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来,只要保持正常的免疫功能状态,牢固筑起免疫监视这道最后防线,就可以御癌于妖魔化之前。那么,生活中怎样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免疫功能呢?保健医学告诉我们,合理营养、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劳逸结合和生活规律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良药”。
2.3阻断癌变链条——治疗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癌前疾病是指有可能转变为癌症但不一定转变为癌症的疾病。而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如病因继续存在,久治不愈,一部分可转变为癌症。常见的癌前疾病和病变有:
(1)黏膜白斑病。常发生在食管、口腔、宫颈和外阴等处黏膜,是一种上皮过度增生和角化的表现,久之可转变为鳞癌。
(2)宫颈糜烂。宫颈糜烂是妇女常见的疾病,是宫颈慢性炎症的一种表现。少数病例可经重度不典型增生而转变为宫颈癌。
(3)乳腺的癌前病变。乳腺不典型增生、乳头状瘤病、纤维腺瘤等病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部分可转变为恶性病变。
(4)大肠癌前病变。包括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绒毛状腺瘤、家族性大肠腺瘤病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于15岁以前者约40%将患大肠癌,起病于35岁以上者也有30%可能癌变。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有此病史的子女50%都将发病,而且几乎都会恶变。因此一旦发现应尽早切除。
(5)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腺体可有肠上皮化生,后者易发生癌变。有观察表明10年内其癌变率可达10%。久治不愈的胃溃疡边缘的黏膜长时间受到刺激会出现不断增生,少数可发展成胃癌。另外,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也有一定的癌变倾向。
(6)皮肤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皮肤慢性溃疡和瘘管,特别是小腿的慢性溃疡,由于长期的慢性刺激,表皮鳞状上皮增生,有的可发生癌变。
(7)其他。食管黏膜上皮增生、胃息肉、膀胱黏膜上皮增生及化生、鼻咽部柱状上皮不典型增生、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所致的结节性肝硬化、发生在易受摩擦和易受刺激部位的黑痣、胆囊炎伴有的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华支睾吸虫所致的小胆管上皮增生伴异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阴茎乳头状瘤等都可视为癌前病变。
针对上述疾病和病变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是预防癌症的有效措施。应当指出,上述疾病和病变并非癌性病变,但如果长期不予治疗有可能转变为癌。另外,癌前疾病和病变并不一定都转变为癌。这一方面说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癌前疾病和病变,对癌症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发现癌前疾病和病变也不必惊慌失措。
2.4实施“三早”——将癌症消灭在摇篮里
癌症的一级预防属于病因学预防,目的是去除致癌和促癌因素,使人不得癌症。这无疑是控制癌症最根本的措施。从现在掌握的理论讲,如果一级预防做得好,可减少大约50%的癌症患者。然而,理论和现实总会有所差异,起码在我国这种理论还没有成为现实。
第一道防线没有守住,那就交给第二道防线吧。这第二道防线就是癌症的二级预防。癌症的发展有一个规律,就是早期生长比较缓慢,越到晚期发展越快。早期一般不对机体造成什么损害,治疗后很少复发;但晚期癌症就不一样了,它会对机体产生各种严重甚至是致命的伤害,并且治疗效果明显较差。临床实践也证明,癌症如能在早期被清除,多可收到治愈效果。例如,早期食管癌单凭手术治疗就可以得到90%的5年治愈率,而晚期食管癌的5年治愈率只有30%左右。再比如,宫颈原位癌的5年治愈率几乎达到100%,而晚期宫颈癌的5年治愈率仅有50%。
可见,对癌症如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大大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那么,如何进行二级预防呢?
这需要政府和个人共同参与。政府可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某些癌症(如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等)高发区人群或者某些癌症(如妇女的宫颈癌、乳腺癌等)高发年龄人群定期进行普查。这样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癌症,而且还可以发现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国家有关机构和部门如中国抗癌协会、中国癌症基金会、妇联等已相继启动了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普查防控项目,发现并治愈了不少早期癌症,维护了她们的健康。
对个人而言,可定期到医院或专门的体检机构进行体检。体检的年龄和间隔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鉴于癌症患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做体检和接受普查的年龄可适当提前到30~35岁。时间间隔可选择一年、两年或三年一次。一般来讲,对于年龄较大、存在危险因素(如吸烟、有病毒性肝炎、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等,可适当缩短体检间期。不接触危险因素、也无癌症家族史的年轻人群,可适当延长体检间隔时间。
体检的内容包括常规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可选择胸部X线、CT,腹部及盆腔B型超声检查,血、尿、粪三大常规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检查等。针对高度怀疑的对象可做一些气管镜、胃镜、肠镜、消化道造影、宫颈刮片、阴道镜等特殊检查。
2.5增强防癌意识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习一些肿瘤防治方面的常识,了解肿瘤的危害性和可治疗性,以及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防癌意识和警惕性。恶性肿瘤的早期多不易被患者察觉,等到出现症状时,病情往往到了中晚期。尽管如此,如果人人都有敏锐的防癌警觉性,能够及时察觉到一些早期信号,还是可以做到相对“早期”诊断的。恶性肿瘤发现越早,治疗效果就会越好。常见的癌症“早期”信号有:
(1)异常肿块。乳腺、颈部、皮肤和舌等身体表浅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逐渐增大的肿块,可考虑相应部位的肿瘤。
(2)疣痣增大。体表黑痣和疣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变浅、迅速增大、脱毛、瘙痒、溃烂等,特别是在足底、足趾等经常摩擦的部位,可怀疑疣痣恶变。
(3)进食时胸骨后不适。吞咽食物时的哽噎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食管内异物感,可考虑发生食管癌的可能。
(4)溃疡不愈。皮肤和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有鳞屑、脓苔覆盖,出血和结痂等,可考虑溃疡恶变。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食后上腹部闷胀,并逐渐出现消瘦和贫血等,可认为有发生胃癌的可能。
(6)大便习惯改变。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形、变细、带血或黏液,可怀疑发生了结直肠癌。
(7)持续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要警惕发生了喉癌、肺癌或纵隔肿瘤。
(8)耳鸣、听力减退、鼻衄、鼻咽部分泌物带血和头痛,要怀疑有无鼻咽癌发生。
(9)月经期外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要做妇科检查以排除子宫癌。
(10)无痛性血尿和排尿不畅,应怀疑肾及膀胱肿瘤。
(11)不明原因的进行性消瘦,要做全身检查以排除各种恶性肿瘤。
(12)发热。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肝癌、肾癌和肺癌合并感染,都可以引起发热,排除其他疾病后可提出怀疑诊断。
(13)出血。出血可表现为皮下出血、经血过多、鼻出血、咯血、上下消化道出血、尿血等。发现有出血症状应考虑可能发生了相应部位的癌症,如白血病、鼻咽癌、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肾癌、膀胱癌或子宫癌等。
(14)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应注意可能发生了胰腺癌或胆总管受癌肿的压迫。
(15)反复在同一个部位发生肺炎,应进一步排查是否患了支气管肺癌。
(16)其他。婴幼儿瞳孔呈现黄光即所谓“猫眼”,是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特征。中老年人出现杵状指应警惕肺癌的可能。肝硬化患者频发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可能提示有肝癌发生。老年人突发肠梗阻,大肠癌的可能性大。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所谓的癌症早期信号并非癌症所特有,一旦出现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便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排除了癌症,切不可草木皆兵,影响自己的正常身心健康。
预防癌症,人人有责。希望生活中人们都要负起责任,从自身做起,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共同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