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九个儿女中,不只出了三个院士,其他儿女也各自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可以说是个个成才,满门才俊。除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位院士,其他儿女的简要情况如下:
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
长女梁思顺(1893—1966),名令娴。在家书中,梁启超常常亲切地称其为“娴儿”、“宝贝思顺”、“顺儿”、“大宝贝”等。诗词研究专家。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后多次再版。梁思顺出生于广东新会,戊戌政变发生后,随生母李蕙仙与流亡日本的父亲团聚,并就读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与长女的关系至为密切。梁思礼回忆,父亲最喜欢大女儿思顺和他这个最小的儿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梁思顺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她操守高洁,在1938年丈夫周希哲去世后,她独自抚养4个孩子,虽然生活十分困难,但却坚决不肯为日本人做事;抗战胜利以后,她又拒当“国大”代表,并向解放区捐赠衣物。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会。新中国成立后,已过花甲之年的她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并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
早逝的炮兵上校梁思忠
三子梁思忠(1907—1932),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在家书中,父亲称其为“忠忠”。他生于日本,从日本回国后入清华学校,毕业后去了美国,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他是梁启超九个儿女中政治热情最高的一个,1927年初一度想终止学业回国参加“北伐”,但被父亲劝阻。30年代初毕业回国,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可惜不久,因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患腹膜炎服错了药、贻误了治疗时机而去世,年仅25岁。
图书馆学家梁思庄
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图书馆学家。在家书中,父亲称其为“庄庄”、“小宝贝”。她出生于日本神户,1925年,遵照父亲梁启超的嘱咐,梁思庄由大姐梁思顺带到加拿大读书,先是在渥太华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考入麦基尔大学攻读文学。父亲很惦记她,常给她写信,还手写条幅装裱成小型手卷寄给她,并屡为她选择学校与专业提出建议。1930年,她获得了麦基尔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她又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学习,并获得图书馆学士学位。1931年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重返燕京大学,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43—1946年,她在因战争而南迁的成都燕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1946年,燕京大学迁回北京后,她继续担任图书馆西文编目组组长,后任图书馆副主任。1952年,原燕京大学院系调整后,梁思庄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她精通英、法、德、俄等语言,熟悉各种西文工具书和书刊资料,擅长西文图书的分类编目,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首屈一指的专家。1980年,已届古稀之年的梁思庄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并代表中国图书馆学会赴菲律宾参加了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1981年4月,她因积劳成疾患上了脑栓塞。此后因病卧床五载,于1986年5月20日去世。
经济学家梁思达
四子梁思达(1912—2001),经济学家。在家书中,父亲称其为“达达”。他于1912年12月15日出生在日本神户,当时,父亲已独自提前回国。思顺把弟弟出生的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于12月20日回信,写道:“得书知添一幼弟,甚喜慰,想母子平安耶?祖父命以何名,想有书在途矣。”1935年,梁思达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北京国务院外资企业局(后改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任统计科科长,兼做内部资料的编辑工作。他曾经参加中国科学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他1972年退休,退休后一直住在北京。在其晚年,得知天津市政府投资修复梁启超在津故居和饮冰室书斋,他根据记忆绘制了故居的原始图,并用文字进行了详细说明。
社会活动家梁思懿
三女梁思懿(1914—1988),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在家书中,父亲给其取了外号叫“司马懿”。梁思懿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准备三年后进入协和医学院学医。后来,为了参加革命,她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自1935年下半年开始投身于学生运动。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学生骨干,是燕大学生领袖,为“燕京三杰”之一。她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参加了平津流亡学生集训班,南下进行抗日请愿,后来被派往上海,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从事女工工作。1941年,她同丈夫一起到了美国,在美国学习美国历史。1949年,在得知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消息后,她立即离美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后调至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她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8年病逝于北京。
革命军人梁思宁
四女梁思宁(1916—2006),革命军人。在家书中,父亲按排行呼其“六六”。她是梁启超最小的女儿,父亲去世时,她还只有13岁。她谈到过对父亲的印象,描述“每次去书房,一推门,就会看到父亲站在大大的写字桌前,拿着一枝笔,一边写字,一边‘咳、咳’地咳嗽。他总是在书桌前写东西,写得很快,好像不费力一样。”“他喜欢每一个孩子,但是他总是很忙,很少带孩子玩。有时高兴,就会把我们这些小孩子叫到他身边,领着我们玩。他对最小的儿子思礼特别宠爱,我是最小的女儿,他也很娇惯我,有时会抱抱我。”梁思宁生于上海,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年日军轰炸南开,她失学在家。1940年,她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投奔了新四军。4月12日,梁思懿与她在上海依依惜别,思懿语重心长地嘱咐:“六六(思宁小名),今日一别,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再重逢!我们姐妹俩从幼稚园到初中都形影相随,多年来你总是依靠我。从今日起,你就要自己去闯了。”“你要去的地方是充满希望的,也是所有爱国者都向往的去处。要珍惜这次良机,要坚持到底,莫后退。切记!进则生,退则死。”她经金华,到了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后又来到江苏溧阳水西村新四军一二三支队司令部,分配到战地服务团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陈毅元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就是你妹妹;另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1948年,由于“左”的思潮影响,认为其父梁启超是地主、资本家的政治代表,她被开除党籍,自此蒙冤三十五载,一直到1983年才恢复党籍。离休后,梁思宁一直住在济南某部队干休所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