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老师,赵妤当然知道有些家长逢年过节都会给老师送礼,送得最多的就是衣物、化妆品和购物卡,那些礼物都价值不菲。她没有再跟钱刚争论,因为她知道他的真实想法,送贺卡是考虑到了小妍的长期成长。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应首先给自己确立一个长远目标,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怎样的人”。只有确立了这样一个长远目标,才能制订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计划。有了目标,家长就不会失去主见,经常随大流,人云亦云。在遇到困难和压力时,这个目标能给家长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样,这个目标也会给孩子带来学习的动力。
钱刚让小妍制作贺卡,坚持不随大流给老师送贵重物品,是因为他认为送贵重物品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而这种不正之风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笼罩在我们这个正常发展的社会上空。所以,他不希望小妍被这种风气污染,而希望把小妍培养成一个诚实、正直又自尊自爱的人,这是他乐观主义的表现。
同时,钱刚不是一个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知道不随大流可能会给小妍带来影响,但在他看来,这种影响对小妍来说也并不全是坏事。小妍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真空状态,她将来进入社会后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对这些麻烦家长又无力给予帮助,她只能自己解决。所以,现在遇到的这种问题,可以提前提高小妍的抵抗力。钱刚作出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的。
表现在钱刚身上的乐观主义态度和极强的心理压力承受能力,正是一个高情商的家长的典型特征。家长有了这种高情商,就能够明确地描绘出自己教育孩子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仅切实可行,而且与孩子的理想相吻合。因此,孩子不仅相信这个长远目标,而且也信任自己的家长。
高情商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有长远的战略设想,他们能够明确地说出自己要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但却不会越俎代庖,不会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这、去学那。他们给孩子设定了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得孩子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并且有勇气去承担风险。
孩子知道了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就会知道自己和目标的关系,这实际上就是家长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感到骄傲与自豪,使得他们不仅明白自己的学习有什么意义,而且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义。这样,家长不仅能为孩子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提供强大的动力,而且能使这些长远目标价值最大化。
高情商的家长会不断地让孩子了解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宏大目标,从而让他们了解当前学习的意义。将当前的学习与远大目标统一起来,就能够大大提高孩子学习时的“主人翁精神”,他们在学习中自然会有更强的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如果一个人情商不高,在遇到困难和压力时,他的目光往往就只盯着眼前的事、不顺利的事或麻烦事,就会造成想象力萎缩,无法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要挖掘并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潜力,就绝对不能让想象力萎缩;要想保持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树立远大的目标,以保证自己拥有宽阔的视野。之所以有那么多家长给老师送贵重物品,就是因为他们情商不高,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考虑,只看得到“大家都在送”这样一个现实,虽然他们心里不情愿送,但却会因为缺乏长远目标而屈服于现实。送礼虽然能帮孩子减少“麻烦”,但却会大大降低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高情商的家长既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又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但是,相当多的家长已抛弃了理想主义,在他们看来,当下中国的现实是应试教育,考出好分数才是硬道理,理想主义迟早要碰壁。当然,也有一些家长抱着“先污染后治理”的侥幸心理,觉得只要孩子成绩好,暂时性的家庭教育不当也没关系。然而,他们不知道,人生是条单行线,没有回头路可走,孩子的心灵一旦被污染,长大之后就很难治理了。
反思:你给孩子的老师送过比较值钱的礼物吗?
方法科学
——既尊重孩子又不娇惯孩子
下午,孙平正在主持公司的销售会议,他儿子小明的班主任刘老师来电话,说小明今天在班上不守纪律,调皮捣蛋,等等。放下电话,孙平满腔怒火,决定回家后一定要给小明一点颜色看看,让他“长长记性”。
孙平回到家的时候,小明已经在看电视了。孙平双手叉腰问儿子:“今天你在学校做了些什么?”
小明懒洋洋地回答:“我什么也没做。”
孙平说:“我不信!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打电话向我告状。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小明不予理睬。孙平更愤怒了:“小明,这事你到底想怎么办?”
小明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你爱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这臭小子越来越猖狂了,现在不好好教训他,将来还不反了天?想到这里,孙平上前拦腰抱住九岁的小明,对着他的屁股一顿猛揍。要不是妻子李姗从厨房跑出来抢过儿子,孙平还不会停……
虽然孙平爱自己的儿子,但他的原则是:孩子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像孙平这样的家长很多,他们信奉“巴掌+棍棒”的教育政策,相信它们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事实上这种效果是短暂的),并且他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好方法能够代替巴掌或棍棒。这样的家长担心不严厉的管教方法会使孩子变得无法无天,觉得不严厉管教孩子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
家长使用巴掌或棍棒来教育孩子,是想让孩子学好,但是,进行惩罚的时候,家长也很容易变得意气用事。有些孩子在遭到家长的严厉惩罚时,好胜心会越来越强;有些家长在处罚孩子时,好胜心也会越来越强,他们总想着自己不能“输”给孩子。很多家长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觉得揍孩子时的“感觉”很好,那给了他们一种“胜利”的感觉,并且使他们相信孩子从此会变得很“乖”。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种严惩其实并不能鼓励孩子积极向上。事实上,要鼓励孩子积极向上,还有很多比巴掌或棍棒好的方法。
有很多家长总认为:孩子之所以屡教不改,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家长的巴掌或棍棒中吸取教训。因此,很多家长会用更严厉的方法来惩罚孩子。然而,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会找到更聪明的方法来“补偿”自己受到的惩罚。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报复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永无休止。有些孩子十几岁以后,就以离家出走等极端方式来报复,这时家长才如梦方醒,但悔之晚矣!
