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收敛思维法:培养思维的整合性
收敛思维,也称聚合思维或集束思维,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即以目标为核心,对原有的知识从内容和结构上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重组。
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定性与定量等。
①抽象与概括的训练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毛泽东的这十六个字,说明了科学的抽象和概括的一般步骤。积极思维,找出相关知识的内在规律,加以抽象和概括,这样,问题解决得透,记忆深刻,掌握牢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归纳与演绎的训练
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物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方法。演绎法又叫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在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演绎式方法虽有利于求同思维的培养,但却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归纳法有利于收敛性思维的培养。因此,从“特殊—一般”的归纳式思维法有助于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弥补逻辑推理不足的缺陷,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③比较与类比、分析与综合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法国遗传学家F·雅各布说:“创造就是重新组合。”比较、类比和分析是一种联动性思维。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启发人们的智慧,提出独特性的方法。进行比较、类比和分析综合,遵循“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具体实践”的认知过程,就能培养人们的创造力。
(4)逆向思维法: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逆向思维法是相对于习惯思维而言的,也就是从相反的方向来考虑问题的思维方法,它常常与事物常理相悖,但却达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创造性思维中,逆向思维是最活跃的部分。
逆向思维法有如下三大类型:
①反转型逆向思维法
这种方法是指从已知事物的相反方向进行思考,常常从事物的功能、结构、因果关系等三个方面作反向思维。例如,一则候车亭广告犯了大忌,效果却出奇的好。其表现形式是整个画面没有图,全是字,密密麻麻的一堆汉字。这是中国移动大众卡的系列户外广告:“喂,儿子,妈妈快到家了。作业做完了吗?你看你,都读高中了,还要我操心,现在竞争多激烈。人家隔壁王阿姨的儿子都出国了。唉,要不等你大学毕业了,也去外国留学吧,到时候也把我接过去看看,你妈长这么大,还没出过国呢,也不知道好不好。儿子,你说人家那边有人懂中国话吗?要是不懂……刚才说到哪儿了?哦,竞争激烈……有神州大众卡,再多话说也不怕。”以汉字作为创意表现主元素的广告不少,但多是一个或不多的几个,利用汉字的字形和字意做文章,像这种以一百几十个啰里啰嗦的家常话做主画面的还真少见。“少见”,正是它吸引人的唯一原因。打破常规、逆向思维是广告创意中的一匹黑马,在策略的指导下运用得当,它会显示强大威力;但它同时是把双刃剑,如果脱离了策略和品牌定位,乱用的结果还不如不用。这种感悟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得出的,从实际出发至关重要。
②转换型逆向思维法
这是指在研究一问题时,由于解决某一问题的手段受阻,而转换成另一种手段,或转换角度思考,以使问题顺利解决的思维方法。如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就是一个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由于司马光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破缸救人,进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③缺点逆向思维法
这是一种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并不以克服事物的缺点为目的,相反,它是化弊为利。
实际上这类创意在使用中有较大的风险,尤其是广告创意较少运用。应注意的是:当你在常规思维创意上实在是“黔驴技穷”时,不妨在慎思之后,偶尔择用这一手法,也许更能达到出其不意、出奇制胜的效果。
关于悟性的培养与训练,我们在后面还要做详细的讲解。
二悟性与聪明的关系
聪明与悟性都是对事物的理解力。聪明大多指思维的一些表面的能力,悟性则多用于指更抽象的联系能力。聪明人只是指现实生活中较能接受某种知识或较好处理与事物关系的人。而有悟性的人则是在后天的学习与思考之中能形成的一种哲理体系的人,他们能看透事物本原及一般规律。聪明者与悟性高者是不同层次的两种智能人,而这种不同则是量与质的区别。无疑悟性高的人也是绝顶聪明的人。
1.悟性即灵性,悟性即灵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常说,这人悟性高,其实就是说他有灵气、有灵性,领会能力强,一点即通。而对于悟性差的人来说,一件事你说三遍、四遍甚至五遍,他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就是说,这个人灵气不够,悟性不高。一个人有灵气,就能做到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很快悟到,悟懂,悟明。
烈日炎炎的午后,一个小沙弥耐不住酷暑和烦闷,偷偷跑出念经的禅房,躲到一棵大树的阴凉里酣睡,被师傅叫醒了。他迷迷怔怔地爬起来,睡眼惺忪地看着师傅,吞吞吐吐地说:“这、这里,树影斑驳、凉风习习,多、多么好的地方和……和光景啊!”
