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46900000008

第8章 用心修学,修行长进根本在心(1)

古人提倡“教化”,教是传授知识,化是养成品德。在古人看来,一个既有知识又有品德的人才能够被称为君子。修行的目的是陶冶心性,塑造全面而优良的素质。所以,修炼内心的强大需要学习。在王阳明看来,人的长进是对素质自我培养,而培养的好坏,主要是看是不是用心。

拿什么培养自己的素养

在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光识字、会写文章是不行的,必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读书人自然应以文章见长,那么学习这些“杂项”琴棋书画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就在于对自身素质的培养。

人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素质,对此王阳明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这句话意思是说:“如今,人们常常认为咏诗习礼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极其庸俗鄙陋,他们又岂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

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是什么?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对人素质的培养。

古人要人做君子,因此就不能够只读书写字,还要涉猎到其他方面,譬如文艺,以此来陶冶心性,塑造全面而优良的素质。

其实不仅仅是王阳明看到了这一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们,对于素质教育不是也越来越重视了吗?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优良的素质呢?

在这一点上,王阳明在《启蒙之道》中早就给了我们答案。他说:

古时候的教育,讲授的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以后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因而先王的教育之义也就不存在了。现在教育学生,应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内容。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借以开发他们的智力。如今,人们常常认为咏诗习礼不合时宜。这种观点极其庸俗鄙陋,他们又岂能明白古人推行教育的本意。一般而言,少年儿童的性情是爱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犹如草木刚萌芽,让它舒畅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至枝繁叶茂;若对其摧残压抑,它们只会衰弱枯竭。

今天,对少年儿童实施教育,千万要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他们的进步自不会停止。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它们抽枝发芽,自会茁壮生长。若经过冰霜的侵袭冻结,其生气受到挫伤,只会逐渐枯萎。

所以,通过咏诗唱歌的帮助,不仅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咏唱中发泄蹦跳呼喊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节中抒发忧郁呆板的感情,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强筋健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发他们的智力,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反复的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的诵读中明确志向。这一切都是为了在他们的志向上因势利导,在性情中调理保养,通过潜移默化,消除他们的鄙吝和愚顽。这样,渐渐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标准,但不感到难受,在不知不觉中性情达到合宜适中。这就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刻内涵。

近代那些教育儿童的人,每天只是督促学生句读和课业练习,要求他们约束自己,而不知道以礼仪来诱导他们;只希望他们聪明灵巧,却不知道以善来培养他们;把犯错的学生当囚犯看待,只知道鞭打绳捆。如此,少年儿童只把学校当成监狱而不肯上学,把老师当成仇人而不想看到。于是,他们就借机逃学,以便嬉戏耍闹,撒谎捣蛋,以便能肆意顽皮,逐渐趋向轻薄下流。

如此,就在无意中驱使他们作恶,但又希望他们为善,二者只会抵触,岂能行得通?我的教学观点,其用意正在此处。我忧虑世人不理解,把我当成迂腐。再者,我即将离开此地,所以,我特地再三叮嘱,希望你们这些为人师表者,一定要理解我的用意,并永远遵守,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而更改了我制定的规矩,这一切也许能起到“蒙以养正”的功效。

千万谨记在心!

从上面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如何培养人们优良的素质的问题,王阳明着重提出了三条建议:知识教育、礼仪督导和性情培养。

知识教育毋庸置疑是非常重要的,人无知而无礼,心中有了知识,内心就自然而然会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礼敬之念。

礼仪就是道德规范,儒家将君子做事要合乎礼,而王阳明在传授心学的时候,虽然提倡徒众解放心性,但同时也教导徒众要有礼。人的行动有礼仪做规范,就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来。

最后,人的性情也很重要。人有什么样的思维,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这些完全都是由心性来决定的。通过后天的培养让人的心性变得圆润而温和,那素质的问题就自然而然迎刃而解了。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最好的事业是塑造自己,让自己拥有良好的素质,这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也是像王阳明这样的先贤对我们的要求。

不要阻塞知识的通道

有句话说:“学得越多了,越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知道得越多,越能了解世间知识的广博,进而明白自己的无知。

