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主要讯息。讯息是所有沟通内容的重点,能够事先准备讯息,在沟通时用一种人性的语调,将讯息聚焦、精准地传递,便能够减少对方猜测、防卫的几率。
最后,做结论。在会议或谈话结束时,应该要做个总结或会议记录,条列式的最好,避免对方有错误认知或误解之处。
沟通是人每天都在进行的活动。但有效与否,就在于我们除了“讲话”之外,更多的一层“人性”思考,还有敞开心胸的倾听,对服务对象的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与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或商品推销出去。只有让对方卸下心防,才可使沟通变得更畅通、更快速。
后记:说话可以很直接,也可以拐弯抹角。直接会伤人,但节省时间;拐弯抹角不伤人,但成效不彰。如何讲得很清楚又不浪费时间,是一门学问。女性应发挥柔性沟通,让沟通够顺畅。
先下标题再说话
我们为什么不练习将自己要说的话用下结论的方法起个头,列一个标题来概括你所要说的,然后再找寻一到三个支持的论点来强化你的主要讯息呢?
讲话简单,但话要讲得清楚,就不简单了。在传播公关业的准则里,为避免沟通者话说不清楚,就会强调“主要讯息”。有了它,后面传达的讯息才有聚焦,可以帮助大众了解或记住企业所想表达的内容。
但如何构思“主要讯息”呢?其实想想平面媒体中的标题,就大概八九不离十了。主要讯息就像下标题,标题下得好不好,将影响读者、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决定要不要继续跟你往下走,读完内容的关键。因此,现在媒体的标题总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光看标题又耸动又刺激的,非得立即阅读不可。这是抓住读者注意力的不二法门,也是媒体提升阅读率及销售率的有效手法之一。
很经典的一则,当属台积电的董事长张忠谋在2001年说出的“春燕说”。当时他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半导体的景气问题时,说了一句“春天的燕子来了”短短几个字,早已说明一切,隔天马上变成平面媒体的头版标题。
标题的精准度与时尚性,是瞬间让人记住的窍门之一,能令自家的讯息在一片信息海洋中很快被看见。其实,我们在语言沟通上也是如此。有的人前面铺陈一堆,说破嘴还没说到重点,听众早就打瞌睡了,后面再精彩也白搭;有人平铺直叙,没有起承转合、没有总结,大家有听到、没听懂,各自解读,没有共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练习将自己要说的话用下结论的方法起个头,列一个标题来概括你所要说的,然后再找寻一到三个支持的论点来强化你的主要讯息呢?这样一来,表达清楚的同时也不会产生误会。
有一次,媒体问我们集团董事长白崇亮有关品牌的精髓。白董事长就先破题点出主要讯息:“要有市占率,先攻心占率。”顺着这个主要讯息,当然有后面的陈述。这样一讲,记者聚焦了,读者有兴趣了,自然引出了一篇精辟又言之有物的文章。这句话当然也被原封不动地引作了隔日的标题,后来也被很多人引述。
下次在沟通时,不妨多多练习一下先想好标题,再陈述内容,应该可以让你的沟通更有力量。
后记:说话有重点的人才有能力当主管,但说话也是需要练习的。下回先想好自己说话的大纲,言之有物,你将变得十分有力量、有魅力。
用故事说话
有好的点子及创意,还得加上好的说故事能力,才能把创意卖出去。
我们每天要参加多少会议,听多少简报或演讲,但是真正有趣、吸引我们的场次有多少?还有,我们常常需要自我介绍或介绍公司,你如何可以立刻吸引目光?我想,你的经验大多是枯燥无趣的多、生动活泼的少吧?最大的原因,是人们缺乏说故事的能力。
不要认为会说故事的人只是耍嘴皮子,关键时刻它所展现出的强大影响力,不仅能打动人心,还能够扭转乾坤或化险为夷。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宝座就是一例;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则是最好的救命符。在现今的商场上,我们也需要把说故事的能力运用在沟通、说服或谈判上,显现故事的商业价值。
很幸运,我们的亚太区总裁Christopher JGraves发展了一套“说故事的技巧”,并为我们同仁上了一课。他认为,营销人员要会说故事,品牌才会打动人心,产品才卖得出去;而CEO要会说故事,个人理念才能被传达、激励人心。我们平时运用案例、图表、照片等,都是为增加演讲的丰富度,但是故事却是其中最吸引人的元素。“说故事”的精髓在于打动人心,激发人性。
