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6300000020

第20章 司母戊大方鼎—与江山社稷齐名

发现地点: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1939年

距今年代:3100~36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国宝收藏历经坎坷

1939年的一天,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村民吴希增来到叔伯弟弟吴培文的地里探宝,当他把探杆插到地下十来米的时候,触到了一个硬物。他连忙把探杆取上来,结果发现坚硬的探杆已经卷了,探头也掉了,上面还带着一些绿色的铜锈。吴希增意识到:下面肯定有宝物。按照当时的规定,村民个人探宝不分地界,但如果真的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于是,他赶紧回去把这件事告诉吴培文。

经二人商定,当天晚上他们就找来了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开始挖掘宝物。在吴希增做标记的地方,他们一直挖下去十多米才看到了坑里躺着一个青铜炉样的东西。但是,由于器物的形体巨大,不易移动,再加上天已经快亮了,为了保密,他们又把坑埋上,并在上面做了一些掩饰,准备到明天晚上继续挖。

第二天,吴家兄弟又找来一些帮手,想把宝物从土坑里弄出来,吴希增指挥大家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非常粗的麻绳拴住鼎耳和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其余的人在下面用杠杆撬起鼎的一头并在底部填上土,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他们用这种办法把大鼎一点一点地抬出土坑。但是,提到六七米的时候,沉重的大鼎竟然把5厘米粗的绳子都坠断了。他们只得停止,又把洞口堵上。到了第三天夜里,他们换了两根更粗的大绳,还是用同样的方法,终于将这件宝物弄了出来。

宝贝出土后,麻烦也紧跟着来了。不知道是谁走漏了消息,吴家挖出大鼎的事让日本人知道了。还没来得及把宝物转移,驻守安阳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长黑田荣就要来参观,大伙心里虽然有十万个不同意,但是也不敢反抗,只好答应下来。黑田荣见到大鼎的惊讶和赞叹自不必说,吴家却从此没有了安宁之日。这件宝贝也引起了古董商肖寅卿的注意。看到大铜鼎以后,肖寅卿当即表示可以出价20万光洋收购。不过他还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把大鼎分成若干块,便于运输。村民们怕大鼎再把日本人招来,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开始用锯条锯。可是,这对坚硬的大鼎来说无济于事。这时有人拎来大铁锤,垫上被子往鼎上砸,这也只砸掉了一只鼎耳,而且发出了巨大的声音!人们怕继续砸下去会把鬼子招来,就没有再按照肖寅卿的要求做下去,而是又把大鼎藏起来了。后来,日军又来了好几次,吴培文也将大鼎换藏了好几个地方,还特意买了一个低级的三腿鼎藏在床底下混了过去。日军可能知道自己被骗了,他们又一次进村的时候拿走了吴培文的相片,扬言要继续搜捕他,逼其供出大鼎的下落。万般无奈之下,吴培文只好离开了家乡,直到1948年才返回。 

吴培文离开后,大鼎就一直被埋在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挖出,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正好赶上蒋介石60大寿,国民党第31集团军司令长官王仲廉将大鼎作为寿礼送给了蒋介石,被蒋保存在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解放南京时,解放军在南京机场发现了流落至此的宝物,把它交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国家博物馆建成后,大鼎又被调往北京,此后就一直珍藏在那里,文物专家们还为其补铸了残缺的鼎耳。历尽坎坷的司母戊鼎终于结束的颠沛流离的命运,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关于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通高133厘米,宽79厘米,长110厘米,口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整个鼎重83284公斤。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也是世界上罕见的贵重青铜文物。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鼎腹长方形,下部微收,鼎上竖两只直耳,四根鼎足为圆柱形。鼎的形体非常大,可以做马槽,所以又叫 “马槽鼎”,或称司母戊大方鼎。

但是,这个青铜大鼎为什么要以“司母戊”为名呢,“司母戊”这几个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原来,“司母戊”是刻在鼎腹内长壁上的铭文,鼎的名字就来源于此。而关于铭文的含义,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解释。大多数的意见倾向于该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为职司、官司、典司。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还有一种解释是说“司”通祠,“祠”就是祭祀。

至于“母戊”则推测为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据甲骨卜辞中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不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司母戊鼎就是殷商晚期的器物。还有人认为,“母戊”可能是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而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大鼎就成了殷商中后期的遗物。不管这几种说法哪个更接近历史真相,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一种祭祀礼器。

司母戊鼎的鼎身为长方形,轮廓挺直,呈现出威严稳重的气势。鼎的周身有很多纹饰。鼎身的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还点缀以精巧的盘龙纹。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间含着一个人头,俗称虎咬人头纹,后经演变成为“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鼎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上则饰以蝉纹。整个鼎身上的纹饰均精致美观、工艺高超,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艺术研究价值,司母戊鼎可以看做是商代青铜文化的巅峰之作。