话虽这样说,但真正能够因为知道得多而知道自己无知的人却凤毛麟角。在社会上,我们见到更多的是有了一点知识便自以为无所不通,进而不思进取的人。

王阳明说:“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在王阳明看来,人一旦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如同内心被阻塞了一样,对人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王阳明把心比作是一个天一样广博的深渊,广博到世间万物无不能被它所包容,然而有些人的心却被私欲所蒙蔽了,进而也就让心失去了它本应该有的包容,从此便再也没有接受的能力了。

王阳明这话对不对呢?我们必须说这是对的。在历史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人,他们饱学多识,以学问闻于当世。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名声之后,他们慢慢开始自傲起来,觉得世间“没己若者”,进而排斥、打压新的知识,从而从文化的引领者渐渐变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人,譬如我们都熟悉的大科学家牛顿。

毋庸置疑,牛顿是17世纪英国乃至于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发现的三大力学定律是很多学科的基础,而他对于数学、天文学也有其突出的成就。因为学识渊博且成就令人瞩目,牛顿在中年的时候便已经享誉欧洲,并被英国王室封为爵士,成为英国人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在取得了这些成就之后,牛顿那颗原本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心渐渐开始蒙尘了。晚年的牛顿将大把的精力放在炼金术上,并且打压在科学界有所成就的后辈,这一切都给牛顿这个伟大的名字蒙上了阴影。

牛顿为什么沉迷于炼金术,人们猜想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而打压科学界的后辈,那恐怕就是出于名声了,他不想有人超过自己。可以说,名和利最终堵住了牛顿的心,让晚年的牛顿不再能够接受任何东西,而一旦接受不了新事物,晚年的牛顿便再也创造不出什么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知识也好,其他方面也罢,人要是想让自己获得更多,那就要抛开心中的杂念,把心敞开,也就是上面王阳明所说的“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王阳明说这番话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呢?

王阳明的学生黄直向他提问有关于格物致知的问题。黄直问:“先生,格物致知的主张,是随时格物以致其知。那么,这个知就是部分的知,而非全体的知,又岂能达到‘博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

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回答说:“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见黄直不甚了了,王阳明又指着天说:“就像咱们现在所看到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四周所见的天也仍是这明朗的天。因为有许多房子墙壁阻挡了,就看不到天的全貌。若将房子墙壁全部拆除,就总是一个天了。不能以为眼前的天是明朗的天,而外面的天就不是明朗的天了。从此处可以看出,部分的知也就是全体的知,全体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知的本体始终是一个。”

从王阳明的话里,我们能够品味出他对于内心的看重。王阳明对弟子的教诲,本意是要让弟子从内心入手。他教导弟子要净空天渊,就是把心灵的种种私欲通通清理干净,须知“私”使人狭隘,“欲”使人浮躁,一个既狭隘又浮躁的人,自然是什么也装不下什么也学不会的。

我们要向王阳明学习的就是切忌偏私,不能因为内心的自傲、自卑和自满而阻断了我们的学习之路。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人不学习就不可能有进步,而想要学,学得会,那首先就是要回归质朴,让自己成为一个能够装得下知识的人。

识得本心,才能开悟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意思是如果不知道种种杂念、妄想、烦思的要源本自内心,想去外界去寻找清净,无论学到多少修行的方法,都是没有用的。王阳明据此解释说:“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王阳明的意思是,在修行的路上,如果为了学佛而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执著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有一天,禅宗四祖道信与五祖弘忍渡过滚滚长江,到庐山云游。随后,他们乘坐轻舟,顺江而下,来到白下。他们弃舟登岸,来到了五色祥云笼罩的牛头山。里有一座幽栖寺,比较有名。他们问寺里的僧人们:

“这里可有道人?”

早期佛教往往将佛法真谛称之为“道”,所以,僧人也称为“道人”。

后来为了避免跟道教的道人混淆,才改称僧人。但道信所问的“道人”显然不是一般僧人,而是上了境界的得道之人。

一个僧人不高兴地说:“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四祖道信一笑说:“请问哪个是道人?”

道信的话话里有话,是啊,剃个光头不等于心清净了,心不清净,何称“道人”?那位僧人心里发虚,不敢答腔了。

一位老僧悟性较高,想了想,说:“从这里向深山更深处走十里,有一个名叫法融的僧人独自住在那里。他每天只是坐禅,见了人从不理睬,所以大家都叫他‘懒融’。据说他打坐时,有白猿献果、百鸟衔花的神异,他莫非是道人?”

