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花在做不做都无所谓的细节上
要怎样提高工作热情,更加享受工作的快乐呢?我的做法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做自己决定的事”。
一个人如果一直只做别人分配的任务,热情就会被逐渐消磨殆尽,变得疲惫不堪。反过来,如果做的是自己决定的事,那么哪怕再困难,也会从中获得成就感,感到高兴。进一步,我们还能将这些情感转化为之后工作的热情与能量。
然而上班族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能自己决定的吧?也正因为如此,哪怕我们自己决定的只是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也不能敷衍,必须尽全力做好。特别是当我们还是新人的时候,在工作上没有任何决定权,往往只能做些重要程度最低、辅助他人的杂务。这时候,我们往往会抱怨:
“为什么我非得干这种事啊?”
“这种事随便来个‘花花草草’都能做,为啥偏偏让我做啊!”
然而这些“杂务”,正是发掘“自己能决定的事”的宝库。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必须帮其他员工买盒饭。
这些盒饭都是买给比自己年纪小很多的化妆师们的。
显然,这属于谁都能完成的工作。说得难听点,我就是个“跑腿的”。
然而正因为如此,我更加下定决心,必须将这件事做好。
我彻底调查了化妆师们的口味喜好,并分别给每人买不同的盒饭,每天如此。根据她们前一天剩饭的量,我还会调整次日饭菜的搭配。
如果问我为何对这点小事如此认真,只是因为这样做让我很开心罢了。
彻底调查和分析他人的爱好并买来合适的盒饭,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听到像“真好吃”或“还是美崎先生买的盒饭最好吃”之类的赞扬,就是游戏的通关奖励了。
当然也会有人关心地问,“为什么美崎先生要做这种跑腿活呢?”或是“你不烦吗?”
然而正因为是“跑腿的”杂务,才有我自由发挥的空间。
只要没做得太出格,就不会有上司来对我所做的事指手画脚,也不会有人三番五次来检查工作进度。
无论是什么工作,只要自己能拥有决定权,就充满了让人可以感到快乐的要素。
所以,我才会特意为这种重要程度很低的工作花费时间和精力。
无用功也要做到底
很多事乍一看是无用功,做不做都无关大局,然而把时间花在这样的工作上,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好处。
也就是说,我们能意外地获得一些按重要程度排列后被别人忽视的工作。
比如,我曾经组织过“筑地早餐会”活动。
这项活动的内容是在早上7点到8点,在筑地的寿司店与商务书籍的作者进行交流。
组织这个早餐会的契机只是因为我想向前辈们请教该如何出书。
那么又何必特意跑去筑地?就在市内交通方便的地方举办不就行了?而且也不一定非要安排在大清早的嘛。
在工作特别繁忙的时候,我也曾因为必须一大清早赶到筑地而觉得自己特别傻。身为主办者,我还曾因为睡过头而迟到。这根本就与举办早餐会的宗旨“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背道而驰了。
不过总的说来,我还是很开心的,其他参加者也觉得很有趣,所以“筑地早餐会”便一直持续了下来。
在主办这个早餐会之前,我还曾主办过名为“山手会”的活动。
该活动的特色是在地铁山手线沿途各站举办学习会,29次会议后就能环线一周。想来,在山手线沿途的29个站点全都举办过学习会的,大概只有我一个吧。
这个学习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学习铁路相关知识,而是为了将不同职业的职场人士集中到一起,相互探讨工作方面的问题,而之所以走遍山手线只不过是我心血来潮想出来的噱头而已。而且每次我都必须提前安排不同的会场,实在是很辛苦也很无用功啊……
“走遍山手线的学习班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为什么一大早就吃寿司呢?”
我主办的这些学习会充满了吸引眼球的噱头,但本质上就只是普通的学习会而已。
我这个人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只要自己觉得有趣,无论旁人如何看待,我都会全力以赴。
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倾向,我办的学习会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吧。
比如,最近不断有电视台等媒体来采访“筑地早餐会”活动。
比起对学习会或早餐会本身的兴趣,记者恐怕是冲着能借此机会吃到美味的寿司才跑来的吧!
毕竟,没人不喜欢有趣的事。
媒体的采访为我的学习会做了很好的宣传,之前不敢高攀去邀请的名人也欣然同意前来担任嘉宾了。
所以,只要自己觉得开心,那些以重要性来考虑绝对应该放弃的“无用功”也绝对有必要坚持做下去。
这不但能提升你的工作动力,还能让你从中寻找到以前从未发觉的乐趣。
快乐转变法则1
无关紧要的杂务→你能拥有百分百决定权的工作凡事多做一分
小时候,我们经常被大人问:“将来想做什么?”
在那个年纪,将来的工作就等于自己的梦想。
恐怕每个孩子都曾经以为,只要长大成人,我们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了吧。
然而,当我们日复一日接触到的都是工作的严格与枯燥后,对工作的感受便只剩下了痛苦,好想大吼一声:
“我可不是为了做这种事才上班的啊!”