司母戊鼎的铸造相当复杂,铸造时要先用土塑造泥模,然后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铜液。鼎身由8块范铸成,鼎底由4块范铸成,每条鼎足由3块范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鼎,要七八十个坩埚同时并熔,二三百人同时协作。商代能够完成这样复杂的工艺,表明其当时青铜冶铸工场的规模已经相当大,并且具备了高度的组织和管理水平。经测定,司母戊鼎的原料比例构成非常符合科学标准,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业高超的技术水平。

源远流长鼎文化

在中国,每当提起鼎,人们很少能够想起它最初作为锅的用途,而是更多地把它和政权社稷联系在一起。可见,鼎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神秘器物。

中国最早的鼎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最初的鼎是陶制的,用作炊食器,也就是古人的锅。在商朝和西周时期,鼎文化发展到了最高峰, 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礼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后来的鼎就发展成了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在奴隶制鼎盛时代,鼎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中就记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左传》记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里的鼎就借指国家政权。鼎的常见器形为圆腹、两耳、三足,呈盆、盂状,也有少量呈斗状的四足方鼎(如司母戊鼎)。

由于中国的鼎文化有着这样深厚的内涵,所以司母戊鼎自出土以来就有 “国之重器”之称,它体现了我国殷商时期中国青铜业的铸造水平,在中国文明史和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附:司母戊鼎出土后的历史沿革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并于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铸成仿造的司母戊鼎。 

2005年9月下旬,司母戊鼎被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展览近四个月。

2006年7月,重达598千克的《司母戊鼎》巨书面世。该书记录了司母戊鼎从发掘到接运入馆的过程,全方位展示了司母戊鼎的魅力,演绎了深厚的殷商文化底蕴。

同类推荐
  • 大宋皇朝之征伐天下

    大宋皇朝之征伐天下

    蒙、宋两军交战,宋军主帅平南王陈绍殉国,以致全军覆没。消息传到京师(金陵),朝野震动。少年陈宇殿前请缨征战沙场,怎奈皇命不可违。南越国再度崛起,少年再次请缨...遇红颜,伴左右;结兄弟,共誓言;募军队,救百姓,降山贼,扬军威;复城池,败南越,固后方。正当庆功之夜,皇帝圣旨十万火急。蒙古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进逼京师......小弟qq1281697570欢迎读者朋友、作者朋友来看看。
  •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

    本书以综述、专题研究、文献摘编、报刊资料、大事记五大板块,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宁夏农村改革发展3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 南唐一梦

    南唐一梦

    一个小小的副主任没想到因为一个屁把命丢了,更要命的是回魂之时上错后主李煜肉身回到了北宋,做为一个高级囚徒本也不错,更更要命的是太祖赵匡胤起了杀心,是坐以待毙,还是绝地反击,是隐性埋名,还是夺回万里河山,尽在南唐一梦
  • 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世界五千年历史之谜

    本书涵盖了世界五千年的风雨兴衰。世界文明的长河源远流长,可以记载着创造历史的辉煌,同时也演绎着如歌如梦的天地玄妙。本书的特点贵在“未解”二字上,很多历史谜团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经过我们的研究,有的谜案日渐明朗化,有的谜案有了新的发现,有的谜案的错误得到了纠正,给历史一个公平的解释。在编撰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尽量采用了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资料,力求让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谜案背后的真相,当然也有一些谜团就像一去不复返的岁月,永远都无法揭开它们的面纱,也许正因为它神秘的吸引,使我们无法停止追寻的脚步。
  • 大明的月亮

    大明的月亮

    大魔王朱重八:“我要望远镜,这个对我很重要!”马度:“我知道,我当然知道!”大魔王朱重八:“我要火器,这个对我很重要!”马度:“我知道,我当然知道!”大魔王朱重八:“我要钱。这个对我很重要!”马度:“我知道,不过这个对我也很重要。”大魔王朱重八:“我要人才,现在当官都找不到人!”马度:“人才啥时候都缺,到了二十一世纪最缺的就是人才!”大魔王朱重八:“小舅子,我觉得功臣好像多了点,你咋不说话,你再不说话我就要杀人了,小舅子你别跑呀!”
热门推荐
  • 施肥知识(上)

    施肥知识(上)

