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节中,我提到了‘粮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我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上世纪90年代前,我们国家都实行的计划经济。直到92年十四大要求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才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至于为何要加引号,我后面会加以说明)。在那个时代,所有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都是由政府统一分配。细小的生活物资凭‘购货卡’(每户一本,凭此卡定量供应生活必须品)按户或按人分配,比如:煤油(农村没有电,晚上靠煤油灯照明,那时都叫‘洋油’)、食盐、烟酒、副食品等。还有的东西是不能用‘购货卡’购买的,有单独的票券。粮票就是其中的一种,买米、买面、馒头甚至去食堂吃碗面条都要用到它。其它的还有布票(那时没有成品服装卖,都是买布回家自己缝制)、肉票、油票(食用油)、棉花票(做棉被棉衣用)等等。总之一句话,在那个时代,你光有钱是买不到东西的(更多的人家是有票也没钱买,而且自己不用的票还不允许买卖。如果发现谁买卖票券,会以‘投机倒把’罪处理的)。在所有的票券中,只有粮票分全国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其它票券都是地方性的。顾名思义,全国通用粮票是能在全国范围内购买到粮食的,这在当时是很难搞到的。为了换取那几十斤全国通用粮票,我先将家里所有的粮食都送到粮站,换取到地方粮票,然后又搭上所有其它的票券托关系才换到的(反正我要离开家乡,其它票券对我来说,都无用了。)
那时,不但所有物品要凭票供应,价格还是全国统一的,而且很多年一直不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食盐每市斤0。14元(这是生活必须品,每月都要买的)和猪肉每市斤0。79元(过年的奢侈食品)。
另一印象深刻的是自行车,161元(不含车锁、车铃)。品牌有长征、永久、飞鸽和凤凰四种,价格都一样,能买到哪种牌子的,就看你关系如何了。自行车券一般人是见不到的,只有机关单位才有很少的供应,一个公社(后来的乡)也就一两张。一般人家即使能弄到券也买不起,因为全家一年的收入很少有超过100元的。平时一天的工分就值两三毛钱,年终结算时再扣除口粮钱,就所剩无几了,有的人家还要欠生产队钱的。所以那时谁家要是买一辆自行车,远比现在买一辆轿车还轰动。
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全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各种票券逐渐退出消失,绝大多数的商品价格也有了很大变化。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商品涨价幅度都在十几到几十倍之间。涨价幅度最特殊的有两样:住房和自行车!
刚开始的商品房,价格在300-400元/平米(90年代初期的价格,早期的价格更低),现在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平米。上涨了上百上千倍!这难道真是‘市场经济’产生的价格暴涨吗?大家都知道,就现在的物价和工资水平,住宅楼的纯建筑成本在1500元/平米以下。房价之所以这么高,是土地垄断的结果!还有其它的一些商品价格,也是因为垄断导致与市场水平不平衡。所以,现在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因此我要加引号。
另一个特殊的商品-自行车,它的价格一直没涨,还是一两百元!以前要几年的积蓄才能买一辆自行车,现在一天的工资就够了。这就让我怀疑,计划经济时代的商品价格是怎么定的?包括现在的物价局、发改委,他们定价,究竟以什么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