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府民李峰,世隶耕,李峰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书成,并自为其名,名之曰,竹石。
李峰父亲李明难以置信眼前发生的一切,久久说不出话来,脸上的伤口,也因为嘴巴张得太大而流出了血。而站在一旁的村长也不由得惊讶起来,你,真的只有五岁吗?只说那早上卯时还没到,李明就已经被李峰叫了起来,“父亲父亲,给我去借笔墨纸砚,好不好?”
“啥?”李峰略感到一丝奇怪,“干嘛突然要我去给你借笔墨纸砚啊,你会写字吗?”
“现在先不告诉你,到时再给你看嘛,去帮我借嘛。”李峰的执拗劲让李明没有办法,“唉,好吧,不过跟我一起去吧,我们村好像只有村长家有这种东西。”
“嗯,好。”说罢,李峰赶忙帮父亲把衣物拿了过来,督促父亲把衣物快点换上,待父亲换好后,便兴高采烈地拉着父亲往村长家跑。
到村长家后,村长刚开始还并不愿意把笔墨纸砚借给李明,还有点怪罪李峰这么一大清早来打搅他的好梦。也亏得李峰机智,说道,我们打个赌吧,如果我真的能作出一首诗,那么那桌上的那个馍馍便是我的了,如果我做不到,便给你二十钱如何。
村长也是怎么说都不会相信一个农家的娃子,没上过学,没人教他,怎么会能作一首诗呢,便欣然答应了。李峰的爸爸倒急了,童言无忌,不必当真,而村长倒还挺认真,“不行,赌就是赌,不能反悔。”然后还笑眯眯地帮李峰把东西摆好,幸灾乐祸地等着这个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掉入自己的口袋中,让后便有了最开始的事。
“爸爸,爸爸你怎么了?”小李峰拉着
等李明反应过来才问到:“你,在哪里学的,这东西?”
李峰笑笑,“我在私塾外偷看教书先生教的。”说罢,径直拿了那个馍馍过来,分了一半给还没吃过早饭的父亲,便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
“慢着。”村长略显不服气地说道,“谁知道这是不是诗,说不定是你胡乱写的几个字乱编出来的呢。”不知道村长真不识字还是想骗骗李明李峰父子。
“这,是首好诗啊。”李明慢慢地说道,“你看这第一句,咬定青山..”
“别说了,你也不一定认得吧。”村长还是显得很不服气,若有所思地想了想,突然眼睛一亮好像想到什么,又说道“最近京城又要科举考试了,赶考的人特别多,正巧昨天有一位考生来到了我们村,现在好像在村西头的庙里暂住,怎么样,我们问他便是,一探究竟如何。”
自信满满的李峰当然是一口答应,便咬着馍馍便说,要不咱们再打一个赌吧,如果这是首好诗,再给五个馍馍,如果不是,我叫我父亲给你一百钱。”
李明也没有拒绝,一口答应了儿子的话,这下轮到村长难堪了,“不,不赌了。”虽然五个馍馍对村长来说也算不了什么,但村长这下也没底了。
“咦,胆小鬼。”李峰两手一插腰,头轻轻地晃动说道。
村长也不再理睬李峰,直接拿着这诗去找那个考生了。李峰的小脑筋又一次开动了起来,现在是在元朝,古代的四大名著还都没有写成,如果我把大致的故事来龙去脉告诉一个文笔书生的话,让他帮我写,然后我们再五五分,那不就..
正想着时,便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原来已经到了村西头的破庙里了。
“公子,打搅了。”村长对那位读书的书生行了个礼,看得出来,村长还是很尊重读书人的。“我是本村的村长,想找你鉴定一篇诗赋。”
那位书生一看,约三十四五岁的样子,留着一寸左右的胡须,两鬓已有些许斑白,显得满腹诗论的样子。
那位书生微微点头,还了个礼,正也准备自我介绍,“鄙人姓..”却被村长手拿的纸所惊讶了,让他一下忘记了说下去,他清晰地看到,这篇所谓的诗赋的字尤为糟糕,内容想来也肯定不堪入目,虽然很想拒绝,但书生还是很有城府,对村长说道“拿给我看吧。”
看着书生略微有些愁眉苦脸的面孔,村长却有些得意,后悔刚刚没有和李峰赌那个赌,然而回头看看李峰和李明父子,却一个个信心满满,李峰更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村长不由得心里打了个寒颤,难不成这真是首好诗?
此时这位书生的表情,真可谓说得是狂风暴雨,到多云转晴,再到风和日丽,看到诗的完结处,不由得赞叹道:“好诗,好诗啊!”书生有点太过于激动,用袖子拭去了喷溅出来的口水,立马抓住了村长的双手。“村长,能否带我去见一下这首诗的作者?”
村长也很纳闷,到底发生什么事了,然后回头望向李明李峰父子俩。
那位书生会意,便径直冲向李明,迫不及待地问道:“这位小哥,看你应该是农家子弟吧,这首诗你是怎么写出来的。”
李明不好意思地挥了挥手,又指了指站在身旁还没自己腰高的李峰,说道“这诗是犬子写的。”
“什,什么?”书生好像十分难以置信的样子,看了一眼李峰,又看了看两个大人的表情,看起来好像真不是在开玩笑的样子。
书生又看回了李峰,这时看他的表情简直就像在看天外来看似的,不过那位书生却很快冷静下来,想到和这诗相差太多的书法,或许可能是孩子背下了一首他不知道的诗,然后作出来的。
“孩子。”为了和李峰的海拔距离更靠近,那位书生弯下了腰。我来考一考你好吗?李峰点了点头,不过额头已有两滴汗珠留了下来,他也很怕真的会被那位书生考倒。
书生从他的袋子里拿出了一支笔,又拿出了研磨棒,倒了点水在地上,磨了一会,再用笔蘸了墨,在地上写下了四个及其复杂的字。
“孩子,你知道这几个字怎么读吗?”书生期待地望着李峰,他希望他发现了一个奇才。
“嗯,是不是读魑魅魍魉(chīmèiwǎngliǎng)。”李峰对这个几个字有印象,有很深刻的,而且是负面的印象,他在高考的时候,就有一道题关于这个的,我们的学渣李峰自然是没有答出来,等到最后公布标准答案后,才追悔莫及,才有了他的这次奇妙之旅。”
“好的,孩子。”书生挺起了腰背,拜了李明一下,“恭喜小哥,令郎真乃神童也。”然后书生才想起介绍自己,“我叫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在乡试中侥幸中得举人,这次赴京赶考。”
“什,什么,再说一遍,这位壮士,你叫什么?”李峰显得有些语无伦次,这次轮到他惊讶了。
“我叫施耐庵,耐心的奶,尼姑庵的庵。”
李峰不禁大喜,这下子,真是瞎猫碰见死耗子了。(施耐庵生于1296年,于三十五岁中进士,比本篇故事时间早两年,并且古时也是三年乡试一次,本段也是为了故事需要,请各位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