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或者为了给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你认真阅读过专业的书籍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说明你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正朝着让自己成为组织“专家职员”的方向努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这就是你无法取胜的原因。想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员,你就要练就自身完美的专业素质,因为这是你作为一名职员的本分。
罗曼·罗兰曾说过:“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唯有本身的才能、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一个人的前途、成就、幸福,归根结底取决于他身上展现出的专业技能,只有出色的工作表现,才是他赢得一切的资本。没有人是天生的专家,也没有人是注定的精英,刚踏入社会时,我们都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为什么多年之后,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有人碌碌无为?徒抱梦想没有用,随波浮沉也不行,只有不断以精业的标准鞭策自己,才能使我们战胜惰性,超越自己,并真正成长为行业的专家,成为社会中独当一面的人才。
要想成为本行业的专家,就需要刻苦钻研就必须做到“精业”,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精益求精,刻苦钻研业务知识,争取让自己成为公司的“专家员工”。正所谓“稀者为贵”,稀者,少也。如果你某一方面的技术只是一般水平,像你这样的人天底下多的是,就不能称为“稀”,你也就“贵”不起来。
相反,如果你的某一项专业技术精通到很少有人能与你相比的地步,那你就可称得上精英了。也就是说,要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技术的精英,使自己的身价倍增,就必须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钻研专业技能,努力使自己对所选专业的知识和业务技能精通、熟练得令人叫绝,成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那么怎样才能在本行中成为专家呢?下面是帮助你成为专家的几条建议:
1.不要吝惜投资
用至少3%的收入购买各种书籍和杂志,其中包括音像图书和学术刊物。你应为培养你的能力而投资,尽管成千上万的人在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然而却有极好机遇的情况下,也攀登上了成功的顶峰,但是他们的成功也是由于具有坚定的信心和良好的品质,以及付出了极大的艰辛。
2.坚持每天阅读
阅读对人的提高确实不可小视。每天阅读一小时意味着你用两周时间阅读完一本书,这样,就相当于每年读完25本书,10年读完250本书。在现在世界上每人平均每年看专业书籍不到一本的情况下,你每年阅读专业书籍25本,将有助于提高你的专业水平,这不仅能使你成为众多竞争者中的佼佼者,而且可以改善你的经济状况和提高你的生产率。应记住,你头脑中装载的所有知识对于塑造今天的你都是有用的。
3.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
一个人每天往返于工作地点和家中,一年中平均有500小时至1000小时无目的地浪费掉了。其实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零散的时间来提高自我,比如听听专业知识录音带,看看袖珍英语词典,等等。有人计算过,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效果竟相当于在大学学习两个学期。有很多伟大的成功者都能巧妙地利用零散时间,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比别人高出一筹。
管理好自己的“猴子”,让问题到我为止
某日,陈主管走进办公室时,下属晓晓向他打招呼:“早上好,主管!我们遇到一个问题。你看看……”得知事件的由来后,陈主管又再次处身于一个熟悉的处境——他成为问题的知情人,他有责任处理这个事件,但他没有足够的资料为晓晓即时做决定。最后,他回答:“十分高兴,你让我得知这件事情。但我现在赶着处理另一件事务。让我想想。想到方法后,我将会通知你。”晓晓为了确保主管不会忘记这件事,经常将头探进主管办公室,欢快地询问道:“怎么样了?”
威廉·安肯三世和唐纳德·L·沃斯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以“在背上的猴子”的隐喻来分析刚刚描述的事件。下属与主管碰面前,这只“猴子”伏在下属的背上,但两人相谈后,下属成功地让背上的猴子跳到了主管的背上。当主管接受这只猴子时,他承担了两件原为下属应有的职责:第一,他被下属分派了工作;第二,他被该下属监督,需向下属报告事情进度。因此,他便无言地认同了比他的下属还低的职位,而那些用以处理这只猴子的时间被称为“部属占用的时间”
“猴子”,传统管理者的理解是“任务”。对于任务的定义,通常是“任何时间、地点可以执行的职责”。对此,《别让猴子跳回背上》一书的作者威廉·汤姆三世的理解是:“‘猴子’是指解决问题、进行项目计划或是投入工作机会的下一个步骤、下一个措施、下一个行动步骤。”当他们把问题甩给自己的上级时,也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步骤移接到上级身上。
当我们接到任务时,“猴子”在哪里?在我们的背上。我们扮演什么角色?解决问题者。可当我们带着问题找上级或其他知情者时,其他知情者扮演何种角色?不言而喻,猴子不知不觉、隐而不见、无声无息地跳到别人背上?