道信师徒翻山越岭,来到法融修道的地方。法融对他俩视而不见,端坐如故。四祖不动声色地说:“观是何人,心为何物?”

过去禅师之间常互参话头,也就是考较对方领悟佛法的境界。道信提出话头,法融无法应对,知道遇到高人了,便乖乖地站起来。

道信又问:“除了这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吗?”

法融一楞,这里空山无人,没有任何俗事缠身,已经十分清净了,哪里还有更清净的地方呢?其实道信的意思是,你固执地守在清净了,为了所谓清净忙得不亦乐乎,内心已经很不清净。可惜法融听不懂,错过了一次开悟的机会。法融将道信师徒引到他认为更清静的地方——他安歇的草庵。由于他平日与虎狼为伴,所以他的草庵前猛兽乱窜,很是吓人。道信故作惊恐,举起了双手。法融疑惑地问:“你还有这个在?”意思是说,你是一代宗师,还有恐惧之心吗?

道信反问:“你看到了什么?”意思是你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法融仍没听懂,他拿起一只瓦钵,去给道信师徒盛泉水来喝。道融趁机在法融经常打坐的石凳上写了一个“佛”字。法融端水回来,刚想落座,忽然发现自己差点坐在“佛”上,惊然一惊,跳起身来。

道信笑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不禁打了个寒战,终于感受到了禅的机锋,跪倒在道信跟前,请示禅的真要。道信说:“千百万法门,同归于方寸之间;无数美妙的德行,也都源于心灵。佛法所说的戒、定、慧,以及神通妙用,你都自然具备,这一切都不离你的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二无别。”

法融还是有些疑惑:“如果此心作观想修行的功夫,因外境干扰而生起烦恼时,如何对治它呢?”

道信说:“外境本来就没有好恶、美丑、静闹等分别,所有的差异都是因自心而生。我们以自己的好恶为标准,外境才会出现差别。比如,我们认为污泥很脏,美丽的莲花只有在污泥中才能生长;你若好心好意将泥鳅放在清水里,它只会死亡。我心若不起波澜,烦恼又从何而生呢,心灵平静如镜,便能平等观照外界一切,你就遍知无遗了。尽管天上风云变幻,你只要随心自在,无须对治,自会风消云散。”

法融终于大彻大悟了。他一改往日“懒”的习惯,开门授徒,讲经说法。

在现实中,有些人以为读书就是一个人的事,或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不是学习,而是偷懒,学问不会有长进,境界不会有提高,无法识得本心,难以有修行到更高的层次。所以,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一定要识得本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

跟王阳明学心学智慧

在修行的路上,如果为了学佛而去努力追求清净,对俗事不闻不问,对俗人不理不睬。执著于这种清净,反而是达到一心清净的障碍。

同类推荐
  • 治学·修身·养性

    治学·修身·养性

    古往今来,世人对治学·修身·养性有着不同的研究,但真正能悟透的人少之又少。只有博学多才的圣人,才能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心灵的闲适。圣人之所以能做到身心如一的平静,是因为他们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们凭借一双犀利之眼看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向往安宁与恬适的生命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留给人们的烦恼,追求心灵的自由。
  •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周易江湖:趣说《周易》的技法与实例

    《周易》是出了名的扑朔迷离、晦涩难懂,那么,古人是怎么读《周易》的呢?是怎么用《周易》的呢?本书从考察最贴近《周易》诞生时代的历史文献入手,详细讲解《左传》里的丰富卦例,再和曲折离奇的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叙述是有趣的,讲解是易懂的,史料是扎实的,分析和启发是可以让你当成智力游戏一样来玩的。
  • 论语价值:换种角度读经典

    论语价值:换种角度读经典

    本书分段排列《论语》原文、译文之后,附列古今中外名人相关思想的精彩言论,内容涉及修养、学习、处世、待人等诸多方面。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使得一直寂寂无名的叔本华一鸣惊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世俗的角度,对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用冷静睿智、诙谐优雅的笔触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就如同尼采看完此书后,就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我很懂得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一样。”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鬼谷子的人生智慧

