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爱要适度,太多会淹没他们。也许是孩子们被这种爱束缚太久了,也许是他们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很自卑,渐渐对此产生了抗拒。其实,不管我们做父母的多么想保护孩子,一旦他们融入集体生活,就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过分的关心”看成是很没面子的事。
河北某县一所小学举行“奔向新世纪”长跑比赛,在路边围观的家长比学生还多。他们不时冲自己的孩子大喊大叫:“别跑快了,别累着,慢慢走!”但从小学生队伍中也时常传出这样的回答:“谁让你送,快回去!”“烦不烦!都被人家笑死了!”
虽然父母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爱的方式却出现了很大问题,这种方式导致了许多低能儿的出现。心狠点儿,收起一半爱,给孩子一些“单飞”的机会吧。
前几年,在南京大学出了一位“新闻人物”。一个叫王奇的新生,独自从宁夏银川市骑单车几千公里到学校报到,受到在校学生夹道欢迎。王奇的父亲从小带儿子骑车旅行,这次王奇考上了南京大学,提出自己一个人骑车去报到,父亲开始有些不放心,在王奇固执的坚持下,终于答应放儿子“单飞”。
王奇凭着一辆“单车”竟然跨越了几千公里,从这一事件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超强的生存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应对沿途各种事件的智慧、独闯世界的勇气……王奇这个孩子真是不简单,相信他走入社会以后,一定会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各位父母,请解开孩子身上爱的绳索,让他们放开手脚自己去摸索。因为他们的未来世界需要自己去打拼,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们。
平时对待孩子别太严肃
许多孩子父母因受上辈人的影响在孩子面前也表现出长辈的姿态,过于严肃,这让孩子很不自由。儿童教育专家指出:父母的态度不仅影响孩子自己对生活的看法,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道德的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用温柔的口吻和自己说话,孩子也是如此,但是许多家长对孩子十分严肃,甚至有些苛刻。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避免不了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在出现错误的时候,家长也应当注意自己的态度,不要太过苛刻,要多施以爱。
父母对孩子持冷漠、粗暴或过于严苛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向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只有在父母温和的态度下,孩子在社会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从而很好地发展出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为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父母要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不要太过严肃。
白女士的孩子今年上初二,在小学时候也是非常聪明乖巧的,学习成绩不冒尖但也不算坏,白女士从来没怎么费过心,别人都夸她的孩子聪明懂事。白女士也曾十分骄傲和自豪。可是孩子上初中以后,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逆反心理特别强。
家里经常出现火药味儿。孩子英语考试不及格,白女士请老师每周补课,钱没少花,但是成绩还是提不上来。而且,她儿子还老是跟自己对着干,她说往东,他偏要往西。母子两人说不上两句就吵。白女士和丈夫也总因为孩子的教育而拌嘴。那段时间,白女士也是十分苦闷,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孩子说话也是十分苛刻,整天也没个笑脸。
有一次,白女士当着孩子的面说:“人家怎么养那么好的孩子,每次考试都那么好,我怎么养了这么个孩子?”孩子脑袋反应特别快,立即回了白女士一句话:“我怎么遇见了这么笨的妈妈,人家妈妈都是当厂长的,我怎么有这样一个妈?”白女士听了,当时就哑口无言。
后来,白女士仔细反思,孩子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了呢?她感觉是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出了问题,对孩子态度越差,孩子的成绩就下降越快。白女士觉得自己找到了原因,就决定改正自己的态度,对孩子不过于严肃,保持温和的态度。
从此之后,无论孩子怎么做,她总是以温和的态度对他。
两个月过去了,奇迹出现了,孩子和白女士都有很大的变化。孩子不再和她做对了,有什么事情还会主动请教她,也知道关心人了,不再乱发脾气了。星期天,白女士去值班时,还会嘱咐她说:“妈妈你放心去吧,我在家会管住我自己的,路上要小心。”另外,孩子写作业也比以前快多了,也知道努力了。
虽然还有些科目不是很好,但是从他的眼神中,白女士能看出他在努力,并且十分有劲头。
从这个例子里可以看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和学习,还会影响孩子的人格的发展。不要一味地对孩子板起面孔,总是很严肃。那样的态度,未必会对孩子产生有利的影响,反而会加深父母和孩子间的隔阂。尤其是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你的严肃的态度,会将孩子越推越远,对解决问题无利。
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首先要审视自己,不要对孩子过于严肃。
做父母的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平常心看待孩子,不要用大人的要求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规律,父母不能急于求成。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在生气时教育孩子;平时也要对孩子表达你的善意,不要老是板着一张脸,让孩子难以与你接近;若孩子也处于生气的状态时,也不适宜对他进行教育。
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应该等自己和孩子都平静之后,再用温和的态度进行教育,这样才能防止粗暴型教育,更加客观地帮助孩子处理问题。
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性,也是责任,天性具有自然属性,责任则具社会属性,父母对孩子的爱应做到两者的统一。
