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馒头”事件:责任文化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2011年4月份,上海超市销售“染色馒头”事件深受全国人民关注。据央视报道,多年来,上海一家馒头生产企业,生产馒头过程中添加色素、防腐剂,将白面染色制成玉米面馒头,工人还随意更改馒头的生产日期,这样的“染色馒头”每天生产3万个,进入上海多家知名超市。
据专家说,在糕点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柠檬黄仅限用于糕点上彩和焙烤食品馅料,但用量有严格限制。人如果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过大,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肝、肾产生一定伤害。
这种行为在生产者自己看来,似乎并不是很严重,但他们忘了,对生产的不负责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了企业的最终破产,甚至要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行为是对和谐社会的亵渎。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于社会的目的是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利润的最大化。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为顾客创造价值,满足客户的需求。换句话说,企业的第一任务是承担社会责任,其次才是营利赚钱。谁违反了这个原则,谁便可能被市场所淘汰。
社会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企业只有心怀社会、勇担责任,才能促进社会环境的改善,从而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多机会。相反,如果企业缺乏大局意识,推卸社会责任,那无异于自断手足,甚至是自掘坟墓。
责任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法则。作为社会基本成员的企业或个人,都应该竭尽全力、力所能及地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其社会责任最直接、最持久的体现便是严格遵守行业规范,竭力为顾客提供最优良的产品与服务,做好社会大分工里的本我角色。一家企业要做大、做赢,就得从强化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开始。
提起中药,许多人都不约而同会想到三个字——同仁堂。同仁堂是乐显扬创建于中国清朝康熙年间的一家药店,历经数代、载誉300余年。
同仁堂历经沧桑,“金字招牌”长盛不衰,在于同仁堂人注重把责任熔铸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并化为员工的言行,形成了具有中药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系统。“质量”与“服务”是“同仁堂”金字招牌的两大支柱,坚持质量第一、一切为了患者是同仁堂长盛不衰的最根本原因。
历代同仁堂人恪守诚实敬业的药德,提出“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信条,制药过程严格依照配方,选用地道药材,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同仁堂不管炮制什么药,都是该炒的必炒,该蒸的必蒸,该炙的必炙,该晒的必晒,该霜冻的必霜冻,绝不偷工减料。像虎骨酒和“再造丸”炮制后,都不是马上就卖,而是先存放,使药的燥气减少,以提高疗效。
代顾客煎药是药店的老规矩,冬去春来,尽管煎药岗位上的操作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从未间断,也从未发生任何事故。如在1985年,当时每煎一付药就要赔5分钱,但药店为方便群众,把这一服务于民的做法坚持了下来。药店每年平均要代顾客煎药近2万副,此举深受患者和顾客欢迎。
同仁堂怀着一颗深厚的责任之心,凭负责的企业文化拥有了一流的生产工艺技术,这是同仁堂经久不衰的源泉。
一个企业,如果不懂得对社会对顾客负责,它的行为就会受到种种诱惑,为了尽可能地谋取利润,它肯定会在产品等诸多方面进行“盘剥”,最终伤害到顾客。这种目光短浅的牟利行为可能会在短期内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但这是以自己的信誉为代价的,最后受损害的还是自己。
马云说:“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不是一个伟大的企业,所以企业家既要创造财富,又要影响社会。在我看来一个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并把这个社会责任贯穿于我们的工作中,我们要承担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推进这个社会发展。”事实上,像马云这样敢于担当责任的人才能给人一种信赖感,值得人们去交往;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具备踏实、开拓的精神,才能为社会带来和谐。
大爱无声,责任无言。唯有对社会负责,在实际行动中担负自己的责任,才能让社会更和谐。很多优秀企业得以发展壮大,其背后原因究竟在哪里?深究起来,是责任文化缔造了这些企业。在这些企业中,责任心驱动了执行力,执行力制造了业绩,业绩创造了价值,价值催生了利润,利润保证了发展,发展又为企业凝聚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更好的发展和更强大的实力使企业能够为客户、员工、社会提供更好的回报。没有责任,就没有一切。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把责任当做一门学问来学习,当做一种文化来传承!
