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曾荫权) 祈祷,然后去学习。
——哈佛大学第二任校长邓斯特
【精彩导读】
曾荫权小传
曾荫权(1944~ ),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佛山市,香港特区行政长官。1964年毕业于香港华仁书院预科。198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并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1967年其加入港英政府,先后出任多个重要职位,主要工作范围涉及财政、贸易等。于1991年任贸易署署长,1993年任库务司,1995年任财政司,是首位出任这一重要职务的中国人。
1997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的提名,任命曾荫权为香港特区政府首位财政司司长。2001年5月被任命为政务司司长。
2002年其因“多年来竭诚服务香港,成绩超卓”而荣获香港特区大紫荆勋章。
2005年,国务院批准董建华辞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职务后,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规定,其以政务司司长身份出任署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不久正式当选为香港特区行政长官。
【人物故事】
广泛的学习成就未来
曾荫权小时候爱好十分的广泛,他对什么知识都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很小就迷上了阅读。他不但爱读书,而且也爱收藏书,在他的小房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他还对外语特别感兴趣,幼年时的许多行为,使成年人都感到吃惊。他小时候经常坐在教堂里,静静地听教徒讲道,大人们不明白这位活泼好动的孩子,为什么能安静地坐着。人们总看见他在阅读圣经,走近一看才明白,原来小荫权看的不是中文版的圣经,而是英文版,有时又看法文版。他是在用这种方法学习英文和法文。小荫权去教堂的另一目的是看教堂的窗子,因为那窗上镶嵌着许多几何图形,他通过那些图形验证学校学的几何定理。
进入哈佛后,他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使自己拥有了十分渊博的知识,这也为他后来能够出任行政长官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哈佛观点】
解决“最短的木板”,学习效能才会提速
学习就好像是一只带铁箍的木桶,只要有一根木板是短的,其蓄水量就会受到限制。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是什么,集中精力和资源去解决这一薄弱环节,学习的整体效能才能明显提高,甚至跃上一个新台阶。
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奥尔波特说:“妨碍我们在学习中发挥潜能的最大天敌往往不是机会不佳,而是我们的恐惧心理。”比如你在某门课中有一两次成绩很低,因而对这门课产生了恐惧心理,在恐惧的支配下,逃避学这门课,从而无法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潜能。日久天长,就会造成这门课的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了偏科现象。
在学习中,有很多同学往往也有一块学习中的“短板”,这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偏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偏科,就会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在学科方面出现“跛腿”现象。这样不但会影响整体的学习成绩,而且还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利。偏科还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因为各门学科是相互联系的,缺少哪一门课都会觉得不协调。正如人缺一只手或一条腿,就会觉得很不方便。
在学习时,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潜能,有的人有音乐方面的潜能,有的人有美术方面的潜能。好多害怕写作的同学往往一听到“写作”就害怕,总是一开始就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不是学写作的料,忽视自己的写作潜能。事实上,当你害怕做某事时,并不能代表你就缺乏这方面的才能,而是你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弱。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习中的“木桶原理”,缺什么,补什么。也就是强项、弱项一起抓,巩固自己的优势学科,逐步弥补自己的不足,加强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运用“木桶理论”,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轻松互动】
1想一想,自己在学习中是否也有偏科现象?
2如果你有一门功课偏科,仔细考虑一下,找出这门功课薄弱的原因。
3思考一下,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将自己的弱项尽快地补充起来。
【亲子共品】
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避免了“一卷定终身”的偶然性,如果想上大学特别是好大学,学生就必须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次考试和作业,注重一贯表现;二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偏科和片面发展,绝大多数想上大学的学生都必须比较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程,并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发展的全面性与独特性。
在哈佛,什么样的学生称得上优秀和成功呢?
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强调,哈佛眼中的好学生应该是“创造性、广泛的兴趣、独立思考能力”,这三点必不可少。他认为,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的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哈佛观点】
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未来的景色将愈加壮阔
学习无处不在,处处都能扩展我们的知识面。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一些细枝末节,还包括很多生活中已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学习过程中只要用心,就可以通过对这些事物的观察和探究,不断地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在某地的大山沟里,有兄弟二人以打柴为生。有一天,兄弟俩一边磨斧头,一边闲聊。
弟:“还是当皇帝好——皇帝砍柴用的斧头肯定都是金子的!”
兄:“哎呀,我说弟弟,你怎么这样没见识——皇帝还用得着砍柴吗?皇帝一天到晚在皇宫里,净吃红薯蘸糖!”
