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蜻蜓点水水自动
一般说来,人们说话办事能否成功,说话的形式是很重要的。针对具体情况,有时需要深话浅说,而有时又需要浅话深说。但浅也要有浅的分寸:太浅了,无关痛痒,解决不了问题;太深了,有时可能会伤人伤己。“深”的分寸,我们已经在上面探讨过,那么,怎样把握说话“浅”的分寸呢?
大词小用:浅话深说藏机巧
在用人问题上,“大材小用”是屈才,自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在说话、写文章的遣词造句上,“大词小用”则犹如生花的妙笔,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却是值得称道的。大词小用即把一些意义比较“重”“大”、一般只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去使用,同时使所述事物“升级”,小题大做,这样就深化了“小事不小”的主题,或突出渲染,强化听众的印象,或打破了尴尬气氛,产生了幽默。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语言活泼、充满情趣,文中写“我背着母亲,妻背着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本来是普通小事,用上“世界”大词,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大主题。
作家冯骥才访问英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而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时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倒是幽默帮了大忙。他微笑着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作家大词小用,使双方会心一笑,问题解决了。
有个人给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书。年龄稍长,我的“野心膨胀”,开始了“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和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我省下的钱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被书商“骗”去。有时,为了得到一本好书,我竟“辗转反侧,茶饭不思”。家里的人见我爱书如狂,怕我“玩物丧志”。于是宣布了种种禁令:“吃饭不准看书”,“上厕所不准看书”……我诈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种花招层出不穷……这段话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出了我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野心膨胀”、“殖民扩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本属于政治术语,常用在权术、侵略、战争之中,在这里则指的是我对书的喜爱程度的加深、阅读范围的扩大,本来是大场合使用却用在了很小的场合之下,突出了我对书的热爱,形成了极强的感染力。“骗”、“玩物丧志”、“花招”这三个词语“贬词褒用”,使语言富有情趣,更加巧妙地表现出我对书的痴迷。
借薪助燃:巧将己意寄他人
在说话和辩论时,可以巧用对方或第三者的言行来为自己服务,借人之势,长自己之威风,灭对方之锐气。下面我们先看萧伯纳是如何用“浅话”制服辩敌的。
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他上台与大家见见面,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人大声嚷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
听到如此无礼的叫嚷,萧伯纳没有发怒,相反,他向那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遗憾的是,仅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个剧本上演吗?”
萧伯纳巧借观众的力量,把一个很深的问题浮到了很浅的层面上来说,有力地反击了对方的无礼,获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运用俗语:吐词浅显寓意深
谚语、歇后语是经过人们长年传诵、千锤百炼丰富起来的,它们寓意深刻,韵味隽永,结构固定,琅琅上口。用它们来形容、描绘事物,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听来如饮甘泉,如嗅芳香。请看下面二例。
“一个真正的改革家行得正,走得直,人正不怕影子斜,虽然他受到一些人的诬蔑,虽然有时不被理解,但我们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们的奉献,他们的付出是会得到人们理解的。”
这里两处用了谚语,顺情入理,很有说服力。
“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些人对我们冠以‘包子’、‘傻冒’之尊称,但我们也能进入科学的大门,你们不要门缝里瞧人——把我们看扁了!”
这里运用歇后语,生动形象。
说话时运用谚语、歇后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太多。谚语、歇后语有一种俏皮感,太多了显得轻佻浮滑,哗众取宠,听众觉得厌烦。
第二,不能乱用。谚语、歇后语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有些内容粗俗浅陋,庸俗低下。如“妇人是枝花,灶前灶后扒”、“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茅厕里游泳——奋(粪)勇(涌)前进”、“穷人死在大路上——命该如此”等。
第三,要自然、完整,与正文融为一体。可以用一些提示语,如“俗话说”、“有道是”等连接。
第四,有些方言区的歇后语不能用,别人听不明白。如:“蜀嘴食胡椒——胡溜溜”(福州方言),“狗吠老虎——唔知死”(客家方言)。
运用比喻:以此喻彼韵味长
在言语表达中,比喻技巧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也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但听众似茫然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暴发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理论没能说服农民,一个信手拈来的浅显比喻却说尽深蕴之理。
林乔丰在《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的论辩中有一段精彩的发言:
“……让我们来看看詹金斯法案的例子吧!里根总统他虽然是一方面否决了詹金斯法案,但是呢,美国政府同时却提议要把新的多种纤维纺织品的条文修改得更加强硬,而且甚至连丝、麻非多种纤维纺品也要纳入限额的范围内,这不就证明了贸易保护主义。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抑制了,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却又兴起,好像脸上的一个暗疮消灭了,但是另外一边脸上的暗疮却又生了出来,当人们看到你脸上的暗疮时还不是说:‘啊呀!非常可惜,长得那么漂亮,但是你脸上还是有暗疮呀!’对吗?”
好一个暗疮理论!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使论辩大为增色,观众骤然为之喝彩。
北京大学队李玫在论证《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这一辩题的反方观点时,曾谈到旅游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她说:“旅游业的兴衰,完全依赖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好坏,打个比方,如果世界经济打个喷嚏,那么旅游业也会感冒,甚至得肺炎……”
像这类信手拈来的比喻,把本方的观点揭示得更通俗、更鲜明,较好地增强和渲染了论辩的表达效果。它能使论辩更具形象性、生动性、逻辑性,增加对手反驳的难度。
运用口语:话须通俗方传远
俗话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讲话的目的首先是让人听明白,然后按其讲话要求去做。如果讲话中用了大量专业、抽象、不易理解的用语和词句,或滥用地方语言,又不能详细介绍,听众听不明白,必然会影响宣传效果。因此,讲话中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常见词语、简略语和流行的口头词汇,不宜使用生僻晦涩的古词、偏词或专业性强的术语,更不能自造词语。语言一定要朴素大方,尽量不用华丽的辞藻,形容词更要慎用。有的人讲话,过分讲文辞的华美,追求新奇,以为这样才能换来听众的喝彩、掌声,殊不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丢掉了朴素美、自然美的感染力。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发表了下面一段风趣幽默的竞选辞:
“有人打电话问我有多少银子,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穷棒子。我有一位妻子和儿子,他们才是我的无价之宝。我有一间房子,房子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墙角一个柜子,柜子里的书值得我读一辈子。我的脸又瘦又长满胡子,我不会发福而挺着大肚子,我没有什么可以乘凉的伞,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
这段话类似于一首“百子歌”,通俗易懂,生动浅显。当时伦敦的《星期六评论报》告诉读者:“美国人民有一个十分优越的条件,就是他们现在的总统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国家元首,还是全国第一位爱开玩笑的人。”
说话时要多用贴近人民现实生活的自然轻快、通俗易懂的口语,如多选用儿化名词、象声词、迭音词、语气词、民谚、歇后语等,这样才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