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果树志》记载,桃有害虫463种,李子有害虫306种,杏有害虫239种,樱桃有害虫250种。蛀果类害虫主要有桃蛀螟、梨小食心虫,而桃小食心虫在早熟桃区并不普遍,李实蜂是李子重要的蛀果害虫,疏于管理可能会造成绝收的局面。为害叶片的害虫以蚜虫、红蜘蛛最为严重,桃潜叶蛾在某些年份会大发生,造成落叶。近年桃粉蚜有上升趋势,叶蝉类是生长季后期的主要害虫。枝干害虫以红颈天牛为害性最大,对成龄果园造成毁灭性为害,此外发生的多种介壳虫,其中桑白蚧发生普遍,朝鲜球坚蚧、东方盔蚧在局部为害严重。
一、果实害虫
茶翅蝽
为害状 茶翅蝽属半翅目,蝽科。又名臭椿象、臭大姐、臭板虫。分布面很广,为害桃、梨、杏、李、樱桃、山楂、核桃等的果实和新梢。以成虫、若虫刺吸果实、嫩梢汁液,桃果受害后被刺处流胶,果肉局部木栓化,果实生长畸形,成猴头果。桃梢受害后,中午萎蔫。桃、梨受害最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5毫米,宽约8毫米,扁圆形,背部灰褐色带紫色光泽,腹面黄褐色。卵圆筒形,灰白色,常28粒排成卵块。近孵化时变为黑褐色,卵顶有盖。若虫与成虫体型相似,无翅,在腹部背面每节两侧各有一黑斑。
发生规律 茶翅蝽每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土石缝、房屋墙缝、草堆等处越冬。
4月上旬开始出蛰活动,5月上中旬大量出蛰扩散。由于越冬环境复杂,成虫出蛰期非常不整齐,成虫出蛰后飞到果园、林木和农田为害。麦收期间为产卵盛期,卵产于叶的背面,卵期为6~9天,卵孵化后,若虫开始聚集在卵壳附近,到2龄末期才分散为害,若虫喜欢在刺槐嫩枝上集中为害,有时可见到几十个大若虫爬在一根枝条上,若虫期一般在60天以上。一般果园外围受害较重,说明外面迁移虫源不可忽视。
防治方法
(1)秋季成虫将进入越冬时诱杀,可在果园周围搭盖秸秆草棚,可诱集大量成虫,天冷时集中处理。
茶翅蝽初孵若虫 茶翅蝽为害桃果实
(2)靠近村庄、房屋的果园,在成虫出蛰期要注意防治,可用20%灭多威乳油2 500倍液混加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喷雾。
(3)麦收后及时检查卵孵化情况,在大部分卵孵化后可用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 500倍液,混加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或5%功夫乳油3 000倍液喷雾。周围有防护林时,最好一起喷药。
黄斑蝽
为害状 黄斑蝽属半翅目,蝽科。又名麻皮蝽,臭板虫。分布面很广,为害桃、梨、杏、李、樱桃、山楂、核桃等多种果树的叶片和果实。以成虫、若虫刺吸果实、嫩梢汁液,桃果受害后被刺处流胶,果肉局部木栓化,果实生长畸形,成猴头果。桃梢受害后,中午萎蔫。桃、梨受害最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8~23毫米,体宽8~11毫米,体扁平,褐色,散生许多黄白色小斑点。
卵圆筒形,横径1.8毫米,顶端有盖,灰白色,块黄斑蝽成虫黄斑蝽卵块黄斑蝽初孵若虫生,多12粒产在一起,排列成行,近孵化时变为黑褐色。初龄若虫胸、腹部有许多红、黄、黑相间的横纹,2龄若虫腹背有6个红黄色斑点。
发生规律 黄斑蝽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土石缝、房屋墙缝、草堆等处越冬。5月上旬开始出蛰,飞到果园、林木和农田为害。麦收期间为产卵盛期,卵常12粒整齐排列,三行成块。卵孵化后,若虫开始聚集在卵壳附近,过一段时间后才分散为害。
防治方法
(1)秋季成虫将进入越冬时诱杀,在果园周围搭盖秸秆草棚,可诱集大量成虫,天冷时集中处理。
(2)靠近村庄、房屋的果园,在成虫出蛰期要注意防治,可用20%灭多威乳油2 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混加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喷雾。
(3)麦收后及时检查卵孵化情况,在大部分卵孵化后可用80%敌敌畏乳油1 5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200倍液混加2.5%敌杀死乳油3 000倍液或5%功夫乳油3 000倍液喷雾。周围有防护林时,最好一起喷药。
