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曾在芝加哥大学做实验物理的研究,而他的研究工作并不太顺利。虽然老师们对他的见识非常欣赏,但缺乏动手能力成了杨振宁的死穴。
关于杨振宁的笨手笨脚有个笑话:杨振宁小时候曾用泥捏了一只鸡,拿给父母看,杨武之夫妇为了鼓励他,夸奖说:“这支藕做得真不错!”而在芝加哥大学,“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的笑话,更是一直流传至今。杨振宁后来在他的导师特勒的建议下,转攻理论物理学。
1957年,因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杨振宁最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实验物理并不是杨振宁的强项,他在转攻理论物理后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自己比较优势。我们每个人都有比较优势,即使你所有的能力都比别人差,你仍可以从中选出“最优”,即你的“比较优势”。
无论个人、企业还是国家,只要坚持自己的“比较优势”,在与别人的合作与竞争中就总是可以获得对你来说最大的收益。
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经济学故事】
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用枪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商人为能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棉纺织业中心曼彻斯特的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戴睡帽,每人每年用2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何况还要做衣服呢!于是他们把大量的布运到中国。
结果与他们的梦幻相反,中国当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但没有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当时,上层人士穿丝绸,一般老百姓穿自家织的土布,中国人晚上没有戴睡帽的习惯,洋布根本卖不出去。
在19世纪的中国,仍处于小农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不依赖于市场,因为绝大多数人完全能够自给自足。
【经济学课堂】
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亚当·斯密用“无形的手”介绍市场经济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通过分散的、无数的个人在市场上进行相互交易,这样就能够促进社会获得利益。市场经济的核心优势是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带来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的压力驱使人们更加努力,从而整个社会的效率就会提高,也就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以雇工经营和机器化大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制度。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对立的,它一方面刺激小农家庭增加消费,另一方面又在竞争中竭力排挤家庭手工业,减少小农家庭收入,同时还以胁迫利诱等手段,吸引家庭劳动力外流。
在市场经济时代,工业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导产业,相应的由厂商取代个体家庭成为基本的经济组织形式,个体私有制悄悄演变为扩大的私有制,新兴公有制开始萌芽。厂商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各种生产要素都变成了厂商赚取利润的手段,即所谓“资本”。厂商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本,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普遍使用机器和雇用工人,实现了生产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一切产品都通过市场渠道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分配,到处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个人自由,平等协商、互利合作成为最基本的价值理念,并在政治上导致广泛的民主和法制。
【经济学茶座】
对于每个人而言,市场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商店、集市、商场、批发站、交易所等,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市场。当一个人进入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说,他就进入了一个市场。
市场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人们相互进行交易,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价格和利益的激励引导着他们各自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说的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就好比一只无形的手,而价格就是无形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市场的作用。
例如,市场上的白菜两元一斤,而萝卜只卖五角一斤,那么农民们就会纷纷决定要种更多的白菜,原来用来种萝卜的地也改来种白菜了。三个月后大量的白菜拥入了市场,而萝卜却无人供应。过量的白菜供给导致其价格一下狂跌到了两角一斤,而萝卜却因为供给不足大幅涨价。这下子农民便会想:再种白菜不但已经无利可图,甚至有可能亏本,而种萝卜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收入。于是农民们开始拔了白菜改种萝卜,当有大量的萝卜涌入市场的时候,农民们会遇到像种白菜一样的市场结果。如此反复,市场上会出现供需趋于平衡的状态。
表面上看,上面的故事只是农民在萝卜与白菜中的选择,事实上,这是一种市场调节,也就是《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提出的“无形的手”,这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虽然市场调节对于经济活动十分重要,但是市场也绝非万能,“市场失灵”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说明市场调节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政府干预——“看得见的手”优化市场结果
【经济学故事】
乌托邦国处于一片混乱中,整个社会的经济处于完全瘫痪的境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人们束手无策。这个时候,政府决定兴建公共工程,雇用200人挖一个很大的坑。雇200人挖坑时,需要发200个铁锹;发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生产钢铁的企业也开始工作了;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发工资,这时食品消费也都有了。通过挖坑,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消费。大坑终于挖好了,政府再雇200人把这个大坑填好,又需要200把铁锹……这样,萧条的市场逐步复苏了。经济恢复后,政府通过税收,偿还了挖坑时发行的债券,一切又恢复如常了。
这就是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学课堂】
在凯恩斯之前的西方经济学界,人们普遍接受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学派的观点,即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政府只扮演一个极其简单的被动角色——“守夜人”。凡是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依靠市场能够达到更高效率的事,都不应该让政府来做。国家机构仅仅执行一些必不可少的重要任务,如保护私人财产不被侵犯,并不直接插手经济运行。