    肥料是作物的粮食。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现在已经知道的有20多种,其中碳、氢、氧可以从空气和水中获得,一般不需要以肥料的形式提供。氮、磷、钾在作物体内含量较高,吸收得也较多,占干物重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称为“大量元素”。氮、磷、钾三种元素在土壤中含量普遍较少,需要以肥料的形式补充,所以特别称它们为“肥料三要素”。钙、镁、硫一般称为“中量元素”。铜、锌、铁、锰、硼、钼等元素,作物需要量少,称为“微量元素”。一般土壤中含有的中、微量元素都能够满足作物的需要,但对于某些对中、微量元素特别敏感的作物和某些微量元素缺乏较严重的土壤,则必须施用相应的中、微量元素肥料。
  • 小皇帝恋上少年国师

    小皇帝恋上少年国师

    “国师,你真好看。”一个明黄色的小小身影对面站着一个身着竹绿色长衫的俊美杏眸少年。“皇上谬赞了,皇上也很好看。”杏眸少年微微弯腰行礼,以示敬意。没错,此二人正是木云国的十六岁小皇帝和十五岁的少年国师。每天都会上演着同样的一幕:小皇帝坐在一边,而少年国师则为小皇帝抚琴助兴,乐此不疲……
  • 血之极道

    血之极道

    当鲜血化为了武器作为血力的传承者走向极道“一切为了皇子,一切为了帝国!”众人高呼。
  • 秦时明月前传

    秦时明月前传

    百步飞剑、夜尽天明、诸子百家、万里长城、焚书坑儒、始皇之死、亡秦必楚。七部曲构造了浩大的古中国世界。大秦帝国铁血统治十余年,诸子百家,豪强并起,天下英雄顽抗始皇暴政,为求国泰民安,掀起血雨腥风。当世主角,天明、少羽、高月命运坎坷,历经千难万险,悲欢离合,一举攻陷咸阳,名垂青史,为后世所传颂。而在这天下英雄之中,却是有一平凡少年,行遍大江南北,为报家仇,走上了那条坎坷的兵者侠道。少年萧凡手执鱼肠断剑,身背千机魔伞,白发垂肩,化身杀神,战天战地,犹如魔神,斩灭苍天,成为盖世剑侠。一曲高歌,荡气回肠。这秦时明月的浩大武侠世界,邀君共来江湖游!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宏扬百世。
  • 跌宕修真路

    跌宕修真路

    天有日月,人有双眼;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十二月,人有十二经。看一代少年如何成长!!!
  • 魔侦堕落之哀翼

    魔侦堕落之哀翼

    在遥远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境内,象征高洁而又荣耀的骑士岛里,坐落着这样一个学院。专门负责训练智慧而富有能力的侦探,管理这个学院的高层,拥有改变命运之力,被称之为塔罗使,更是以魔探自居。男主角丁云桀在女主角青鸾的带领下成为了塔罗使,成为伙伴,为了改变那看似不平等的命运而战!
  • 新编怀孕百科

    新编怀孕百科

    本书以简单、通俗、易懂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为准爸爸准妈妈提供了全新的孕育知识。从夫妻孕前的精心备孕,到孕育历程的营养饮食、日常护理、孕期保健、胎教优生、准爸爸助孕以及产后护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贴心的指导,从而帮助准爸爸准妈妈解决孕育中的困惑和担忧,也为备孕的年轻夫妻提供孕育优质宝宝的第一手资料。
  • 怒海掘金1

    怒海掘金1

    郑和七下西洋,宝藏埋藏在哪里?美人鱼真的存在吗?巨海蛇是不是一个传说?一次偶然的海上奇遇,让郑浩这个小镇青年获得一张关于郑和宝藏的航海绸图,也让他卷入夺宝追杀的漩涡中。为了寻找失踪多年的父亲,他和童年好友肖海琛踏上了寻找父亲和宝藏的航海之路。云开雾散后,郑浩却发现失踪多年的父亲早已判若两人,而深爱的母亲也是寻宝潜伏者。一系列的打击让郑浩一蹶不振,唯有童年好友肖海琛一直不离不弃,为了揭开宝藏宝藏谜底,他俩再一次踏上航海之路,登录南美洲和南极洲,寻找郑和船队留下的足迹。郑和宝藏,这个百年之谜,能否解开?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惊世特工:废材三小姐

    惊世特工:废材三小姐

    她是21世纪金牌特工,一朝穿越,却成了四大家族之一萧家的废材三小姐。庶妹欺负,吃不饱穿不暖。很好,看她如何逆了萧家这片天。生死之间,漫漫长路,终成绝世强者。谁知,一个更高阶级的世界正等着她去探索。他是血统尊贵的王权继承人,一生只为权而奋斗。一次偶然,他遇见她,一见倾心,愿为她改变。强者与强者的碰撞,谁胜谁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