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天下事,
白马少年游。
树下乘凉的人陆续离场,估计都回家睡觉去了。
这一次我倒是不在乎我来到了哪,反正还会像之前一样,没有人能看到我,我就像空气一样,注视并目睹着这一幕幕的发生。
时间应该是深夜,在窗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一盏台灯,一个年轻人趴在桌子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几乎快要睡着。
年轻人年纪并不大,我走近才看清楚,桌子上有一大堆书籍,不是别的,而是一堆……
“高考复习资料……”我轻声感慨道。
年轻人并不能听到我说话,最上面的一本复习资料上工整的写着年轻人的名字。
蒲君白,便是年轻人的名字。
大概高三了吧,复习到这么晚,也真是辛苦。
这时我才发现,他手里拿着的并不是高考复习资料,而是一本……
“《聊斋志异》,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我读过,蒲松龄作品。”我自言自语。
蒲君白是Z市某高中的一名高三学生,快高考了,表面上看起来学习压力过大。
其实压力并不大,他有自己的梦想,虽然他不会轻易的告诉别人,但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而努力着。
有时候他倒是自我安慰,能不能考好也是看天命,和自己的人生并没有太大关系。
前段时间为了打发无聊的课余时光,他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聊斋志异》。
毕竟,“书非借不能读也”嘛。
晚上睡觉前,总要趴在桌子上读一会儿课外书,才能安然入睡,并且看起来像是在复习功课,何乐而不为?
想到这里,蒲君白笑了起来。
“据说这个蒲松龄还是我的十一世祖先呢,虽然我的名字没有按照辈分起。”蒲君白一边阅读一边想。
书中的很多故事令人流连忘返,《小倩》带人走进一个奇幻的世界,感受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陆判》是一段换头风波,书生上天下地状告冥官,讨取公道……
《画皮》讲了一个关于女鬼复仇的故事……
《阿宝》告诉人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爱情上,只要是至情至诚,定能感动佳人,终成眷属……
《小翠》讲述了灵狐报恩,嬉闹中化解危机,痴儿巧妇,每天制造欢乐笑声……
《小谢与秋容》讲了书生勇闯鬼屋,巧遇两只调皮鬼,经历了多番生死患难,发生了一段浪漫感人的爱情故事……
好困啊,一阵困意袭来,蒲君白进入了梦乡。
一阵清风袭来,吹动着桌子上的《聊斋志异》,一页一页的翻了起来。
这次我确定我是来到了古代,看街上的建筑便知,这个时代和上次我看到李贽的时代并没有相隔多久。
公元1645年,大明弘光元年,南明隆武元年,大清顺治二年,张献忠大顺二年;李自成永昌二年,胡守龙清光元年。
这一年,大明王朝风雨飘摇,社稷不稳,清军持续入关,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在山东的淄川县,一个孩子大约五岁上下,在一座山上玩,玩着玩着,似乎是迷路了。
山是荒山,山上一般并没有人经过,就在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一个少年出现了。
这个少年叫孙蕙,这天在家闲来无事,突然想到这座荒山平日无人,特别适合读书,便带了几本常读的书,走到了山上。
这时,孙蕙看到了那个迷路的孩子,这个孩子应该比自己小十岁左右,看样子是真迷路了,情绪比较焦急。
“喂,你是哪家的孩子,是不是迷路了?”孙蕙问。
“家父是城南画年画的蒲槃,我今天一个人出来玩,跑到这里就迷路了。”那个孩子说。
“这座荒山都快到城北了,你小小年纪跑的真够远啊!我也是城南的,认识你父亲,说起来我家和你家还有些交情,我送你回家吧!”
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山下人头攒动,好像是双方军队在打仗。
那孩子并不知道发生了一些什么,就问孙蕙:“那是怎么回事啊?”
孙蕙说:“估计是清军和起义军打起来了,我早就料到近期在城北必有一战!”
孩子不解的看着孙蕙,并不明白他在说些什么,孙蕙也是稚气未脱,也就没再解释,只是说先在下山危险,先在山上躲一会儿吧!
一直到天黑,那场规模不算小的战争才算结束,孙蕙感慨道:“清军实力太强,总有一天必得天下,我们先在只有好好读书,将来参加科举,才能谋个一官半职,为以后的朝廷效力!”
“读书吗?”那个孩子嘟了嘟嘴,似乎并不太喜欢读书,不过他记住了孙蕙的话,只有读书,才能考功名。
“对了,和你聊了这么久,还没问你叫什么名字呢!”孙蕙说。
“我叫蒲松龄。”那个孩子平静的说。
据说在那一年,清军和反清的起义军在城北展开了一场巷战,这场巷战持续了五个小时,不知战死了多少人,那条巷子从此很少有人敢经过,老百姓们都说:“不要从那里走,有厉鬼哩!”
还传说清军的一个大官,不信邪,在那个巷子住了下来,不就就暴毙了。
公元1655年,大清顺治十二年。
清军入关没几年便统一了天下,大明王朝不复存在,留下一个南明,清朝皇帝也觉得没什么后患,也就让其放任自流了。
天下稳定下来之后,蒲松龄便安心读书。
那是一个盛夏的夜晚,天气炎热,无心睡眠。
蒲松龄的一个学友张生去蒲松龄的家里吟诗作赋,张生说他的妹妹很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希望蒲松龄为他妹妹写一首,蒲松龄是个爽快人,自然答应了。
不就之后,蒲松龄也收到了张生的妹妹为他写的诗。
蒲松龄并没有见过张生的妹妹,但这是生平里头一回看到一个女孩为他写的诗。
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蒲松龄曾借口多次去张生家里谈论诗书,却始终没有见到她。
见不到,但是可以梦到啊。
蒲松龄相信,往来的诗书可以让两个人心灵相通。
女孩在诗信中表示,来年在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两人便可以相见。
半年多很快就过去了,这年正月十五,蒲松龄的父亲带他走亲戚出远门,在亲戚家住了十多天,回村之后他预感到了什么,便匆匆忙忙往张生家赶。
脸色很不好的张生把他拦在门外,说妹妹得了肺病,快要不行了。
相隔咫尺,蒲松龄却没有理由迈进张家大门,他在门口徘徊着,直到天黑,院子里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清明节到了,蒲松龄去祭祖,当然没有那个女孩的身影,一座新起的坟头上,一只蝴蝶久久不肯离去。
蒲松龄觉得,这大概就是那个女孩吧,果然遵守信用,今天我们终于见面了。
也许在那个世界,也有美和善良的存在吧?
天黑了,蒲松龄站在一棵梧桐树下,远处的牧童路过,响起了一阵笛声。
“今生未能相见,来世一定相见!”蒲松龄说完,迈出了回家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