然而,事实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财富不均,经济周期性震荡,社会矛盾尖锐。1929~1933年间爆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就是自由经济主义弊症爆发的结果。因此,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政府干预主义者浮出水面,他们提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政府不再仅仅扮演“守夜人”的角色,而是要充当一只“看得见的手”,政府必须平衡以及调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这就是政府干预理论。
政府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调控的主要手段有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
从经济学角度讲,宏观调控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也就是说,政府在一定时期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当然,政府并不是总是能够调控市场。什么时候能够调控,什么时候不能调控,需要人们利用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来判断什么样的政策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形成公正有效的经济体系。
相比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凡是政府调节能比市场提供更好服务的地方,凡是个人无法进行平等竞争的领域,都应该通过政府的干预来解决问题。凯恩斯强调政府的作用,认为政府可以协调社会总供需的矛盾,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要的资源协调和产业调整。凯恩斯主义最基本的经济理论,是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不过,在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陷入了“滞胀”的状态,无论政府如何挥舞那只“看得见的手”,经济总是停滞不前,而物价却在不断地上涨,这便是“政府失灵”的状况。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人们认为“两只手”应配合运用,应该正确看待政府干预的积极性及其局限性。
【经济学茶座】
既然市场不是万能的,那么政府的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仅仅通过市场的调节,很多时候无法避免外部性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政府出面,通过行政管制、市场准入等措施,从法律上、政策上来减少市场失灵。
政府干预很多时候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从2009年年底开始,随着物价的一路飙升,网络流行语也蜂拥而出,“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糖高宗”,等等,反映了农产品一路领涨物价的现象。
在物价水平居高不下的情况下,2010年下半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强调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进一步做好市场价格调控监管工作。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干预价格。在经济手段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采取发展生产、加大吞吐调节力度、保障市场供应等多种手段,稳定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采取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等方式,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
在法律上,针对2010以来绿豆、大蒜等小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现象,政府有关部门经过缜密调查,依法查处了一批恶意囤积、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的案件,维护了市场秩序;修订《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将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的行为纳入价格监管范围,增强处罚的针对性,加大处罚力度;抓紧出台《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条例》,强化成本监管。
在随后的几个月,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消费价格总水平逐渐平稳下来。这是此次政府干预起到的作用。
当然我们也应该知道,即使在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也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不会影响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这种干预措施只是暂时的、辅助的,不可能长期存在,以后的经济还会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运作。
生产率——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条件
【经济学故事】
美国一个农庄发现其农作物的产出值达平均上限的两倍,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有一位效率专家为研究其原因,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农庄,看到一户农家,就推门而入,发现里面一位农妇正在工作,她怎么工作呢?两只手打毛线,一只脚正推动着摇篮,摇篮里睡着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另外一只脚推动一个链条带动的搅拌器,嘴里哼着催眠曲,炉子上烧着有汽笛的水壶,耳朵注意听水有没有烧开。但是效率专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每隔一会儿,她就要站起来再重重地坐下去,并一直重复?效率专家再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位农妇的坐垫,竟是一大袋必须重复压才会好吃的奶酪。
这下,他知道这个农庄的高生产率的产生原因了。
【经济学课堂】
生产率是指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意味着生产率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常由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的深化引起生产率是一个整体经济运作的基础,直接决定经济水平的高低。
著名经济学家曼昆曾引用著名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例子来说明生产率的提高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如果鲁滨孙能够在固定的时间段里捕到更多的鱼,那么他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这对于一个国家也是一样,一个国家只有在相同的时间里能生产更多的物品与劳务,它的成员才能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可以说,一国生产率的增长率决定了它的人均收入的增长率。
需要注意的是,“生产率”和“生产力”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生产力不是生产率,它是指人类发现与创造物质形态(要素)的能力,在生产力的基础上才有生产率的实现。通俗地说,生产力是指一种生产的能力,而生产率则是生产力的量化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