《创意黏力学》奇普·希思(Chip Heath)、丹·希思(Dan Heath):《创意黏力学》,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一书就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值得我们公关人参考。美国一个倡导健康的公益中心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一包爆米花平均含有37克的饱和脂肪。但如何让人们了解“37克的饱和脂肪”意味着什么,进而让人减少食用?他们想到一个妙方,在记者会的主要讯息写着:“在一般电影院买到的一份爆米花所含的会阻塞血管的脂肪量,超过一份培根蛋的早餐,加一份大麦克汉堡附薯条的午餐,再加上一份全套的牛排晚餐。”他们甚或在电视机前展示了这全套油腻大餐。这个画面透过美国各大电视台头条播送,吓坏了全美观众。于是,这个观念被成功地推销出去,造成消费者罢吃爆米花,迫使各大戏院改用“好油”来爆玉米。
另一个案例来自最会讲故事的好莱坞。好莱坞的制片公司每个月要收到上千份的拍片企划案,这些提案人每人只有约15秒钟的时间,可以将自己的电影架构与内容说清楚。其中最好的案例,是电影《异形》(Aliens),在这“黄金15秒”当中,只用了四个单词“sharks in the spaceship”(宇宙飞船里的《大白鲨》,就得到了制片的青睐,因为《大白鲨》的电影已经让大家耳熟能详了。这,就是会运用故事的技巧。
现在市场营销无处不在,有好的点子及创意,还得加上好的说故事能力,才能把创意卖出去。培训当天,我们的团队在“一分钟接力说故事”的练习中选出了“故事王”,体会到了说故事的魅力。我鼓励同仁将之运用在日常的简报当中,相信他们在简报技巧及会议主持中,会有更大的进展。
后记:会说故事的男人具有一种魅惑力,他总知道用故事来引导或激发别人投向他想达到的目标。若再配上真诚,那可真是天下无敌。
发言人的修为
最好把我们的讯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定要传达的,第二层次是绝对不能说的,第三层次是被问到才说的。
成为发言人的第一基本准则,就是诚实、不说谎。但大家都知道,很多时候企业主和当事人都有难言之隐,并不是什么事都能说的。有些话说出来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危害公司组织或投资人的利益。这是身为发言人必然会遇到的两难。
我曾到台湾政治大学去听胡自强市长的演讲,讲题是“发言人的修为”。提到发言人的难处,不能说的有三种状况:时机未到的不能说,未定案的不能说,不知道的不能说。这实在是道出了发言人应有的修为。
时机未到的,先说了就可能破局,例如企业的并购案;未定案的,说了就会“见光死”,例如政府的人事案;不知道的,瞎说了就会将信誉毁于一旦。但问题是,记者猜到了怎么办?基于诚信原则不能否认,但是基于“三不原则”也不能承认,如何是好?不承认也不否认,可能也是一种答案。微笑或许是默认、或许是不予置评,总之可以由记者自己去解读。但作为发言人,还是要维护发言人的基本守则。
另外,胡市长也提到对待记者的“三不定律”——不欺骗、不利用、不误导。的确,记者网民多,信息来源丰富,欺骗或误导记者是很容易被揭穿的。有些人自以为聪明,利用记者传递假消息或放话,以达成自己的私利。但这些错一旦犯过一次被拆穿,你与记者之间的信任立即瓦解。
我自己在给企业界上发言人的课程时也常提到,在不能说的状态下,最好把我们的讯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定要传达的,第二层次是绝对不能说的,第三层次是被问到才说的。例如,以上市公司最敏感的人事变化而言,公司人事为何变化?变了什么?以及未来的因应策略是什么?这些就是主要讯息,也是所谓一定要传达的部分;而绝对不能说的,可能是公司内部的纷争所导致的人事变化;被问到才说的,可能像是某高阶主管离职后去了哪里——这已超出公司发言人为该组织答辩的范围了,就让记者自己去查证即可。
当然,不能说的有可能是真相,但若是家丑,没有人愿意外扬。发言人并不是记者想知道什么就说什么,而是站在企业的立场,传达该传达的讯息。毕竟,挖新闻与查证新闻是记者的天职,这攻防之间还是有道德和信任可依据的。
后记:有些话可以尽量说的,像别人的优点。有些话则是绝对不可说的,像别人的秘密。这两者颠倒的话,则会变成令人讨厌的人,女人最忌讳的就是大嘴巴,真是这样,她一定是大家敬而远之的人。
学习说“不”
一味取悦客户不是聪明之道。服务业一定要量力而为,不答应做不到的事情。学习拒绝不合理,也是营销与管理学上一堂宝贵的课程。
说“是”容易,说“不”难。难就难在多数人都怕伤和气,喜欢做好人。
但在大多数商业谈判中,却需要适当地使用“不”来拒绝。自己能勇于说“不”,才不会将自己逼上梁山;让对方有说“不”的机会,才能探出对方的底。所以,不仅不要害怕说“不”,还要勇于说“不”。
曾经有位客户总是习惯在下班的时候,打电话给公司一位年轻的AE交代事项,并言明希望隔天上班时就可以收到他要的报告。我们这位AE碍于客户的强势,怕得罪客户又怕客户告状,不敢拒绝,结果连续加班,压力太大,最后生病辞职。事情一直到他辞职时才爆发出来。这位同仁选择了牺牲自己、委曲求全,最后却哀怨离开,实在可惜。这就是“不知拒绝”最典型的后果——鞠躬尽瘁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及尊重;公司也没有因此得利,反而让后面接手的人更加辛苦地扭转颓势。
因此,一味取悦客户的确不是聪明之道。服务业一定要量力而为,不答应做不到的事情。学习拒绝不合理,也是营销与管理学上一堂宝贵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