这就是兄弟二人的“知”和“识”。我们也许会觉得很可笑,但这却启示了我们,知识贫乏是多么的可笑。
据科学界最新研究,“智能”的密码已被英国计算机专家汉特里克逊和他的妻子爱兰破解。他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发现人精确的记忆力、敏锐的理解力和活跃的想像力等一切反映智慧的能力,是由在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能力所决定的,而信息传递所依赖的要素之一,是一种特殊的核糖核酸。这种物质,主要是在后天智力发育过程中不断激发而合成的。这就是靠学习、靠训练、靠实践、靠思考,一句话就是知识。不断的新知促使脑细胞长出新突触,就像计算机的逻辑电路一样,每增加一条线路,就成倍地增长“思路”,进而使大脑里的信息大量“增殖”,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
所以说,我们的知识面越广,成绩就越优秀。在知识的山峰上站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
在学习中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的思想也必须重新加以组合。这种变化通常总是伴随新定律的出现,并按照要求而发生的。
因此,知识面的大小决定了学习潜能的大小。正所谓“见多”才能“识广”,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他的联想才会更丰富,知识之间的组合也就越丰富,创新能力才会更强。同时,当旧有的知识不能处理当前问题的时候,又会促使他去学习新的知识,这样,在不断的积累和创新中,就能够充分地释放出一个人的学习潜能。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全面地学习各科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有丰富的知识,可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人,才是学习中的优秀者。
【轻松互动】
1通过阅读两兄弟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2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是否注意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3思考一下,你认为知识面的大小是否决定潜能的大小?
【亲子共品】
哈佛强调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它主张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于是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了开放的课程体系。
哈佛不强调分数,不提倡死读书、读死书,提倡无压力状态学习方法。哈佛的学生,学得自由开放。本科生在规定的3年内取得相应学分,即可毕业。每周的课程,由自己安排相应的时间学完,倘上午或下午打工,则可晚上学;下午有事,可上午学。教师准时赶到规定的地方讲课,学生可以是30、50人,也可能是3、5人,同修一个专业,但并不同一时上课。学生的课程安排有自己充分的自由度,而且所学专业要求涉及的知识面很广。
【哈佛观点】
先做杂家,再当专家
学习就应该有做杂家的决心。全面综合地学习,是不断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也是提升自己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
诺贝尔奖获得者拉姆塞就是一个全面学习的杂家,1913年,他在化学学会国际会议上担任主席时,使全世界各地代表大为惊奇和愉快。他先讲英语,后讲法语,再讲德语,间或也用意大利语,无不流畅自如,从容清晰。
拉姆塞在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多看、多学、多研究的原则,并且身体力行。1882年,英国化学家、剑桥大学化学教授瑞利开始研究空气的成分,他经过极为精密的定量分析发现,由氨制得的氮,总比由空气制得的氮轻5/1000,反复研究不得其解。于是,他将这一研究事实,刊登在英国《自然界》刊物上,请读者解答,但没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拉姆塞得知瑞利的研究以后,征得了瑞利的允许,也开始研究大气中氮的成分,并很快地发现了惰性气体元素,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但是,拉姆塞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他始终秉承着自己全面综合地学习的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和研究。在晚年,他仍孜孜不倦地从事着放射学的研究,在这方面的贡献也很大。
古希腊诗人阿奇洛克思讲过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
英国政治哲学家以塞亚·柏林根据狐狸和刺猬不同的认知方式,将学习者分为两类:刺猬型和狐狸型。狐狸型学习者追求的是知识的广度,追求“知道很多事情”。他们博览群书,提倡开卷有益,重视知识的量而往往忽略了知识间的联系,由于追求太多的知识而往往独立思考不够。换言之,狐狸型学者强调知识的量而忽略或者说顾不上质。
刺猬型学习者则相反,他们不追求知识的量而特别注重知识的质。他们往往追求知识的专而精,而不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我们在学习时,也要先做狐狸,然后再当刺猬,也就是说,要先当“杂家”,再做“专家”。
怎样避免自己的知识面窄,而能像狐狸那样知道很多事情呢?办法只有一个:全面综合地学习。只有全面综合地学习,才可以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杂家,拥有别人所不能企及的广阔知识面,这将对我们的学习十分有益。
【轻松互动】
1读了拉姆塞的故事,你有何感想?你认为自己在学习中是个杂家还是个专家?
2想一想,你能很好的定位学习中的杂家和专家吗?你平时是只爱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还是许多领域都想去接触?
【亲子共品】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能够画出《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名作,因为他做过建筑设计师,研究过地质学、植物学、水利学、机械学,特别是他曾详细研究过人体解剖学。他亲手解剖了三十具尸体,画下大量的人体解剖图,所以他笔下的人体比例非常准确。
鲁迅本人就是一个“杂家”,他读书很杂。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说及鲁迅先生所看的书有诗话、杂著、画谱、杂记、尺牍、史书、汇刊、碑帖等,他甚至还看佛经、墓志、壁画。他读社会史、文学史、美术史,还有法布尔的《昆虫记》,他也读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以及《露西亚见闻记》……
在小说《药》里,鲁迅写肺病患者华小栓“按着胸膛咳嗽”,“睡醒之后咳嗽”,“趁着热闹,拼命咳嗽”……这些描写都严格符合医学知识。鲁迅的《狂人日记》,非常准确地写了一个遭到封建势力迫害而得了精神分裂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他在日本最初的医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