要有胆量,要敢于承担风险。求实,是伟大的人格力量。
务实,是成功的第一品质,是中国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的优良传统。东汉哲学家王符在《潜夫论·叙录》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学者曹瑞在《明儒学案》中说:“人之为学,须是务实,乃能有进。”
不论是做事还是研究学问,都要务实。务实须“四戒”——戒空,戒虚,戒浮,戒伪。要不说大话,不悦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不刮浮夸之风,不容浮伪之言,而要脚踏实地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朴实,是一个人纯朴优良品德的表现。在自我修养中,要培养自己朴实的品格,应做到“四忌”:一忌言过其实,二忌有名无实,三忌华而不实,四忌虚假失实。
以实为本最根本的是要实干,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一个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十个吹牛大王,不如一个哑巴干将;嘴上的高楼,不如用手盖起来的茅屋。所以说,实干是掷地有声的品质,实干是最好的语言。
我们反对说空话,但不反对能言者,且提倡能够做一个明理之人。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我们修身正心的目的,就是争做“国宝”而不是做“国妖”。
2.言必有信:信用是处世之本
言必有信是一个人给人留下好印象的重要法宝,是在人际交往中赢得真正友谊的关键。因为只有拥有信誉的人,才能使人信赖,使人欢迎。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人的说话,第一要有信实。如果言而无信,便是给人家一个坏印象,从此以后,你的话不再能够取信于人了。商鞅替秦国变法,第一件工作,就是立木于南门,下令说凡是能运到北门的立赏百金。本来搬运一根小小的木头,而且又只是从南门到北门的短短的距离,出此千金的赏格,未免太大得叫人不敢相信,谁都不肯做傻子来试一下的。然而,后来竟有一个人做傻子而为之搬运了,商鞅为表白他说了一定要做的缘故,所以立刻拿出百金来赏了那人。他这一个举动,目的便是要取信于人,使人相信他的话是有信实的。
曾有一个学校里的教员,对着一群顽皮的学生说:“如果有谁不守教室的规则,他将要受严厉的处罚。”可是他说过此话后,却对一位在上课时用纸圈去掷别位学生的顽皮学生并不处罚,结果,学生再也没有一个相信他,他一上课,教室中就乱得不成样子。同是这一个班级,另一位先生,他见到有不守校规的学生立刻拉出来责罚了。他上课的时候,谁都怕责罚而严守着教室规则。
同一批学生,不过上课时的教员不同,为什么会发生不同的情形呢?不用说,一是言而无信,所以他的话便无人肯信;一是言而有信,谁都对他有了信任。
有一家商店,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在门口贴满了“亏本大拍卖”的广告,只要是常经过这里的人,没有人不知这是骗人的把戏。如果这家商店有一天真的要大拍卖,恐怕也不会有人去相信他是真的了。
有一个人借了人家的钱,说明到下月的五日一定归还:可是到了那时不能归还,因此再约缓期到十日:岂知十日到了还是不能归还,于是又约缓期到十五日,十五日仍不能归还,约再缓期到二十日。即使二十日那天还清了,以后想要再借,人家一定要说他信用不好,不肯借给他了。如果这个人向人家借钱,讲明在什么时候偿还,他到期毫不失信,人家对他便先有了一个好印象,他以后再开口借钱,讲明何日偿还,自然会使人相信而借给他的。
一件事失信于人了,以后无论什么事都不能再取得人家的相信,因为是先把一个坏印象给人家了。
3.严于律己:自尊自爱不自轻
自尊,是自己尊重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道德感情。己行自尊,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自尊心是一个人灵魂中的伟大杠杆。”这是别林斯基的名言。自尊心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动机,它有助于激励人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克服各种困难和自身缺点,推动人们实现所向往的目标。所以说,自尊心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自尊心一旦消失,人格就要变质,人品就要变味。
“自尊心是一个人品德的基础”。历史上许多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
容闳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家境十分贫寒。1847年他到美国留学,虽身处异地,却时刻思念着祖国,他说:“常思在此时学习,以为将来效力祖国之预备。”他怀着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努力学习,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后来他考入耶鲁大学,为继续深造而争取奖学金时,校长说:“如果拿了奖学金,毕业后,必须作传教的教师。”他听后感到自尊心受到强烈的伤害,怎么能让外国人改变自己报效祖国的夙愿呢?于是他毅然拒绝了这一条件。后来在乔治亚州隆伐那妇女会的资助下,才得以继续深造,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回到祖国,人们称赞他人穷志不短,保持了民族气节和自己的尊严。当时有“容闳虽贫,傲骨殊棱棱”的赞语。
自尊者既不傲慢又不自贱。一个有自尊心的人,常常也是重信义,善交际,不为环境所牵制,不做情欲之奴隶,不轻人,不傲慢,不自轻,不自贱的。他们知道:自狂会妨碍自己的进步;自贱会丢掉自己的人格。因而在一帆风顺的时候,能冷静地维护自己的尊严,在身处逆境的时候,也决不失去自尊,总是不停顿地向前,再向前。著名政论家邹韬奋有句名言:“自尊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尊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
自尊心是在互尊互敬的气氛中形成的。要想人家尊敬你,你必先尊敬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人者人恒尊之。”不尊重别人的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自尊心。一个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人,不论地位有多高,才华有多少,人们也不会真正尊重他。
人要自尊,必须抛掉自卑。一个人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能为取悦于人而不顾自己的人格。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万万不可丧失理智,要冷静思考。
在史书里有一段描绘张良与圯上老人的交往,说的是张良年轻时,一次出去散步,遇到一位老人坐在桥边。老人对张良说:“小伙子,我的鞋掉到桥下了,去把鞋给我拾起来吧!”张良愣了一下,见他是位老人,就把鞋捡了起来。这时老人又伸出脚来说:“替我穿上吧!”张良又帮老人把鞋穿好。老人站起来,扬长而去,走了一里多路,又回来。他对张良说:“好小伙子,你真是可以培养教育的啊!过五天,你清早到这里来见我。”之后,这位老人送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叫他好好学习。后来张良努力钻研,兵法大有长进,终于成了刘邦的主要谋臣。
