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是“百亩地里一棵苗”,加上生活水平比过去高了,社会和家庭都有能力来“浇”这棵“苗”。我们又自信是最富亲情的民族,也早就把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苛刻”看成是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对孩子的要求父母们往往百依百顺,同时明里暗里又把过高过重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少家长从“胎教”起就为孩子设计了上重点大学这座“独木桥”。由于“设计”不现实,往往激起孩子的“反弹”。这样的爱,最终也害了孩子。
家长要善于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而不是一味地包办和溺爱。有的父母爱子心切,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照料,搞全程包办服务。这实际是在“软化”孩子的心灵,暗示孩子无能,剥夺了孩子独立活动和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这样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往往懦弱无能、思想幼稚,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为了让孩子将来能经受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风浪,必须让孩子从小就对困难和挫折有所尝试和体验,学会以平静的心情与合理的方式对待困难和挫折。
与我国的父母溺爱孩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美国的不少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里居然流行吃“忆苦饭”,其宗旨据说是帮助孩子懂得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马里兰州的温顿小学校为全体学生组办了一次为期3天的“要饭”课。按规定,由少数学生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饭,大多数学生则扮演流浪汉、乞丐或穷人。
对中国的一些学校来说,现在除了升学率,还是升学率,要是有谁今天还去组织学生吃“忆苦饭”,很有可能会被人误认为是大脑不正常。至于一些家长,就更舍不得让孩子们去吃什么“忆苦饭”,他们给孩子的是没完没了的营养品。
美国家庭的幼儿教育,确实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人生,实际上是一门处世学,给孩子合理的爱,从小培养了良好的素质,才算是打好了扎实的成才基础。
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父母的过分照顾、担心和保护,成了孩子的沉重负担。
寸步不离的看管、过分地溺爱,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各方面的能力,不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卑、抑郁。在过度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没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缺乏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父母为了满足自己对孩子错误的爱,剥夺了孩子一切自由活动的机会。孩子只好常常与收音机、电视机做伴,很少与外界接触。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孤僻、懦弱、不合群等不良性格。想来这不会是爱子如命的父母所预料和期望的吧!为了孩子的将来,请父母们放手些,给孩子少一点溺爱,让孩子有独立成长的机会。
【轻松互动】
1想一想,你是否善于引导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
2通过阅读,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3思考一下,你会为自己的孩子过早地不切实际地设计人生的道路吗?
【亲子共品】
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
年轻的父母虽然会悉心照料幼小的孩子,但很少总是将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让他们随意地爬,随意地玩,他们也绝对不会去扶起不慎摔倒在地的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站起来。
在一般家庭当中,五岁以下的孩子都不准与大人同桌吃饭,不允许挑吃挑穿,到了该做什么的时候一律按规矩办事,故意犯错误和欺负幼小,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不论富裕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环境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例如,在学费昂贵的贵族学校——公学里,富家子弟也以吃苦为荣,以意志坚定为高尚。校方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并要求每个公学学生必须在恶劣的天气里穿短裤出现在操场上、课堂上,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亦须开窗就寝。
如果孩子受到伤害,即使他们大哭也绝不会在父母那里得到安慰和同情,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会受到父母的严厉训斥。因为,所有的英国人认为孩子应该懂得忍耐,缺乏忍耐和自我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没有修养的。
英国的父母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严加管束,让孩子明白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了允许父母体罚孩子,至今许多学校仍保留着体罚学生的规矩。
【哈佛观点】
孩子需要平等,别扭曲对他的爱
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应该受到尊重,辱骂威胁孩子,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是对孩子的一种扭曲的爱。作为父母,不论你是出于什么“良好”的动机,都不要扭曲对孩子的爱。
有许多父母,虽然内心中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知道如何去真正地爱孩子。其实,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而爱孩子就必须把孩子当成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看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却把对孩子的爱进行了错误的“定位”:
有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下级”,让孩子必须听从父母的一切命令,让好好读书就好好读书,不许乱说乱动,孩子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便处置。
有的孩子被父母当做“商业伙伴”,父亲教育孩子完全用物质刺激。这回你考了100分,我奖你100元钱,下回没有考好,就打屁股。这种唯成功论地爱孩子往往导致孩子们的智力畸形发展,使他们的品格无法与智力同步成长。
有的孩子是父亲的“储蓄所”,父亲对孩子好的原因是给自己的未来播种“福利”的种子。父亲常常告诫子女:“我们对你这么好,将来你怎么报答?”这样的父亲认为,孩子长大了可以给自己光耀门楣,否则就白养了。这种教育方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易,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很压抑,难以舒张个性。
而有些孩子则沦为父母的“出气筒”,甚至是许多心灵不健康的大人肆意羞辱、发泄、虐待的对象,这样的孩子是最悲惨的,他们往往身心备受摧残以至于无法成为正常的人。
真正地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做到既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粗暴地体罚孩子。但是当前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体罚,仍然是比较经常和普遍的现象。有的家长公开主张对孩子“该说的时候说,该打的时候就打”,并声言“打要打得恰到好处”。究竟什么是该打的时候,又怎么叫打得恰到好处,显然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说穿了就是由家长随心所欲。这种缺乏理性的爱其结果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害。
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们尽量满足孩子们物质上的一切需要,却在精神上不知道理解和尊重孩子。这种矛盾现象,究其原因是父母总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而没有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人,也没有认识到孩子虽然还不太懂事,他们也有情感,有委屈,有苦恼,有失望,有悲伤,做父母的应当去理解孩子的想法,才能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理智地爱孩子,遇事要冷静,只有这样才能找到适当和有效地教育孩子的方法。
【轻松互动】
1思考一下,在家庭教育中,你尊重自己的孩子吗?
2想一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爱孩子的?你认为自己爱孩子的方法正确吗?
3读完本节,你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有扭曲的想像吗?
【亲子共品】
生活中,父母须戒除的溺爱习惯有:
1包办一切
许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结果孩子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
2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3任由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4处处央求
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奖励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5大惊小怪
本来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6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做“独生”……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7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8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有的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会站出来说话。这样的孩子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9屈服于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