许多人都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是一些公司里的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假装不知道有责任和任务的存在,当事情中途出现了糟糕的局面后,便推说自己并不知道有关的任务或责任,以此来逃避,或者推卸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有一个著名的企业家说:“职员必须停止把问题推给别人,应该学会运用自己的纪律观念和责任感,着手行动,处理这些问题,让自己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着付出更少、得到较多的思想行事。在这种情况下,不负责任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他们能够花点时间,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人生的因果法则首先排除了不劳而获。因此,我们必须要为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负责。
管理学家Steven Brown曾经说过:“领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者,而是问题的给予者。”事实上,你和上司、老板的工作关系就是这样简单——你去工作,而不是由你去安排上司的工作(把问题推给上司)。在职场中,老板也需要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尽职尽责完成任务的员工,将结果而不是问题留给自己的员工。
要令自己与众不同,要让上司知道你是一位落实能力出色的员工,就要处处表现出你可以独立处理问题、可以为公司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责任感。
我们要有绿灯思维——动用自己的能量去解决问题。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猴子,在工作不不把问题推给别人。
做到最出色,让自己不可替代
现代商业社会竞争是激烈而残酷的,为了自己的利益,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优秀、最有价值的员工。正如一位老板所说的那样:“我手下有8名销售代表,两名顶尖高手创造的销售增长额高达总数的50%,这两个人我是丢不起的。”
这两个“丢不起”的员工,就是老板“不可替代”的员工。
无论在什么领域,任何一个人拥有了别人不可替代或逾越的能力,就能承担别人承担不了的责任,也会使自己的地位变得十分稳固。正如一名企业家所说的:“一个人拥有了别人不可替代的能力,才会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具有不可替代性,就可以让自己的地位坚不可摧,一个拥有特殊才能的人不需要依赖特定的上司或特定的工作场所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无论是谁,除了努力工作外,都应该穿上“出色的马甲”。只有追求出色,才能让自己最终不可替代。
拿破仑·希尔曾经聘用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当助手,替他拆阅、分类及回复他的大部分私人信件。当时她的工作是听拿破仑·希尔口述记录信的内容。她的薪水和其他从事相类似工作的人大约相同。有一天,拿破仑·希尔口述了下面这句格言,并要求她用打字机把它打下来:“记住:你唯一的限制就是你自己脑海中所设立的那个限制。”
当她把打好的纸张交还给拿破仑·希尔时,她说:“你的格言使我获得了一个想法,对你、我都很有价值。”
这件事并未在拿破仑·希尔脑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但从那天起,拿破仑·希尔可以看得出来,这件事在她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开始在用完晚餐后回到办公室来,并且从事不是她分内而且也没有报酬的工作。她开始把写好的回信送到拿破仑·希尔的办公桌上。
她已经研究过拿破仑·希尔的风格,因此,这些信回复得跟拿破仑·希尔自己所能写的完全一样好,有时甚至更好。她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直到拿破仑·希尔的私人秘书辞职为止。当拿破仑·希尔开始找人来补这位男秘书的空缺时,他很自然地想到这位小姐。在拿破仑·希尔还未正式给她这项职位之前,她已经主动地接收了这项职位。由于她在下班之后,以及没有支领加班费的情况下,对自己加以训练,终于使自己有资格出任拿破仑·希尔属下人员中最好的一个职位。
但事情尚不只如此而已。这位年轻小姐的办事效率太高了,因此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开始提供很好的职位请她担任。拿破仑·希尔已经多次提高她的薪水,她的薪水现在已是她当初来拿破仑·希尔这儿当一名普通助手薪水的4倍。对这件事,拿破仑·希尔实在是束手无策,因为她使自己变得对拿破仑·希尔极有价值,因此,拿破仑·希尔不能失去她做自己的帮手。
工作中,一名员工要想获得大的发展,就得像这位年轻的小姐一样,在工作中做到最出色,努力让自己成长为不可替代的品牌人物。要知道,职场之中,最优秀的产品是自己。想将自己“卖个好价钱”,提高自己的身价,关键在于努力增强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权威,让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品牌。
在职场中,对于一个没有优势的人来说,职场是残酷的;而对善于为自己做到出色的人而言,职场是充满诱惑的舞台。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成为一个出色的员工。
1.工作时间不要与同事喋喋不休,这样做只能造成两个影响,一是那个与你喋喋不休的人觉得你很清闲,二是别人觉得你俩都很清闲。
2.不要将企业的财物带回家,哪怕是一把废弃的尺子或一个鼠标垫。
3.不要仅为赚取更多的钱,就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做兼职。更不要为了私利,将企业的机密外泄,这是一种职场上的不忠,是员工之大忌。
4.不要将个人的情绪发泄到企业的客户身上,哪怕是在电话里。在拿起电话前,先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用适当的问候语接听办公桌上的电话。
5.不要一到下班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你未能在下班前将问题解决好,那你必须让主管知道。如果你不能留下来帮忙,那你应于抵家后打电话问问事情是否已得到控制。就算是平常,在离开企业之前,向你的主管打声招呼也是好的。
6.修炼一项必杀技。唯有拥有着出众的才能,才能让你不可替代;拥有独一无二的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