“问责”更要“担责”:企业需要负责的员工
责任落实到最后便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你从中得利,你便要为此负责,谁也不能例外,而追究责任的终极目的是改正错误、承担责任。在企业内部,我们也急需刮起一阵“行政问责风暴”,把责任落实到位,把问题追究到底,从而在根源上解决问题。
某企业的一位仓库保管员在值夜班的时候违规酗酒,而后沉沉地睡了过去。当天晚上,企业厂长路过仓库时“心血来潮”地去仓库转了转,发现了这个问题。厂长顿时火冒三丈,大声呵斥:“要是发生了火灾和盗窃怎么办?”这位睡眼惺忪的保管员借着未醒的酒劲,也大声地回答道:“发生了问题,我负责!”在这漆黑一片、四下无人的夜晚,这位保管员的回答显得无比“豪迈”,仿佛他的责任是孤立的,跟任何人都毫无关联。
这位保管员虽然喊出了“出了问题我负责”的豪言壮语,可这又是何其无知的表现,将给企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保管员的岗位责任,只是企业组织里成百上千个岗位中的一个,它和企业组织里其他的责任紧密相连。
如果保管员的岗位责任缺失,由于这种联系会导致一系列的责任缺失——如果因为保管员的失职而发生火灾或盗窃,接下来呢?生产部门将因领不到原材料而被迫停止生产,销售部门会因生产部门的停产而无法履行销售合同,财务部门将因销售部门不能履约而无法按计划回收应收款……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责任缺失,就这样导致了一连串的恶性事件。
要知道,岗位与岗位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从来是责任与责任的关系,谁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就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中,一个个相互咬合的齿轮,每一个齿轮的责任,都直接面向了与自己咬合的、上下左右的齿轮。如果某一个责任环节缺失了责任——譬如大齿轮责任缺失,将导致整个机器停止运行,正如一个小螺钉的缺失,将产生机器运营的缓慢和危险。
对企业负责永远是每一名员工的责任,每一个人的责任也永远牵涉到整家企业、整个行业的形象与利益。谁也无法脱身于此,假装豪迈地宣称:“出了事,我负责!”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公共危机,每一名员工都必须唤起内心强烈的责任心,为自己负责,为企业负责。
杨炎是一家大银行的部门经理,一天,主管人力资源的副总把他找去谈话。原来,有一位部门经理突然辞职,留下很多需要紧急处理的工作。副总已经和其他两位部门经理谈过此事,要求他们暂时接管那个部门的工作,但是他们都以手头上工作很忙为由委婉地推辞掉了。副总问杨炎能否暂时接管这一工作。实际上,杨炎也很为难,因为他也很忙,而且拿不准能否同时处理好两份繁重的工作。但是,他觉得既然副总信任自己,自己就应该穷尽力气去做好。于是,他当场同意接管那个部门的工作,并保证尽最大努力来完成。
一整天,杨炎都忙得不可开交。下班后他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应该怎样提高工作效率,怎样在同一时间里完成两份工作。他很快就制定了方案,第二天就采取了行动。比如,他与秘书约定:把下属汇报工作集中安排在某一个时间;把所有的拜访活动都安排在另一个时间;除非紧急而重要的电话,所有的电话都集中安排在某一个时间回复;将一般会议由30分钟缩短为10分钟;每天对秘书口授工作安排都集中在一个时间里。这样,他的工作效率就有了明显的提高,两个部门的工作都处理得很好。
两个月后,银行的老总决定把两个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全部由杨炎负责,并且给他大幅度加薪,因为他知道只有杨炎这样的人才能承担起重任。
杨炎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人,他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既是为企业负责的表现,也为自己赢得了机遇。
今天的企业领导者们日益清醒地意识到,员工的责任感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是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岿然不动的姿态的坚实根基。
成熟的员工要具有敢于承担责任的意识,为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每个人的职责范围仅仅是对员工的最低工作要求。只有肩负起更大的责任,才能有更多迎接新的挑战的机会,也才能使得自身不断地成长与发展。
责任缺位影响事业发展:剖析责任缺位的五种表现
我们常常困惑,面对差不多的岗位,同样的舞台,有的人能将工作演绎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有些人却是另一番惨不忍睹的景象。不是大家的智商有多大的差距,关键是责任缺位影响了他们的事业。
下面就是责任缺位的5个表现:
1.怨:责任缺位,遇到问题就报怨
几乎在每一个公司里,都有所谓的“牢骚族”。他们把“枪口”指向公司里的任何一个角落,埋怨这个、批评那个,从老板到同事,很少有人能幸免。他们的眼中,处处都能看出毛病,因而处处都能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批评、发怒或生气。实际上之所以会出现“抱怨症”,主要就是个人责任意识的缺失。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同样的,在企业,员工也应该这样要求自己:“不要问企业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企业做了什么。”先问付出,再问回报才是正确的顺序,否则所付出的对不起所拿的薪酬与职位,自己在这个职位上也是干不长久的。
2.找:责任缺位,不担责任找借口
工作中,很多时候出了问题,有的人总是喜欢推卸责任,这种人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二是证明自己没有错误的,不应该处罚。实际上这两种意识都是责任心缺失造成的。
当工作出现困难时,有的人不寻找自身的问题,而是指责相关同事没有配合好自己的工作,相互推诿、扯皮,责任能推就推,事情能躲就躲。最后,问题只有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