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教育是人生链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如何打造你的教育链,将影响你的一生。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从义务普及到附加延伸,各种形式不一而足。还有最新的远程教育也以网络为载体粉墨登场。面对种类繁多的教育大餐,怎样合理地摄取自身所需营养呢?当然不能乱吃,要考虑胃口和营养调节;不能盲目跟风,要照顾到自身特质和现有经济条件。需要提醒的是:文凭不是铁饭碗,难免会生锈;本事才是金饭碗,才能给你的人生增值。
跨越自我提升的门槛
谈话可以训练一个人的敏捷,读书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素质和情操,对于聪明的人和有素养的人来说,只有求知学习才是提升自我价值的重心。
培根说:“我活着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了活着。”因此,我们在追求人生更高境界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必须是学习再学习。怎样学习最有效。
怎样学习最有效
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快速而有效地获取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人感觉找不到学习的门道。学习效率不高,难建真的无计可施了吗?下面就来介绍一些有效学习的金点子。
金点子之一:锥形学习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6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科。”西蒙理论所依据的实验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1~1.5分钟可以记忆一个信息,心理学把这样一个信息称为“块”,估计每一门学问所包含的信息量大约是5万块,如果1分钟能记忆1块,那么5万块大约需要1000小时,以每星期学习40小时计算,要掌握一门学问大约需要用6个月。这就是“锥形”学习理论的依据。
为了形象地说明,我们把这种学习方法比做一把锥子。知识的专一性像锥尖,精力的集中好比是锥子的作用力,时间的连续性好比是不停顿地使锥子往前钻进。这种学习方法所支配的学习活动,呈现出一种尖锐猛烈、持续不断的态势。
这种理论可用一个极其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烧一壶开水,如果断断续续地烧,100斤柴也烧不开;如果连续烧,10斤柴可能就够用了。
锥形学习的知识增长是一种优势累积,不仅在知识的数量上,而且在知识质量上也是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不同的。比如按常规的学习方法,上一堂化学课后,又上其他课,其间由于化学课的停顿和其他课对化学知识记忆的影响,上第二堂化学课时还必须拿出一定的时间复习,以此类推……学得越多,复习量就越大。而持续不断的学习的本身就包含着对学过的知识的不断使用,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加强记忆、巩固已有“信息块”的最便捷途径,这样一来,那些浪费在复习上的时间就可以节省下来了。
金点子之二:螺旋上升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呢?是步步为营的金字塔式还是孤军深入的电线杆式?一种螺旋上升式的学习方法已经在此时撞击着人们的神经,它在悄悄告诉我们:现代学习的一种诀窍,就是在螺旋上升中前进。
这种“螺旋上升”式学习与“金字塔”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够更迅速地理解和获得知识;与“电线杆”式的学习方法相比,它能更广泛地了解所学内容的全貌。
通俗地说,“螺旋上升”式学习法是使整体学习效果大于各部分零散学习总和的一种循环。后一循环需要前一循环为基础,而又比前一循环更深、更高。而且后一循环的学习,又使前一循环得到丰富和补充。
“螺旋上升”式学习法,以学习者所感兴趣或想研究的内容为目标。比如:起点可以是某个基本概念、某个公式、某个实验现象、某个疑难问题,甚至可以是自己的某种设想。从这个起点出发,围绕着中心内容,学习掌握与中心内容有直接关联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那些与中心内容有联系,但并不产生直接影响的有关知识。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使基本概念得到掌握,公式得到理解和运用,实验现象得到分析,疑难问题得到解释,设想得到丰富和完善。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你已了解了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知识领域,领略了所学知识的概貌,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在这一循环学习中,又会遇到新的概念、新的问题,再以此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循环,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开阔视野。
“金字塔”式的学习,对于具有系统学习条件和充裕学习时间的人来说,无疑是有利的;“电线杆”式的学习,对于那些聪明、理解力强的人,也是可行的。那么,对于那些既无大学学习条件,又不具备超群智力的学习者,用勤奋和毅力,借助图书馆的书籍、资料,以“螺旋上升”式方法学习,则可以扬长避短,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
因此,科学的东西虽说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掌握正确的方法却可以事半功倍。凡事一定有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如果你现在正处于求知的困惑中,那么首先就应该找准自己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对症下药。对于上述方法,你不妨试试看。
用创新思维汲取知识营养
对于搞研究、创作的人来说,具有与众不同的极富有灵性的思维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更快地抵达科学的殿堂?是否真的有“捷径”可走?
