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拿破仑描述为“沉睡的雄狮”的中国,到20世纪末终于觉醒了。在过去30年中,只不过经历了一代人,中国的经济就创造了一个奇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一跃成为全球瞩目的经济强国,甚至已经有人开始预言,中国将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了。对于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不需要任何的经济数据、图表来进行证实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从其个人生活的改变,以及随处可见的巨大变化那里作出证明。
但是,中国经济奇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实际上,自从开始,就不断有人探究中国的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改革开放彻底激发了中国民众的活力和创造力,使他们爆发出了巨大的经济潜能,这是中国经济取得如此巨大成绩的最大原因。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制度的改善。
这确实没错。也正因为如此,人们赞颂中国的经济改革,赞颂农村的包产到户,赞颂工厂的承包经营,赞颂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赞颂开放投资,赞颂各式的产权变革。
但中国的改革开放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转变过程。当中国从严酷而混乱的“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之后,贫穷的现实让人们渴望发展经济,这才有了随后的改革开放。
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管理制度,由国家制定一整套指令性计划指标,层层分解,下达执行,把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统统管死,导致企业的生产经营既不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也不受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律的约束。这种制度的结果是效率低下,竞争力很弱。
但改革开放的过程却是困难重重。初期,由于担心人们观念上无法接受,政策上都不敢说搞的是市场经济,甚至不敢说是商品经济。在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是很担心“市场”这两个字的,但是,市场必须是改革的方向,于是便提出一个模糊但却有很强指向性的方针——“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然后到1982年又提出新的方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再到1984年开始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一直到1992年才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市场取向曾遭到一些人的猛烈批评,但是仍然有不少地区,特别是广东省,已经在有意识地扩大和发展市场,扩大对外的开放,使得当地经济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适时提出了“黑猫白猫论”,为一些胆大、敢尝试的人彻底松绑,中国经济开始全面展现活力。也就在这一年,中国正式建立起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这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观点。而全国人民也看到了广东等地区在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这些地区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开放市场的潮流迅速蔓延到了全中国。一时间,要不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成了反映不同地区观念是否开放的最重要的标志。
市场经济理论的建立,使人们看清楚了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走向更为清晰,中国的政治走向也开始变得明朗;私有经济开始迅猛发展,呈百花齐放之势;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正式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中,开始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龙飞凤舞。
从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是从计划经济、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不断转变,经济活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市场规模也不断由小到大,先是沿海5个特区和14个开放城市,之后是全国市场的开放,再之后是对整个世界市场的开放。
具体来说,早期价格改革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改革中最重要的。改革前,产品的价格都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制定的,根本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和市场需求的大小,许多宝贵的资源因此被用到那些不很重要的用途上,甚至浪费掉了。价格改革的重点是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价格必须反映其稀缺程度,这样才不会被浪费。
紧接着是银行业的改革。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的大力推行下,将几个国有政策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从此,各银行开始将赢利作为自己的目标了。而这样也就让地方政府再不能轻易地从银行得到资金;而贷款再也不是政策性的了,每一笔贷款都要有负责人,可以让市场来决定每一笔贷款的优劣。
价格改革和银行业改革的开展,迫使国有企业不得不自谋出路。由于无法再像过去一样拿到便宜的原料,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相比非国有企业要低很多,国有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于是,国有企业也开始改革了,大量职工下岗。但是,此时非国有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吸纳更多劳动力,避免了因大量人员下岗造成的社会动荡。
为了改革外贸制度,进出口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并且外企和民营企业获准成为进出口企业。然后,中国开始积极申请加入WTO,并开始大力鼓励外商投资,设定了种种优惠条件。这提高了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并开阔了他们的管理视野。
可以认为,这一系列的改革以及同时开始的对各种产权的加强保护等措施,都极大地放松了对经济的束缚,从此让中国经济走上了持续增长的康庄大道。
中国正在更加积极地融入全球经济中。资本的积累速度加快,人均拥有的资本量迅速增长。但这种增长模式并不是粗放式的,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学上以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表示技术进步和资源的利用效率,据相关研究,中国的该指标在1987—1991年基本是水平的,增长不多;从1992年开始,全要素生产率便呈现出直线增长的势头,表明这时以来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技术进步带来的集约型增长。
如今我们早已经习惯了的巨大外贸顺差仅仅是从1994年才正式出现的。在这之前不仅外贸数量很小,顺差和逆差也是经常交替出现。但是就从1994年开始,外贸顺差一直存在并且逐渐扩大。这显示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开始愈发强大。
更加自由的市场化体系给那些更具潜力的地区以更多的发展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距。那些条件更好的地区的增长速度更快。由于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制造业,城市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偏远的农村则相对停滞。