反问自己一句:“那么,我是为了做什么而进入这家公司并且奋斗至今的呢?”答案一定是“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我们选择的工作原本也是自己想做的事。
小时候,我们期待着长大成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当自己真的长大之后,唯一拥有自主权的却似乎只剩下“零食和漫画想买多少就买多少”这一件事了。这个例子我经常在演讲中半开玩笑地举出来。
但其实,长大成人后的我们就应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才对。
把眼前的工作变成“想做的工作”
很多人试图将工作与兴趣区分开来。他们说,“八小时以内是为了赚钱而工作。最大的快乐是八小时以外的兴趣爱好(比如听音乐、看电影)”。
这种以“八小时内外”进行区分的方法,听上去也许十分“干脆利落”。但我却认为,将“八小时内外”区分开来仅仅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的。
所以,如果你想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快乐的事而工作,那么就应该为此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实现该目标绝不仅仅只有换工作或换部门这一种方法。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工作,从而逐步靠近自己想做的工作,也是一种方法。
进入公司,我们就会拥有自己的座位、自己的电脑以及自己的任务,同时会获得合同规定的薪水。
能获得如此之多的东西、如此安定的职业,这份幸运也许非上班族莫属。
但过分的安定让我们遗忘了一件事——我们上班族也是工作上的专业人士。
之所以做得不开心,是因为我们忘了在工作的细节上下工夫。
专业的厨师通过在细节上多下工夫,才能将有限的食材加工成富有创意的餐点。同样,对待眼前的工作,我们只有凡事多做一分,才能被称为合格的专业人士。
有制度约束,才值得下工夫
很多人在正式踏入社会之前就已经拥有了打工的经历了吧?我的第一份“工作”正是大学时所打的一份零工。
这份工作是在各会展现场担任工作人员。
在打工之前,我只会浑浑噩噩地待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这份工作虽然只是临时工,却是我第一份拿薪水的工作。打工时若也无所事事,当然就不可能拿到薪水,恐怕还会被上司呵斥“你明天不用来了”吧。
当时,我遇到了一位让人讨厌的上司,还时不时地在晚上卖苦力,所以这份零工绝不轻松。但我却感到十分充实,因为在每小时800日元的薪水限制内,我想尽了办法让自己能轻松一点、尽量早一点回家。
比如,我会自掏腰包给“凶恶”的监工大叔买咖啡,陪他一起休息聊天,当天他给我的脸色就好看了不少。
仅凭一件小事,就能让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并能改变其他人对我的态度,实在是很有趣的事情!而我所花费的只不过是买咖啡的几百日元而已,还不足一小时的薪水。
这让我在工作中享受到了乐趣。虽然是临时工,我工作了几个月后还升了职,在某个会展上当上了现场监督,率领其他人工作。
这份零工既不是我的梦想,也不是我人生的目的。我多年的寒窗苦读更不是只为做这样的工作。即便如此,比起我以前每天只向他人索取的日子,还是像这样思考应该如何下工夫做一件事并将其付诸行动,来得更快乐,即使工作的过程会很辛苦,结果也不一定十全十美。
我想,这才是工作的本质吧!
上班族的艰辛是打零工远不能比的。特别是在成家之后就更难以从工作的重担中逃脱,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然而,这些问题并非只有上班族会遇到。只要是“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工作,全都如此。
越是面对这样的工作,越值得我们换个视角想想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否还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此一来,我们便能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快乐。
快乐转变法则2
不想做的工作→寻找能从哪方面下工夫的练习
能变就变,不管多小
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上司好讨厌、自己的工作总是遭到轻视、薪水好低……诸如此类,上班族总是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烦恼。然而工作中的一些事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没法改变的。在公司里,无论人事也好预算也好,一介普通职员所能决定的事那真是少之又少。
也就是说,公司这个地方会不断发生我们无法预料的状况,并且所发生的大部分事都是不合自己心意的。如果想要万事顺意,除了爬到公司“一把手”的位置之外别无他法。可是“一把手”的位置却只能坐下一个人。所有人都在一步步向“一把手”的位置迈进,但其中的绝大多数等不到这一天,就已经到了退休年龄。
所以与其抱怨工作枯燥、不尽如人意,我们不如找找有什么是自己能改变、能决定的?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在成就感中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了。即使找到的都是些细枝末节的小事也无妨,先试着改变那些现在立即就能改变的细节吧!
“自我调座”改变心情
换一换电脑的位置,换一本工作笔记,换一部手机……这些小事也能大大改变你的视野。
我经常改变自己桌上的电脑和文件夹的摆放方式。平日里面对的方向和姿势一发生改变,自己的意识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上班族是无法轻易改变公司或工作岗位的环境的。但若仅仅是改变一下自己桌面的布置,肯定谁都能轻松做到。我将其称为“自我调座”。只需花一小时的时间,我们就能简单地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不仅如此,以往僵化了的视角也能获得改变。
越是陷入僵局,就越需要改变视角。我是通过一张照片认识到这个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