张良对待这位老人的考验,是抱有极大的忍耐与涵养的,当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没有怒发冲冠,而是理智占了上风,既恰当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如果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不冷静对待,就可能怒从心头起,祸从天上来,既会招来不可想像的后果,又会降低自己的人品,自尊心反而被自己所践踏。
自尊心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个人的自尊心,一种是民族的自尊心。个人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歧视和侮辱的心理意识,叫做个人的自尊心;一个民族维护自己尊严的群体意识,叫做民族自尊心。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像先贤那样,发扬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首先维护民族的尊严。
4.谦虚诚恳,不图虚荣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能使人更加完美,谦虚能让你获得更多的知识,谦虚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俗话说得好:“水满则溢,人满则骄。”如果你希望得到别人肯定、信任和爱戴的好口碑,就一定不要骄傲、傲慢、贪图虚荣。只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加强品德的修养,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而为自己赢得好口碑和好人缘。
在生活中,谦逊有礼的人往往受人欢迎和尊重。反之,狂妄傲慢,不尊重他人人格的人,不仅不易与人友好相处,而且根本不会受人喜欢和尊重。
某大学有一位姓李的老师,是国内某一学科的学术权威,所以向他请教的学生和老师特别多。但是他从不卖弄自己的学问,不会因为别人不懂就假装通晓,一旦遇到他也无法解答的问题,他就会说:“对不起,这个问题我一时还无法解答,等回去查了资料再答复你们。”他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受到大家的尊重,大家都非常信任他。谦虚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换回来的是他人对你的敬爱。
谦虚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某单位的小张技术全面,工作认真,干得很不错,有几个年轻人很嫉妒他。可小张在他们面前既不显露自己的见识和才能,对他们的嫉妒也不计较,遇到自己不懂或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总是充满热情而且虔诚地向他们求教:“请帮帮忙,这个问题我翻来覆去也搞不懂,你在这方面是内行,能不能给我指点指点,帮我一下?”对方被他谦逊的目光感染了,没有理由拒绝他的请求。以后,他们彼此尊敬,成为很要好的朋友。学会谦虚,你就不会招人厌恶。学会“虚怀若谷”,正确对待自己的一切,尤其不要过高看重自己的成绩和荣誉,让荣誉冲昏了头脑,而要以平等的态度待人,切不可傲气十足,以权压人。
如果你发现自己因为不够谦虚而导致声誉不佳甚至众叛亲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纠正。
①正确地评价自己。开始重新认识自我,可将优点和缺点各列一个清单,细加对照,恰如其分、客观公正地作一次评价,并认真地从内心问自己,我到底有几个知心朋友?它会使你幡然猛醒:如果一味的自高自大,就会使得自己与周围人们的关系形成不和谐的音符。
②遇事从他人的观点、立场来思考。这样有助于发现别人的长处,避免自己的短处,从对别人的认识里来形成自我形象。对人的认识越全面,自我形象就越清晰。这样,我们就可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处世技巧,改变轻狂浅薄的心理和行为。
谦虚意味着你有自知之明,但是,在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同时,还应该避免故作姿态的谦虚。一个人如果故作谦虚姿态,以求得“谦虚”的美誉,或假借谦虚来间接地表现自己的优越感,那么,这种“谦虚”就是虚伪的表现,更称不上是什么美德了。
5.以爱己之心爱待他人
“爱心”,即仁爱之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独感和分离感,它能使人与人和睦温馨,它能打破人们之间心中的围墙,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间需要每个人都永存爱心,然而这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爱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修养。
(1)要有自爱之心
自爱心是人的本性,是个体生存的基本特征。自爱心的进一步发展,就会产生自尊心、羞耻心、责任心和自信心,这有助于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没有自爱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就是继续生命的根基。”自爱包含着对自己做人的准则、人生意义、道德信仰、价值观念、人格荣辱等诸方面的理解、信奉和实行。它体现着一个人对真、善、美的珍视和追求。
(2)要有爱人之德
一个人如果只能自爱而不能爱人,那只能说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爱;人只有做到爱人如己,以爱己之心爱人,才算有了爱人之德。正如古人所云:“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3)要有利人之行
在社会生活中,“爱语”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快乐,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们之间的相爱,不能只停留在漂亮的语言上,而要体现在实际的行动上。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救人的性命、出于纯正之爱的行动,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动中献祭大象和马匹而度过一生时光要更伟大。”
真正的仁爱具有真诚性、利他性和无私性。爱的本质是给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爱之心是不期望回报的,而是基于高度责任感和同情心。然而,人际关系也常常像自然界一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播什么种子结什么果。在人们之间的交往中,总是有思想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把自己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奉献给他人,而自己的感情并不会因“给予”而减少,相反,我们给予他人的愈多,那么自己所得的也会愈多,从而也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加丰富、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