童年是孩子心灵成长最关键的时期,这时父母的爱和付出应该是无条件的。在孩子微笑时,父母要给予他们爱,在孩子啼哭时也要给予他们爱;在孩子听话时要爱,在孩子烦人不听话时更要给予他们爱。
真正的爱不是体现在孩子乖的时候父母如何给予,更多体现在孩子不乖的时候父母如何引导。如果父母在孩子听话时就爱他,在孩子不听话时就讨厌他,那这样的爱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爱,而是残缺的爱。一个孩子只有在父母完全接受他、理解他的前提下,才能完全体验自己的情感。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相反,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就打骂;当孩子淘气时,父母就呵斥;当孩子孤独无助时,父母则视而不见这样的孩子在每一次需要体验这些情感时,都会面临一个风险,这个风险就是他们随时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招来父母的指责和冷脸。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孩子就会压抑自己的情感,结果这些情感便被关进了孩子的潜意识。所以,父母之爱最大的作用就是能给予孩子安全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体验自己的情感,做最真实的自己。
孩子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感受到关怀、重视和尊重,他们才能从心底滋生出稳定的安全感;有了这种安全感,他们才能去感受自己,并培养出表达情感的能力;孩子有了自己完整的情感体验,就能自主地做出选择和决定。
人生的内容是由一个接一个的选择和决定组成的,人与人间的生活内容不同,是因为别人与你做了不同的选择。自己的选择决定了自己是自己,而别人的选择决定了别人是别人。同样,昨天的选择和决定,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而今天的选择和决定,又将组成我们明天的生活。自由的选择和决定使人踏上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成为真实的自己;不自由的选择和决定埋藏了孩子的自我价值,使他们呈现出了虚假的自己。
自我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是你的选择,我是我的选择;不同的选择,决定了我们是不同的人。
因此,如果童年沐浴在充满尊重、容忍和无条件的爱中,孩子就能通过一个个自由的选择和决定,慢慢从父母的怀抱中走出来,脱离与父母共生的情感,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相反,如果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孩子就无法形成自己完整的自我界限,他们没有自己独立完整的人格,即使长大成人,也仍会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他的心灵,仍然会笼罩在孩提时代所受的父母的情感影响之下,从而,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绝不能让孩子有孤独感
在所有的父母的心中,是孩子都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所以父母的一切言行自然都是爱的体现,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雷霆雨露皆是恩泽;打是爱,骂是爱,溺爱也是爱。但殊不知,爱是一种滋养,远比抚养困难得多。抚养只需要供吃供穿,滋养还需要付出爱。真正的爱不是单纯地给予,有时还要有适当的拒绝;真爱不是一味地赞美,有时还要适当地批评;真爱不是让孩子逃避痛苦,而是让孩子勇敢地去面对苦难。总之,一句话:真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形成完整的自我界限,让他们的心智走向成熟,让他们能够独立地走好漫漫人生路。如果父母不明白爱的本质,爱就会成为一条绳索,捆住孩子的心灵,阻碍他们心智的成熟。
有一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女性,一提起自己的父母,就摇头。父母从小就不允许她有自己的想法,总是把他们的想法强加在她的身上。她喜欢穿花衣裳,母亲却说:“不许穿,多扎眼,穿素气点的!”她想去学游泳,父亲却会说:“不能学,游泳池里的水多脏啊!”
小时候,虽然父母没让她缺吃少穿,但却一直没把她当成独立的个体,从来没有尊重她的感受和意愿。虽然表面上看来,她按照父母的要求,成了一个模范女儿,但她的内心却极度苦闷,因为她一直都在为父母而活着,从来就没有为自己活过。由于内心长期的憋屈,后来她患了神经官能症。
在这位女性的心里,亲情就像一个囚室,禁锢了她的心灵。毫无疑问,她的心灵要解脱,就必须摆脱亲情的束缚。幸好她遇上了一位心理医生,并与他结了婚。在丈夫的帮助下,她慢慢走出了过去的阴影。
现在,已经40多岁的她经常会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但只是尽责任和义务,却少有爱的冲动。
亲人只有懂得了爱,亲情才会变成爱;如果亲人不明白爱的本质,亲情就会成为一种害。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时刻反省自己,看一看自己的言行是否促进了孩子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有些父母虽然嘴上说爱孩子,但他们在潜意识中却并不希望孩子长大,他们会不知不觉地用亲情把孩子拴住。
其实,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我们吃饭有可能被噎死,我们洗澡有可能被淹死,我们走在大街上,还有可能被从天而降的物件给砸死。所以,父母爱孩子,不是要教孩子因噎废食,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吃,并且还要与孩子共同承担起吃饭的风险。如果我们害怕让孩子面对成长的风险,也不愿意主动去承担,一心把孩子装进没有任何威胁的真空罩里,这样的孩子虽然避免了外在的危险,但内心的危险却会急剧上升,他们心灵的成长会因此而停滞不前,心智成熟的旅程也会从此戛然而止。所以,不承担孩子成长的风险,孩子注定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与之相反,真正懂得爱的父母愿意承担孩子成长的风险,他们允许孩子犯错,因为他们知道,人只有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成长。在心智成熟的道路上,人们最大的敌人不是错误,而是懒惰和恐惧。错误能给人教训,有助于我们心灵的成长,而懒惰和恐惧则使我们原地不动、畏缩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