梨小食心虫为害状 梨小食心虫属于鳞翅目,卷叶蛾科,俗称梨小。分布面很广,为害桃、黄斑蝽若虫 黄斑蝽为害桃果梨、苹果、樱桃、杏、李等多种果树。以幼虫蛀食桃梢和钻蛀果实,是桃、樱桃、梨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害桃、樱桃嫩梢时,中午新梢顶部出现萎蔫,仔细观察在叶柄基部有虫粪,几天后新梢顶部干枯死亡,对樱桃、桃的幼苗生长扩冠影响很大。为害果实时,幼虫多从梗凹、两果相接处蛀入,蛀入后先在果皮下取食,排出虫粪较桃蛀螟的为细,虫体较大后再蛀入果心,当果实近成熟时,幼虫多直接蛀到果心,果面不易发现蛀孔,幼虫老熟后脱果,孔如火柴头大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毫米,翅展13~14毫米,灰褐色。卵圆形,扁平,初产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10~13毫米,粉红色,胸部和腹面色淡,头褐色,尾部有臀栉4~7个,幼虫身体表面比桃小食心虫光滑。
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每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在树老翘皮下做茧越冬,少数在树冠下土壤中越冬。黄河故道地区3月化蛹,4月中旬为羽化高梨小食心虫成虫梨小食心虫在果实上产卵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梢峰期,第1~2代发生高峰间隔45天左右,第2~3代发生高峰间隔约35天,以后基本每月1代。梨小食心虫前期喜欢为害桃梢,后期喜欢为害梨、桃果实。前期卵多产在新梢顶端以下第5~6片叶的背面,卵孵化后幼虫从叶柄基部蛀入嫩梢,蛀孔处有虫粪,待梢枯黄流胶时,虫已转梢。一头幼虫可为害2~3个梢。幼虫为害果实多从两果相接处蛀入,也有部分从果柄处蛀入,前期小幼虫先在果皮下蛀食,并排出虫粪,幼虫稍大后再蛀入果心,果实近熟时幼虫可直接蛀入果心。
梨小食心虫幼虫梨小食心虫为害桃果悬挂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迷向丝性诱剂和诱捕器监测效果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桃、梨混栽,防止造成梨小食心虫适宜的繁殖条件。
(2)诱集成虫,在前期可用性诱剂加糖醋液诱杀成虫,也可用性诱剂加农药制成诱杀器,每公顷225个(15个/亩,1亩≈667米2)左右以控制为害。
(3)喷药防治,用性诱剂诱捕器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按1个/公顷诱捕器测报,当平均每天诱蛾达30头/碗时,每3天查一次卵,卵稍率达1%时开始喷药,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需要结合防治红蜘蛛时,可用20%甲氰菊酯乳油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
桃蛀螟
为害状 桃蛀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桃蛀虫。分布面很广,为害桃、石榴、栗、杏、李、梅、山楂等多种果树及向日葵、玉米、高粱等多种农作物及林木的果实和种子。多在果面相接处或果梗处为害,排出的虫粪黏结在果面蛀孔附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1 2毫米,翅展2 5毫米左右,全体橙黄色,身体及翅面散生黑斑数十个。卵椭圆形,初产乳白色,后变黄红色。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淡红色,前胸背板褐色,体节各生有8个明显的褐斑。蛹长约13毫米,长椭圆形,黄褐色。
发生规律 桃蛀螟每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缝、向日葵花盘、玉米秸秆内越冬。
翌年麦收前20天左右成虫开始羽化,麦收前10天桃蛀螟成虫左右进入产卵高峰期,卵期约1周,幼虫期15~20天,蛹期8天左右。
防治方法
(1)冬季及时处理向日葵、玉米等作物遗株,消灭越冬虫源。
(2)及时摘除虫果和捡拾落果,减少再次为害虫源。
(3)在5月上旬开始用性诱剂测报成虫发生高峰期,并结合查卵,当卵果率达1%时,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75%拉维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桃蛀螟卵桃蛀螟幼虫幼虫比较(左:桃蛀螟幼虫;右:桃小食心虫幼虫)1个果实内有多个桃蛀螟幼虫或20%杀灭菊酯乳油2 500倍液喷雾。当需要同时防治食心虫和红蜘蛛时,可改为20%灭扫利乳油2 000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4 000~5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 500倍液喷雾。在没有性诱剂测报的条件下,上年发生严重时可在麦收前10天、麦收时连喷两次上述药剂,发生较轻时可在麦收前一周喷一次药即可。第二代发生高峰期和第一代间隔35天左右,最好结合查卵,适时进行防治。
桃 虎