以上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增长的大致脉络。
关于中国经济改革成功和经济奇迹产生的原因,有着很多解释,包括一些众所公认的大家之谈,但大多数都是从制度的角度来展开的。比如,我非常尊敬的张五常教授写过《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老人家主要从县际竞争制度的角度来解释中国经济活力的来源。这些都很有道理。
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就脱离了世界普遍的经济发展模式了呢?肯定不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姚洋教授观察到,如果把中国过去30年所做的经济工作,与主张经济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建议相比较的话,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在过去30年所做的工作几乎完全符合华盛顿共识的要求,包括:
第一,稳定的宏观经济条件,中国在过去30年中从没有发生过高通胀,最高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94年,是24%,这一点做得相当出色;
第二,在过去30年里没有进行很多纯粹的再分配,而是通过公共投资在国家内部调配资本和资源;
第三,在建立竞争性的汇率制度、贸易自由化、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方面,中国做得非常好;
第四,产权私有化、取消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壁垒,都已付诸实施;
第五,保护知识产权,至少是在朝此方向努力;
……
当然,对改革开放最一针见血的评论,我认为还是由我尊敬的茅于轼老师所说的:“改革成功的经验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赚钱。过去的方针政策、总路线、工业化、学大寨、以钢为纲、以粮为纲、战天斗地,统统都不对,而赚钱是对的。赚钱和其他各种说法的不同点就在于赚钱是一个用价格配置资源的方法,它能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率,避免浪费……”
要赚钱就要保护私有财产,要扩大个人自由,要有自由选择,能够创办企业,买卖要大体上公平,还要扩大市场,沟通海外。这一切都为了赚钱服务。所以中国的财富极大地增加了。
但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原因难道仅仅是制度吗?本人对此是持怀疑态度的。一个明显的疑问是,中国的经济制度真的有那么好,那么无懈可击吗?或者说,难道真的是因为我们现在的经济体制比其他国家的好,所以才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对这一点,相信绝大多数严肃的经济学家都是不会认可的。关于中国在经济制度的问题,人们能够举出很多。比如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在经济制度上仍旧不够开放,需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深化改革;一些民营企业也在抱怨,在融资等多方面遭到了一些歧视,自身的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在一些领域中,仍然存在国有垄断部门。以至于目前有很多人所批评的,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国进民退现象。
另外,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依旧力度不够,导致全社会并没有形成很好的创新研发环境;2008年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还不够成熟,推出得有些仓促,并且在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就表示:“特别是因为政治改革、体制改革滞后,各种问题开始表现出来,社会矛盾也有恶化的趋势。也因为过去只顾经济发展而忽视体制改革、忽视对过去30年经济成功背后的真正原因的研究认识,在今天的具体政策制定上,极容易做一些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比如,重新国进民退,重回强制性行政干预,以各类名义大肆征税,强化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推出备受争议的新《劳动合同法》。表面看起来这些现象互不相关,但却都是中国式渐进改革的必然结果,如果再继续下去,可能到哪一天经济倒退了还不一定知道是怎么回事。”
凡此种种,都说明,我们的经济制度没有那么完美,甚至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中国人的坚忍
既然经济制度并不完美,那为什么中国仍然能够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经济奇迹呢?
或许我们该从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了。我们的经济制度、政策环境与很多国家相比可能还算不上太好。但是中国人却似乎总是能够在这些制度的缝隙中,找到一条可以变通的道路。所谓“绿灯亮了赶快走,黄灯亮了抢着走,红灯亮了绕着走”。当中国人面对困难的时候,总是千方百计去寻找方法克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特质,使得中国人可以克服很多制度上的缺点。更重要的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中国人的勤劳实在令人惊叹!
可以这样说,中国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有坚忍、奋斗和节俭等精神的一个民族。
或许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精神。马克斯·韦伯在其影响深远的巨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曾经大大赞扬在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人们的辛勤奋斗和节俭的精神,并将这种精神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他认为自16世纪起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及发展。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视为自己被上帝选择获救,自己在世俗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加上帝的荣耀。在这种“天职观”的激励下,他们勤勉工作,减少享乐,在经济活动中工于算计,积累财富等,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兴起。在目前的知识界,人们也基本已经形成共识,即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大国博弈中崛起,与在新教伦理的陶冶下,清教徒的这种勤奋节俭,并且追求冒险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很大关系。然而当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普通美国人身上,这种传统的、原始的、纯粹的精神,勤奋而且节俭的作风已经较少了。
但是这种精神在当今中国人身上从未缺失。中国人最勤奋和节俭,最具有吃苦精神,最听话和守纪律。并且,中国人还最渴望获得财富——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有点出乎意料:超过60%的投票者承认自己拜金,超过95%的投票者认为中国人拜金严重。成功学在有中国人的地方总是最走红的,而在许多其他国家却不会这样。
种种事实都说明,这种精神是当今中国能够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经济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中国人的勤劳,我们能举出太多的例子。比如,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太多这样的创业者: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日,对工作充满了外人难以理解的热忱——如果是在外国,这样的人通常都会被称为“工作狂”——在其他国家,这样的工作狂人你很少会看到,但在中国却比比皆是。中国人不太懂得享受生活,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也并不高,但在发展经济方面,世界上没几个国家是中国人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