这里介绍几种创造性的学习方法供大家借鉴。
打破成规的框框
每个人都知道钢铁的相对密度比水大,因此推测钢铁在水中必然下沉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甚至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用实验来验证这一点。然而,如果这个常识占据我们的头脑,并阻碍我们的思维的话,恐怕到今天我们也只能划几只木船来做些短程的航行。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没有什么利害相关的事情相通时,很容易陷入一种惰性思维模式之中。常识和前人的经验是这种惰性思维模式遵循的金科玉律,是它得以维持的原因。我们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躲在前人的绿阴底下,不敢越雷池半步。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这种学习方式显然要被淘汰。
创造性地学习,就是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拘泥于前人的经验和常识,必须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必须打破常规、抛弃曾被奉为金科玉律的一切,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正如歇洛克·福尔摩斯所说:“排除了一切不可能的,不管多么荒诞,剩下的就是可能的。”解决问题或达到目标的途径不止一种。爱迪生在发明电灯时经历了一万次失败,但对此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发现了一万种不能做成电灯的方法。”
创造性需要的正是这种态度。这条路不行,没有关系,换条路试试,总有一条路行得通。古时人们认为人类绝不可能飞起来,因为我们没有像鸟一样的翅膀。但为什么一定要有翅膀才能飞呢?换个角度考虑,借助飞机,人类终于实现了渴望飞翔的梦想。
不过,我们需要记住的是,换个角度思考和开辟新道路去解决问题绝不是不需付出代价的。爱迪生发明电灯就试验了上万次,布鲁诺因为提倡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有更多的人终其一生也许都没有找到最终的答案而抱憾终生。
为什么创造性学习如此艰难?道理很简单,在平时的学习中你只是在做只有一个或有限个答案的选择题,而且答案常常都是现成的,你只需要良好的或足够的耐心就可以完成。创造性学习则要求你要在无限的可能中找出一个答案来。而且,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可能会对传统知识体系及其权威们提出挑战,而这种挑战就像是一个三岁的儿童对付数头喷火的恐龙一样。
充分发挥想像的空间
在传统的学院式知识传播体系中,自由的联想和幻想很容易与“无稽”、“不务正业”等贬义字词联系起来。然而,这正是学院式的知识传播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地方,学院式的教育只是在培养一代又一代传播知识的工具,而不是可以改变世界的真正人才。在电脑未曾诞生、知识积累尚不甚丰富之际,这些传播知识的“工具’’也是必须的。为什么要做“自由”的联想和幻想呢?这是因为在无限制的情形下,人脑的活力将得到最大的加强,也最容易闪现出新的火花。正如我们在谋求简化时所说的,大自然绝不做多余的事。因此,事物之间各种看似相当复杂的相互关系,其本质的联系其实非常简单。联想和幻想的目的就是去找到这种简单的联系。但普通的联想和幻想很容易被惯常的思维定势所禁锢,而无限的联想和幻想却使得我们能在更大的空间里去找寻答案。
譬如,如果我们看到一条菜青虫蜷曲身子从斜面滚下去,普通的联想顶多认为菜青虫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逃避方式。但放开一步联想,我们很快就能想到轮子;再放开一步,也许我们会联想到人类可以利用一个球形的充气囊从悬崖上往下跳;如果做无限制的联想,我们甚至可以去想菜青虫滚动的轨迹可能与某一个行星的公转轨迹相似。当然,想像力可以无边无际,但最终都要回复到正在学习的内容或正待解决的问题上来。你需要记住的是,无论你的想像多么荒诞,但如果有助于解决问题或者使你产生绝妙的创意,那么你就采取了正确的做法。当爱因斯坦思考相对论时,他正在做着白El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然后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这样做并不复杂,我们何不也尝试着做一做呢?
化繁为简
400多年前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他观察到了地球是在绕着太阳转的吗?不是。他觉得地心说有其不科学之处,按照地心说的理论:有80个圆球整天在地球的周围绕来绕去。哥白尼坚信大自然绝不做任何多余的事情,因此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和多方论证,终于跳出了前人的研究模式。他将那些复杂的圆球统统简化掉,并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哥白尼宇宙”:地球自转着,并绕着太阳转。这样,那些看似复杂的绕着地球的圆球骤然变得明朗起来。它们的轨迹也变得分外清晰。哥白尼这一简化,居然简化出了近代科学的开端。
哥白尼的这一简化无疑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因为这一简化揭示了宇宙间惟一可以长存的一条规律:“只有最优才能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个人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得惊人。这为我们进行创造提供了充足的信息积累,但往往也容易使我们陷入无穷无尽的繁琐里走不出来。如果不想被复杂化的狂涛所淹没,那么简化就是第一步。
事实上,最复杂的事情往往是由最简单成分所构成的。现代分析学的理论表明,任何看似复杂的图形,其实都是由几个非常简单的几何图形经过若干次的叠加而成。
蜜蜂采蜜时所采取的行动路线,如果用几何图形来表示是最普通的放射状圆。然而在这简单的路线上,蜜蜂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可能的采集点,同时又走了最短路线。相对论作为一种复杂的近现代物理学理论,很多人可能都认为其推断过程必定经过了天书式的演算和实验。事实上,爱因斯坦仅靠单纯的演绎法就建立了它。
因此,当你在处理一件复杂的事情时,首先是不要被其庞杂繁琐的外在表象所吓倒,更不要停滞在复杂外表的圈套中,而应大胆地去简化。当然,这一简化并不等于简单地删除,而是一个科学合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否则简化的结果就是谬误了。如果你能够做到科学合理,甚至是另辟蹊径,那么,在大胆地简化之后,也许一个崭新的世界正在等待着我们。只要善于穿越“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谜局,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惊喜一定属于我们。
学会“由草到奶”的知识转化
多年寒窗,数载苦读,你究竟学会了什么?为何一抛开书本依然脑中空空,人云亦云。毫无建树?
中国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西方一位著名学者也曾说:“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的确,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
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来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自己终生受益的财富。因为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同时更能培养才能。
好的老师善于意识到自学的重要,并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积极的生活中磨炼意志,不断吸取知识。他们更多地借助磨炼而不是直接传授,并努力使学生成为磨炼训练中的一分子,这样教育就比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为高明。
许多人在学习上的毛病都是缺乏耐力。在学校里,我们总想发明一种省力的学习方法来寻找通往科学大门的终南捷径;“在几节课里”或者“不需要指导老师”,就能学会法语和拉丁文。我们效仿那些时髦的女孩,她们聘请老师来指导学习,条件是他不用语法和单词来烦她。我们以以同样的方式得到一点点皮毛知识:学化学就靠听一小段有趣的实验讲演,看见绿水变成红色,磷粉因氧化而燃烧。我们就得到这点皮毛,而且这点皮毛的大部分可以说一无用处,尽管它总比什么也没有学到强,而我们还沾沾自喜地美其名日“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