“我看着不好,”师傅不温不火地说,“这种地方和光景太可怕了!”
“有什么可……可怕的?”小沙弥讷讷地问。
“太可怕了,”师傅语气森森地说,“我分明看到了斑斓的虎皮!”
“虎皮?”小沙弥紧张起来,惮惮怵怵地问师傅,“哪……哪有虎皮?”
“你仔细瞧瞧,”师傅指着斑驳的树影,绘声绘色地说,“这光景不像虎皮吗?时光就是斑斓的猛虎啊!”
回禅房的路上,师傅又语重心长地对小沙弥说:“夏热冬冷、春困秋乏,就好比猛虎的四只利爪,每时每刻都在剥夺着人们的意志和恒心,稍不留神就会葬身‘虎腹’啊!”
小沙弥终于幡然醒悟。
从这则故事中你能说出小沙弥悟到的是什么吗?小沙弥经过师傅的点拨,想到的是时光如斑斓的猛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光阴如箭和白驹过隙。”是呀,光阴猛于虎,它一口口地吞噬着每个人的生命,珍惜阳光,就是怜惜自己的生命。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会感觉到这个小沙弥是很聪明、很有灵气的,正是因为小沙弥的聪明和灵气,他才悟懂了师傅的用意,也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悟性即灵性,悟性即灵气。
2.至聪之人也是悟性至高之人
对“聪明”一词,有各种解释:《尚书·太甲》说,视远惟明,听德惟聪。《荀子·劝学》说,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指眼睛因为不能同时盯着两个东西(或两种事物),所以能看清一切事物(是因为专注所致);耳朵因为不能同时听取两种人的意见,所以能明辨是非。后来又有知人为聪,知己为明,知外为聪,知内为明的说法。由此可见,聪明是一种反应,对人对己的反应,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是知识积累的结果。既然聪明是对人对己的反应,非常聪明的人,反应能力必然强,感悟能力一定高,悟性当然就好。
有一个“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故事。
据《世说新语》载,蔡邕在曹娥碑上题写上面八个字后的某一天,曹操和他的“主簿”(类似现在的秘书)杨修路过上虞,便一同去看《曹娥碑》。曹操指着蔡邕的题字,问杨修:
“这八个字的意思你知道吗?”杨修回答:“知道。”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杨修于是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杨修说:“我的才能不及你!”
后来,人们便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作为文才高、诗词佳的赞语。也留下了“智愚相悬三十里”的成语。杨修的聪明是出了名的,他一看到“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就悟懂了其中的涵义。
据说曹娥碑碑文是邯郸淳所作,当时,邯郸淳年仅13岁。
他当着众人之面,略加思索就将碑文一挥而就,写得相当出色。
著名文学家蔡邕路过上虞时,曾特地去看这个碑,可是他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苍茫的暮色中,蔡邕用手抚摸着读完碑文,然后在碑的背面题了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当时谁也不明白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
那曹娥碑又说的是什么呢?东汉时,浙江上虞地区有一个14岁的少女,名叫曹娥。因为她的父亲在江里淹死,曹娥投江寻觅父亲的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这件事很快传扬开来,并被加上迷信的色彩。曹娥也因此成为封建社会“孝女”的典型。
当时的“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了纪念碑。这个碑就是后世所传的名碑——《曹娥碑》。
还有一个曹冲称象的故事也证明了至聪之人悟性必高。
三国时,外国人送给时任丞相的曹操一只大象,曹操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他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法呢?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官员们嘴里不说,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一时也想不出来。他父亲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他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官员们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个称法,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说:“齐水面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大船就往上浮起一些来。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接下来曹冲叫人挑了石块,装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行了,行了!”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地挑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可见,石头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得到的总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吗?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曹冲真聪明!
然而,曹冲的聪明绝不是天生的,尽管他年纪很小,但他知道要把大象牵到船上去,是他熟悉船的用途和特性,这就是他善于观察和联想之处,正是这种高悟性衍生出的大聪明。以上的几个事例都说明了悟性与聪明是有着联系的,它们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