    《鬼谷子》原文生涩难懂,该书配合《鬼谷子》的原文、译文及白话经典故事来诠释当今社会你必学的谋略。读者在短时间内轻松阅读就可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享受,领悟古典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人事无边际,计谋无穷尽。在时下这个社会结构更为复杂,人际关系更为多样的人事中,运用现代计谋来为人处事,选择恰当巧妙的方法来给自己选一条通往成功的大路。
热门推荐
  • 宋晓晓天真浪漫的生活

    宋晓晓天真浪漫的生活

    这篇文章谨先即将来临的二十四岁青春,也献给同样年华的童鞋。宋晓晓,闷骚女,24岁,青春美少女,本科,无业,无配偶,上有二老,中有一姐一弟,下无小。晓晓从懵懵懂懂到大学毕业,没有波澜壮阔,没有识破天机,是大多数人都经历的平凡事情。从中了解到在不同阶段,晓晓对朋友的认识,对亲人的认识,对路人甲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对工作的认识,对生活的认识,对性爱的认识。
  • 桃花朵朵之斑斓你我

    桃花朵朵之斑斓你我

    王惜蜜陷进一堆桃花运,有明~~有暗~~有正常~~~有诡异~~~富山:“王惜蜜,我对你有好感哦”王惜蜜:“跟踪我?为什么?”肖执:“我要知道自己媳妇住在哪里啊”末凯:“王惜蜜,我是末凯,我喜欢你”她语气不善,“宋远哲,你到底想要怎样?”“很明显,在追你........”王惜蜜:“花劲男,要是那个时候,我的桃花运还依然这么频繁,我一定把它捏成包子馅,蒸一笼送给你,谢谢你这一回一回夸我的恩情。”王惜蜜:“花劲男,等我的桃花运多到,可以织成毛衣的时候,一定送你一件粉红色毛衣,穿这个才有内涵……”王惜蜜:“花劲男,我一定要用我的桃花运,给你编一条,粉红色的猪尾巴……这样才够招摇过市,拉风帅气”本文现实、幽默、搞笑、悲伤、伤痛,欢迎收藏评论.............
  • 从零开始异世界冒险

    从零开始异世界冒险

    从零开始的异世界冒险,究竟是一场灾难,是一场屠杀,是一次美丽的邂逅,又或者是一段不为人之的艰辛旅途,还是一段不为人之的黑暗与挣扎?杀戮,背叛,欢乐,安适,这片土地究竟是快乐的大地还是黑暗的根源...从零开始的冒险,能否成为这片土地的传说?
  • 生死記

    生死記

    新人写手一枚,希望大家多多关照!鞠躬!关于小说大家可以多提意见,当然,也请多多支持!
  • 乾坤宿命之天道轮回

    乾坤宿命之天道轮回

    一个不相信世界上有鬼的背尸人,却无意中通过了地府的考核,成为了地府的阴差,从无知到成熟,需要经历多少生死离别...
  • 等我穿越时空来爱你

    等我穿越时空来爱你

    一不小心穿越了?没事!正好来参观古代风景,一不小心爹病了?没事!这次不想出名都难啊!一不小心得知爹爹的大官?可为何不见有人伺候?没事!化作名侦探柯南了解疑题!原来是狗屁皇帝!看我化做穆桂英挂帅!一不小心他爱上了我!没事,姐有的是时间,陪你玩玩!一不小心让四大国争夺我?没事,先谈个恋爱再说!
  • 小六那年

    小六那年

    对他不好的印象因一场比赛改观,另一场比赛令两人在一起。
  • 痴于剑

    痴于剑

    这,不仅是江湖中杀人的伎俩,我只能说这么多。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羽桥

    羽桥

    这是我们的时代里的故事。缘来爱情的花儿,缓缓开矣。在不经意间绚烂了黄昏的墓园,如你明媚的笑容。让我忆起青葱岁月里你伸来的手。值此岁月静好,你我携手相将。小渔就素文艺一下下,文文其实很欢脱滴,就素某高智商的萌宝一枚带着家养蠢萌妈咪,被高冷总裁,狐狸,小白,腐女,各类奇葩路人参合搅局的奇幻故事。猪脚:乔桥,明宇,乔泽羽。配角:安安,狐狸,小白及奇葩路人若干。至于其他滴,都是浮云啦!PS:小渔很爱自己的文字,在努力坚持日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