为什么家长的巴掌或棍棒在家庭教育中作用有限,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巴掌或棍棒对孩子来说,仅仅是一种行为的外在力量,在这种外在力量的控制之下,孩子不得不好好学习或与人好好相处,他们是为了让家长满意,反过来说,就是家长时时刻刻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在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必须随时看住孩子,一旦失去了家长的控制,孩子就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外在力量的威慑,他们就有可能与人打架或逃学。
当然,有些家长不是用巴掌或棍棒来教育孩子,而是用金钱或其他物质以奖励的方式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其实在本质上与巴掌或棍棒没有区别,都是对孩子的一种外在控制,没有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学会自律。
面对家长的巴掌或棍棒,孩子肯定是“弱者”,但他们大多口服心不服。现在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如果孩子不听话就让他们吃些苦头,这样他们才会“长记性”。其实,让孩子吃些苦头的确能让孩子“长记性”,但却极大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他们在巴掌或棍棒的严管之下,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尊、缺乏自信。
高情商的家长会引发孩子的情感共鸣,使他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从而进行自我控制。如果孙平情商比较高,他在回家看到小明后会按如下步骤来做。
第一步,发挥情商中识别感情能力的作用。孙平要问小明为什么会被老师批评,小明肯定会说出事情的经过:同桌把废纸扔到了小明的课桌下,老师批评他,他反驳说是同桌丢的,老师不信,严厉地说废纸在谁脚下就是谁丢的,还命令小明捡起来,小明不捡,于是与老师争吵了起来。最后,小明说:“我们老师特差劲,总是偏袒女生(小明的同桌是女生)。”此时,孙平可以顺势说,自己能理解这种被人错怪的感受。
第二步,发挥情商中利用感情能力的作用。孙平要表达出对小明的同情,但是不能认同。同情小明,是因为小明被冤枉了,但这并不表示自己认同孩子顶撞老师的行为。这时,如果孙平告诉小明:自己小时候也有过类似的行为或感受,那效果会更好。比如,孙平说:“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同桌的橡皮不见了,老师就当着全班人的面说是我拿了。我非常生气,觉得特丢人。”
家长必须记住,不管孩子做对了还是做错了,都要向孩子表示自己的同情。这种同情并不表示家长认同或宽恕孩子的行为,只是表示家长理解孩子现在的感受;如果家长告诉孩子,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行为或感受,那效果会更好。
第三步,发挥情商中理解感情能力的作用。孙平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小明,如果他与小明平等地进行了前两步的交流,那小明这时肯定愿意听孙平说话。
第四步,发挥情商中调整感情能力的作用。父子俩心平气和之后,孙平要让小明自己想办法解决他与老师之间的问题。比如,问小明第二天见到老师后应该怎么做,如何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等等。如果小明没有想法,那孙平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两人进行讨论,直到意见一致。
反思:
你是否赞成“孩子不打不成器”这句老话?
平常心态
——只求孩子快乐与幸福
这天,周妮接到小娅的班主任刘老师的电话,刘老师说小娅数学成绩不错,应当参加奥数班。周妮知道小娅平时很喜欢语文,但对于刘老师的建议,她觉得自己不能不听。于是,她按刘老师的指点给小娅报了个奥数班。
但是,自从小娅参加奥数班之后,学习状态就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让周妮非常担心。小娅的数学成绩一直位于班级前列,做作业遇上难题时也喜欢问周妮。刚开始上奥数课时,小娅还觉得挺好玩,回家后就把学到的题目跟周妮说个不停。但一个月之后,每到周六上奥数课时小娅就嚷着说不想去上课,这时候,周妮会毫不留情地拒绝小娅“无理”的要求,小娅虽极不情愿,也只能继续坚持。
周妮很快就发现苗头不对,小娅以前总是先做数学作业,再做其他作业。但是现在她总是把数学作业放到最后,而且还说不想做,有几次做到凌晨一点还没做完。甚至有一天小娅做数学作业时,周妮发现她在摔数学课本;有一次周妮在催小娅做数学作业时,她厌恶地说:“我看到数学就恶心!”周妮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果不其然,期中考试时小娅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竟然只考了67分!
周妮让小娅参加奥数班,本是想开发小娅的数学能力,却弄巧成拙,让小娅产生厌烦情绪,数学成绩直线下降。现在的结局是,周妮怪小娅不争气,小娅怪周妮冷酷无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很显然,这是周妮望女成凤造成的。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际上是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从众心理的表现。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家庭的头等大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落到别人后面,就应该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只要能让孩子上好中学、好大学,花多少钱都值得。而现在,孩子上奥数班已成为一种趋势,周围的人都让孩子上了奥数班,自己不让孩子上,那就“很没有面子”。部分家长还有这样的希望:如果能拿上一个奥数比赛的奖项,孩子就能保送上好中学、好大学。
普天之下,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事业成功,人生美满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人性的自然表达。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并不是真的望子成龙。如果他们真的希望孩子成功,那他们就会尊重孩子,不会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给孩子造成无尽的心理伤害。这些家长的“望子成龙”,只不过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从众”心理需要而编出来的口号,这样的家长只是希望自己在别人面前“有面子”。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上帝似乎有意与周妮这样的家长开玩笑:家长希望孩子的分数越高,孩子实际的分数就越低;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费的心思越多,孩子的成绩就越差。其实,原因就在于家长不了解孩子,更不尊重孩子,让孩子做他不愿意做也不擅长做的事。
受遗传因素和不同环境的影响,孩子间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异,这是很正常的。像奥数课的学习,它只是针对特定孩子的培训,侧重于培养高端人才,并不适合所有孩子学习。但有相当多的家长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看到别人的孩子上了奥数班,就觉得自己的孩子也应该上奥数班。当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时,他们就沾沾自喜,反之就不停地数落、讽刺、挖苦孩子,这样自然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和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