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日的一个晚上,我与老朋友沃尔德马·尼尔森先生在他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旁的寓所中聊天。他说出了一句惊人之语:“花钱更比挣钱难。”然后拿出一本书给我,说这是他最近,也可能是今生最后的一部著作,相信会对某些人有用处。我从纽约飞回温哥华的途中,带着消磨时间的态度翻读起来,却越读越觉得有意思,也终于明白了他的话。
尼尔森早年是一位外交官、非洲问题专家。退出政界后,他长期研究美国的公益事业,担任过洛克菲勒三世(John Rockefeller Ⅲ)、保罗·格蒂(Jean Paul Getty)、罗伯特·安德森(Robert Anderson)等大富豪及许多企业和基金会的顾问。近年来他致力于著述,先后出版了三部分析评介美国基金会的专著,它们已成为这个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参考书。现在他年逾八十,这第四本《大捐赠者传奇》(Inside American Philanthropy:The Dramas of Donorship),可说是他半生经验的全面总结。
尼尔森在英文原书的前言中写道:“这本书所要讲的是我关于美国基金会和公益事业的个人思考和评判。虽然它主要是写给那些正在致力于筹建和改进基金会的慈善家们看的,但对于在公益事业工作的个人,以及那些对我们的多元制度中这一特殊部分感兴趣的人而言,这本书同样值得一读。”斯坦福大学教授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指出:“没有人比沃尔德马·尼尔森更了解美国的基金会。数十年来,他一直是一位关于公益、基金会事业的直率可信的评论家。他了解公益事业的巨大成就、它的不足之处以及内部的丑闻。而且,他写来绝不枯燥乏味。”洛克菲勒家族机构的伊丽莎白·麦科马克(Elizabeth McCormack)说:“沃尔德马·尼尔森对公益事业内情洞察入微的研究将回答关心这一领域的读者的许多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捐赠者和受赠者都会从这本书中得益。”
代序“花钱更比挣钱难”他说他介入基金会的工作已很多年,近年来有机会结识了一些想要设立基金会的有钱人,发现其动机不少是出于个人或感情的原因:如惧怕死亡、希望身后留名,或者因为家族不睦、权力争夺、负罪感、虚荣心、旧的怨恨或新的梦想等。固然许多基金会都是经过慎重筹划而成的,但也有相当数量是草率从事、一时冲动、异想天开,甚至是临终前绝望的产物。因此,在众多的美国基金会中,有的办得光彩出色,有的却一团混乱,而更多的则是介乎这两者之间。
尼尔森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示基金会事业人性的一面,让读者透过许多庄严堂皇的公益机构的外观,去了解这些向社会作出捐赠的人士的戏剧性的真实故事,知道一点办公益事业的酸甜苦辣,体会一番慈善家们的艰辛。
据经济学家估计,当今全世界华人的资产总额已经可以与美国、日本或欧盟相抗衡,不少华人富豪和华资企业已跻身世界前列,他们已完全有能力也愿意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华人世界固然历来有济贫扶弱的行善传统,但以现代基金会的形式去主动积极地服务社会,还是一件新鲜事物。正如尼尔森在书中所描述,现代的私人基金会已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发展教育、医疗、文化艺术、科学研究,甚至提供国际援助、维持世界和平等责任。这些一向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能,有时由私人机构运作反而更有成效。尼尔森认为,21世纪,私人基金会的地位会更加重要。对于已拥有相当大一部分人类财富并准备作出奉献的华人来说,参与创建和管理基金会的事业,是一份光荣,但同时也是一项挑战。
当我向朋友们转述“花钱更比挣钱难”这句话时,他们都惊异地望着我,好像我是天外来客。我相信如果他们能和我一样耐心读完这本书,就不会反对尼尔森先生的看法了。在当今这个世界,要赚钱固然并不容易,但当一大笔可观的财富放在你的面前,要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花得有价值、有效率,对社会有确实的益处,自己从中也得到快乐和成就感,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感谢尼尔森先生欣然同意我把他的这部著作翻译成中文,更要由衷地谢谢我的大嫂迺欣姐,趁她来温哥华访问之际,我要求她“拔刀相助”。没有她的参与,这本书恐怕至今还没有译完。更不用说她的双语学识和细心认真,使这个译本增色不少。大哥海天是位资深的编辑,居然甘心权充助手,每日将迺欣姐的手稿输入电脑,乐此不疲,令我十分感动。谈到译书的动机,我必须要对王梁洁华女士表示衷心的谢意。承蒙她的信任,近几年来,我得以荣幸地参与梁洁华艺术基金会的创建和管理工作,这一段宝贵的经验大大增强了我想了解美国基金会的历史和现实的愿望。最后,我还必须感谢帮助本书中文译本出版的人士和机构,特别是台湾《典藏》杂志社的社长简秀枝女士。希望我们这点小小的努力能够对有心于公益事业的人有所帮助。
郑胜天
千禧岁末于温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