为害状 桃虎属鞘翅目,象甲科,又名桃虎象甲,主要为害桃,也可为害李、杏等果树。 成虫蛀食幼果,在果面上蛀成坑坑洼洼并流胶,轻者使果实商品价值降低,严重时造成严重落果。幼虫在果内蛀食,使果实干腐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全体紫红色,有金属光泽,每鞘翅上有9条点刻组成的条纹,鞘翅上点刻较细。卵椭圆形,长约1毫米,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12.5毫米左右,黄白色,背面拱起,无足。
发生规律 桃虎每年发生1代,主要以成虫在土中越冬,也有少量以幼虫越冬。翌年春季桃树发芽时开始出土、上树为害,成虫出土期很不一致,主要为害期在3~6月,在幼果期为害最为严重,发生严重时造成大量落果。成虫怕阳光,常藏匿在枝条茂密处,桃虎成虫桃虎产卵孔成虫主要为害幼果,也为害花萼、嫩芽。为害幼果时,以头管伸入果内取食果肉。产卵时成虫以口吻在果面咬一小孔,深约1毫米,产卵于孔中,通常一孔产一粒卵。卵孵化后即蛀入果肉取食,一个果内可有多个幼虫为害,幼虫老熟后从果中脱出,潜入土中化蛹。
防治方法
(1)成虫出土期地面药剂处理,毒杀出土成虫,在初花期树盘地面喷洒40%毒死蜱乳油300倍液,每亩用40%毒死蜱乳油0.5千克,喷药后用铁耙在地面搅一下。
(2)人工捕捉成虫,利用成虫假死性,在早晨露水未干时在树盘下铺塑料布,摇动树枝,成虫受惊后掉下,收集并处理。
(3)成虫为害期喷药,可在成虫盛发期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 500倍液。
(4)勤拾地上落果,及时摘除树上虫果,集中处理。
李小食心虫为害状 李小食心虫属鳞翅目,小卷叶蛾科,可为害李、杏、桃、樱桃等果树。以幼虫蛀果为害,蛀果前常在果面上吐丝结网,在网下啃食果皮,然后蛀食果肉,果实受害后发生流胶,过一段时间果实变为红色,导致提前脱落。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5~7毫米,翅展11.5~14毫米,体背面灰褐色,腹面浅灰色,头部灰黄色,下唇须向上翘,前翅约有18组不很明显的白色斜短纹,外形和梨小食心虫成虫极相似,但梨小食心虫成虫颜色略深,前翅中室端部有一个明显的小白点。李桃虎产在果肉中的卵小食心虫老熟幼虫体长约12毫米,玫瑰红色或桃红色,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浅黄褐色,臀板上有臀栉5~7个。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大部分在树干周围0.5米范围内的表土层或石块下结茧,也有少量在树皮下结茧越冬。成虫在李树落花后羽化,成虫具有趋化性和趋光性,白天藏匿,黄昏时分进行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果面上,卵期一周左右,幼果豆粒大小时第一代幼虫开始为害,幼虫直接蛀入果实内为害,幼虫可转移为害2~3个果实,幼虫老熟后爬到树皮下,或掉到地表结茧化蛹,到第2~3代发生期幼虫不再转果为害。
防治方法
(1)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地面撒药,使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毒死蜱乳油300倍液在树盘下喷雾,每亩使用制剂0.5千克,喷药后用铁耙把表土和药搅匀。
(2)成虫发生期树上喷药,可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
(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和趋化性进行诱杀,成虫发生期在果园每3公顷挂一盏黑光灯,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利用糖醋液诱杀。
桃仁蜂
为害状 桃仁蜂属膜翅目,广肩小蜂科,主要为害桃。成虫产卵于幼果桃仁内,幼虫终生蛀食桃仁,使桃果成为灰褐色的僵果而脱落,也有少数僵果残留在树上,直到翌年桃树开花时仍不落地,桃仁蜂为害后形成的僵果瘦小,不如褐腐病造成的僵果肉厚。
形态特征 成虫雌雄异型,雌虫体长7~8毫米,黑色,触角曲状,腹部膨大近纺锤形。雄虫体长6毫米左右,通体黑色,触角似念珠状,各节上下部环生刚毛,腹部呈纺锤状,较雌虫腹部小。老熟幼虫体长6~7毫米,乳白色,纺锤形略扁,两端向腹面弯曲,无足。
发生规律 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越冬,春季化蛹,在桃二次生理落果后,成虫开始羽化产卵,一般每果产卵一粒,成虫将产卵管刺入桃仁内产卵,卵期7天左右。幼虫孵化后即在桃仁内蛀食,到7月老熟,然后在被害果内越冬。
防治方法
(1)秋季落叶后彻底清园,将地面和树上的被害果清理干净,集中深埋。
(2)在成虫发生期喷药防治,可使用20%氰戊菊酯乳油2 000倍液或21%氰·马乳油1 500倍液或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