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夏艺哭完后,一位宾客要留下他的电话号码,说是自己的妈快不行了,到时想请他去哭一场。夏艺连忙拒绝,说自己是正规剧团的专业演员,不是做那种下三流“哭丧”事的人,今天只是特殊情况。夏艺的同学这时候开导他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你的‘哭丧’技术这么好,丧家又迫切需要,你为什么不能改换脑筋,以‘哭丧’为职业呢?”
晚上回到家,妻子陈华芳听了这事情后却高兴不已。她为丈夫算了一笔账,全国各地每天都有人去世,丈夫按一天只哭一场,每场收费200元计算,一个月就可以净赚6000元啊!经妻子这么一算,夏艺也怦然心动:没想到哭中还蕴藏着这样大的商机。但他还是绕不过心中的那道坎,以干这种事为耻,所以迟迟没有行动。
不久,那位宾客的母亲真的去世了,他给夏艺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是陈华芳接的。她毫不犹豫地替丈夫接下了明天去“哭丧”的任务,想趁此机会逼夏艺出道。夏艺回来后得知此事,埋怨了妻子一顿,但事已至此,第二天他只得硬着头皮去“哭丧”。但这次因为不了解对方家里的情况,惹怒了其儿媳,并由此引起了现场的骚乱。但是他决定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把“哭丧”当个正经事做好。夏艺首先努力掌握了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哭法,后又掌握了定点定时流泪的技巧。妻子陈华芳也跟着他一起学习“哭丧”,终于两人都能够做到流泪收发自如。
1996年春节一过,夏艺、陈华芳决定出山。由于经过精心准备与训练,这一场“哭丧”夏艺夫妇表现得很好,名声一下就传开了,不断有人请他们夫妇去“哭丧”。1996年5月,夏艺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招聘了十几个人办起了一个乐队,妻子陈华芳也辞去了原来的工作。从此,夫妻二人专门从事“哭丧”。
有人问夏艺,你对目前所从事的这种职业有什么看法?夏艺诙谐地说:“社会进步了,经济增长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眼泪流不出来了,‘哭丧’职业就应运而生了;人生有太多的无奈,我现在想开了,看透了,凭本事生存,能赚钱养家就行了。”
在温商的观念中,如果你想在社会上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下身份和面子,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同时,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走你认为值得走的路。
舍弃面子比放不下面子的人在竞争上多了几个优势:
舍弃面子的人,他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将是他的本钱。
舍弃面子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面子的顾虑。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对于那些宁愿吃低保,也要保住面子而不愿努力打拼挣钱的人,温商是最瞧不起的。
你会说,当初温商不也一贫如洗吗?但他们能丢掉面子、顶着压力努力赚钱,“自救者得天救”,温商能赚钱而且赚了钱就在情理之中了。
为了赚钱,可以不要面子,但是也要为了面子,拼命赚钱。金钱是人生成功的象征,可以改变你的一生。英国文豪莎士比亚在著名的《雅典的泰门》中对金钱的魔力有着绝妙的论述:“金子!黄黄的、发光的、金贵的金子……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一句话,拥有了金钱,你就拥有了改变人生的筹码。
曾经有人说,温州人发家是靠“五把刀子”,即菜刀(餐饮业);剪刀(服装业);劈刀(皮革业);剃头刀(理发业);螺丝刀(修理业)。这形象地比喻了温州人不计生意贵贱,只要能够赚钱的经商观念。
因此,温州人走四方,占据了许多人不愿意做的那些领域。他们从修鞋子、开发廊等“低贱”的生意开始,渐渐积累了一些财富。正泰集团的董事长南存辉当年也是靠修鞋子起家的,如今,在南存辉眼里,正是那段日子,给了他更多的财富。南存辉总是说:
“财富对于我们做事业的人来讲,多和少不重要了,我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财富,也从来没有去管过。现在是想企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如何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脑筋都想破了,哪有时间去想有多少财富。我们以事业的成就为乐,以苦为乐。
“现在社会上所说的仇富,或多或少是存在的,就是看你怎么样对待这种态度。不要把钱看得太重,因为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如果你钱财再多,却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你为了发财,不顾子孙后代,不顾环境,这都是没有意义的。”
南存辉为人很低调,他总是说,我无非是个修鞋匠嘛!
正是这种踏踏实实做事业的态度,让南存辉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
“只要有生意做,温州人就会绞尽脑汁去做。”来自东北的姓许的工程师这样评价温州人。许师傅来温州6年了,他所在企业,以生产化油器为主,他在企业担任总工程师,一年能挣近20万。化油器是一种老产品,北方生产化油器的企业几乎全部停产了,但是走南闯北的温州人最先在重庆找到了这个产品的市场,于是开始生产化油器。结果,这家企业的订单一直做不完,而且他们还把化油器出口到第三世界的国家。虽然这家企业只有10多年的发展史,但是国内市场占有率竟然达到60%!这就得益于温州人的生意经。
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人人都想当老板,且敢冒当老板的风险。他们不论干什么,生活中总充满乐趣,而且敢于生活、善于生活,洒脱、顽强,从不失望。
有一句话叫做心动不如行动,致富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就是行为。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行业,生意不分贵贱,只有你肯不肯去做。在温州人眼里,自己踏踏实实地去经商,用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并不为过。
如果你总觉得做这个没面子,做那个有失身份,那么许多机会就失去了。反过来讲,如果人人都选择“有面子”的生意做,市场竞争必然很激烈,“钱途”就相对暗淡;如果你反其道而为之,做别人不愿意做的生意,占据市场空白点,那么市场就是你的,还怕没有钱挣吗?可见,只要把想致富的想法真正落实到行为上,踏踏实实地去经营,诚诚恳恳地待人,生意就会做起来的。
一位网名叫寒夜的温州网友在吴洪森《破解温州之谜》后跟贴说:“我是温州人,但是我只希望温州人不要再去探究温州为什么会成功了。我想,现在应该更加关注的是今后要怎么样继续发展。想研究?留给别人吧,我们温州人没空。”
这就是精明的温州人,永远把做生意放在首位。思维决定行为,正是基于赚钱光荣的理念,温州人在生意场上总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不断滚动着财富的雪球。
在中国,面子是个大问题,人们常说,人要脸,树要皮。中国人向来是很好面子的。从“君子死,冠不免”,“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士可杀而不可辱”,到“打狗还看主人面”,“不看僧面看佛面”等等,关乎面子的警句格言成百上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24年前的抓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林语堂也有过精辟的论述:“中国民族的特征之一,就是重人情、重面子。”对此,德国汉学家马特斯教授的论述最为透辟:“中国人的面子,就是一种角色期待……中国人是作为角色而存在的,而不是作为人本身而存在的……”能够以某种方式满足自我的角色期待,就是有面子。美国人史密斯写的《中国人气质》一书的第1章就叫《面子》。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中国,面子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集合名词,其中包含的意义,比我们所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面子问题正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这把暗锁的钥匙。”
在中国面子如此重要,以至于有人往往和自尊、尊严等联系起来,这在无形中就束缚了人的一些正常的思维和行动。由于面子观念在国人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中国人在就业时,走人了一些误区,如怕脏怕累、盲目攀比、清高自负、好高骛远,等等。
但是在温商的观念中,面子不值钱,挣钱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