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在“群体黑洞”里,既得利益者有意识地“谋杀”改革者、正确者。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秦国商鞅实施“商鞅变法”,使秦国在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迅速强大,也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商鞅最终被车裂而死。意大利思想家布鲁诺勇敢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并将它传遍欧洲,这个举动动摇了教会的神学论,触动了教会的既得利益,布鲁诺被捕入狱,最终被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上。
第六,在“群体黑洞”里,人们拼命地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改革者寻求突破的过程中,势必会触怒“黑洞”里的旧势力,使这些人的既得利益受损。因此,旧势力会拼死保卫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不择手段。改革者要想成功突破,必定要与旧势力进行正面交锋,有时还要付出血的代价。
第七,在“群体黑洞”里,因发展受阻,危险越积越大,逐渐濒临绝境。以上原因注定了突破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由于受到重重阻碍,突破很难取得成功,以致危险越积越大,矛盾和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使整个群体陷入绝境。同样,在企业当中,如果突破遇阻,最终会因积重难返而使该企业走向没落甚至濒临破产。
这就是“群体黑洞”的七大特征。企业一旦形成这样的“黑洞”,基因就没办法改变,而基因没有改变,业绩就不会有突破。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组织及公司业绩不能持续突破的原因,而这种集体无意识、惰性形成的舒适区是团队突破发展的最大阻力,并且它们还会形成一股恶势力,“杀死”想要突破的人。所以,并不是这个团队当中没有人想发展、没有人想进一步突破,而是这股恶势力在突破之前就已经将其“扼杀”在摇篮里了,这是很多企业长年处于事业的“高原”却无动于衷,最终只能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走向衰亡的原因。有很多品牌、公司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作为旁观者,你只能眼睁睁地、无奈地目送其走向“死亡”。
组织人现象
“群体黑洞”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组织人现象。什么是组织人现象?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2008年发生在中国的“三聚氰胺事件”。
2008年,中国发生多起婴幼儿患肾结石的事件,经国家相关部门调查检测,发现包括三鹿在内的多家奶制品企业在牛奶中非法添加三聚氰胺,这其中不乏蒙牛、伊利、光明等知名企业,该事件让整个中国制造业的声誉在世界上遭受极大的损害。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企业在这次事件中独善其身,大多数企业却卷入其中呢?我认为,这次事件就是由“黑洞”形成的组织人现象。这种现象一旦产生,单凭内部、个体的力量根本无法改变其总体趋势。
什么是组织人?它有哪些特点?
第一,组织人不是单个人,也不是个案,它是一种系统误差。在我们周围,存在着很多这种系统误差。在三聚氰胺事件中,如果只有一家企业非法添加,还不能称为组织人现象,但是如果大量的中国奶制品企业都这么做,就是组织人现象。
第二,组织人自身很难改变。我发现,人只要超过了三个,就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基因决定了该组织是强大还是懦弱,这种决定关系是很难改变的。
第三,组织人当中的每个个体都很清楚真实情况,却无能为力。报道称,三鹿的管理者知道自己的产品含有三聚氰胺,但他们还是把它命名为“A物质”。很多奶制品企业的老总也清楚牛奶里到底加了什么,但就是对目前的这种情况感到无能为力。
第四,在组织人里还有一种现象:明规则很多、很全、很科学,但无法发挥作用。各种规章制度、ISO 9000标准……任何一家大公司都有,但是这些明规则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潜规则很多,且很广、很顽固、很“实用”。一遇到潜规则,所有的明规则都将无效。
第六,组织人总是在自作孽、“自杀”。明明知道造假不好,但是依然在做;明明知道三聚氰胺有害,还是往奶粉里添加;明明知道闯红灯不好,还总是要闯,最后造成了堵车……堵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不按照交通规则行驶,在不该停的地方停了,在不该超的地方超了,然后大家就堵死了。这就叫自作孽——明明知道这么做不好,但还是照样做。
总之,企业当中一旦形成“群体黑洞”,就会产生组织人现象,其结果就是:很多中高层管理者想把企业往更高的层次发展,想把业绩做得更好,但就是推不上去,整个过程很艰难。
NEC管理磨难模型
何谓NEC管理磨难模型
在管理学当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NEC管理磨难模型”。
“N”表示normal state(平常态),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队在没有被施加任何外部压力(或外部压力没有产生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自然状态。比如,某企业目前的年销售收入为100亿元,这就是它的平常态。
“E”表示expectant state(期望态),是指管理者期望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超越平常态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比如,某企业期望将年销售收入从100亿元提高到150亿元,那么150亿元就是它的期望态。
“C”表示competitive state(竞争态),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竞争对手的平常态。比如,某企业的竞争对手以往的平常态是年销售收入200亿元,那么200亿元就是该企业的竞争态。
竞争态对企业业绩突破的影响
竞争态不同,对企业业绩突破的影响也会不同,这种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期望态低于竞争态。如果一个企业经过努力达到了管理者所要求的期望态之后,这个期望态仍然低于竞争对手的平常态,那么该企业仍然没有实现业绩突破。原因在哪里?其实就是我们前面讲的病态竞争理论——不是我们做得不够好,发展不够快,而是竞争对手比我们做得更好,发展得更快。所以,你的努力没有收到成效,好不容易把企业推上去了,结果发现还是比不过竞争对手,那你依然不会有突破和发展,因为竞争对手还在牢牢地压制你。
第二,期望态高于竞争态。如果企业的期望态已经超过了竞争态,这时企业是大有希望的。如果坚持不懈地努力,企业就有可能达到期望态,也就意味着可以超越竞争对手,实现业绩突破。
第三,平常态高于竞争态。如果企业的平常态已经超过了其竞争对手的平常态,那么该企业的发展就非常顺利。不过,即便如此,企业也应该时刻想着去超越、突破自己,避免进入事业的“高原”而被其他竞争对手追上。
从平常态发展到期望态的阻碍力量
每个企业都希望从目前的平常态跃升到期望态,比如期望年销售收入从10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再从15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可是人们往往会发现,将员工从不积极推到积极、从不追求规范推到非常遵守制度、从不愿意学习推到积极进取、从不疯狂推到疯狂、从平常态推向期望态时,阻力就出现了。
阻力来源于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集体无意识和个人无意识,也即“黑洞”。
第二个方面是习惯。事实上,习惯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对的。
第三个方面是个人的三个“死结”,即个人价值观、个体利益和性格。
第四个方面是个人期望,是指一个人渴望做到什么程度。比如,有的员工根本不渴望月薪达到1万元,他觉得轻轻松松工作,拿到月薪3000元就行了,你不断地激励,想让他做月薪1万元的员工该做的事,那是不可能的;再比如,有的公司老总并不渴望公司的营业额达到1000亿元,他觉得能达到100亿元已经很棒了……这些想法就形成了一种极大的阻力,导致管理者很难将企业推到新的业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