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塑造一个美名
美名犹如一件最光彩夺目的外衣,它让人们不由自主地仰视着你。美好的名声绝对是你的个人形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为了获得美名,你应该每时每刻修饰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高尚,更加宽容,更加成熟。
在曼彻斯特举行的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中,有一场比赛是埃弗顿队对西汉姆联队,比赛的过程十分激烈,在最后一分钟时,场上的比分仍然是一比一。但是,在这个紧要关头,埃弗顿队的守门员杰拉德因为不小心在扑球时扭伤了膝盖,瞬间倒地不起,而此时球就落在潜伏在禁区里的西汉姆联队球员迪卡尼奥的脚下。
球场上沸腾的气氛顿时安静了下来,迪卡尼奥这时离球门只有12米,在这样近的距离下,不需要任何高超的技术,只要施一点小力,就可以从容地把球踢进没有守门员的球门里,而西汉姆联队也就能以二比一的比分获得胜利了!
反观埃弗顿队,在这场比赛之前,已经连续败了两场,只要这个球一进,就注定了“三连败”的命运。现场数万球迷都等着看迪卡尼奥会怎么做。在众目睽睽之下,迪卡尼奥并没有踢出“制胜的一脚”,反而弯下腰来,把球稳稳地抱在怀中。
这一举动让所有球迷太过惊讶而出现了片刻沉寂,接着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赞美迪卡尼奥这个光明磊落的高尚行为。
迪卡尼奥是高尚的,同时,他也是智慧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为他赢得了宝贵的美名。这一球,也不见得能提升自己多少名气,他选择不踢,逆向操作的结果,反而让自己声名大噪。
同是为了博取美名,手段用得巧,全无破绽,会让人肃然起敬。如果目的太明显,让人一眼看穿,则可能弄巧成拙,徒留笑柄。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国内民穷粮缺。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活着的人也被饿得奄奄一息。
这时,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想发点“善心”。于是,每天一早,他便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然后施舍给他们,以显示他的“仁慈”。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车子上,等着有人经过。正在这时,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走了过来。他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眯着眼睛,摇摇晃晃地迈着步子,身体十分虚弱。黔敖看到后,认为显示自己“仁慈”的时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叫道:“喂!来吃吧!”他一心以为那个饿汉会对他感恩不尽,感谢他的好意和慷慨。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那个饿汉抬起头,抖了抖衣袖,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你以为一个人为了食物,就会抛弃自己的尊严,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吗?你还是收起你那假仁假义的一套吧!”说完,那饿汉扭头就走,最后,他终于因为饥饿而死于路旁。
黔敖为了获得美名,的确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可是他功利心太强,居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接受施舍的对象也是人,也有自尊。他对饿汉呼来喝去的嘴脸早已透露出他心中并无一丝怜悯之心,所谓的“仁爱”统统只是作秀而已。这样虚伪、做作的表演只会惹人讨厌。
黔敖真得出名了,可惜他留下的是施舍“嗟来之食”这个恶名。
当你想助人一臂之力时,千万不要抱持施舍的心态,也不要骄傲自大地期望别人感激涕零地给予你回报。否则,不仅起不到好的作用,反而让人觉得纯粹是小人行径。
可见,美名的获得并不容易,相同的事,聪明的人去做便是君子所为;愚蠢的人照葫芦画瓢却画出令人鄙薄的小人行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培养几个替罪羊
对人要懂得用“心”去交往,这样才能让对方死心塌地追随你,在情感世界里,情义相交,有多少情感,就有多少信任;有多少恩泽,就有多少忠诚。因此,与人交往或对待下属,应该先下工夫“撑感情”,处处为其着想,只有如此,在危难时刻,才会有忠诚的挡箭牌为你效忠,这也是做人留一手的大智慧。
凡成大事者,无一不是以不得罪人为手段,以团结人成就事业为目的的。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怎样才能得人心?毫无疑问,首先是会“撑感情”。善用“攻心术”,对方涕泪交流之际,定会全力效忠于你。即便为你牺牲前途、性命,也会至死不渝。
汉景帝时,自刘邦以来分封的诸刘藩王势力逐渐强大,有的靠煮海为盐、冶山为钱,有了很强的经济势力和独立性。对于汉朝中央政权来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晁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
晁错原是太子家人,景帝即位后,由于晁错关于削藩的对策言论很合景帝的心意,就由中大夫提升至内史。晁错是景帝的旧属,又格外受到信任,因此,晁错经常参与景帝的一些谋议活动,他的建议和意见也多被采纳,朝廷的法令制度,晁错大多数都动了一遍。这样一来,朝中大臣都知道景帝器重宠信晁错,没有人敢与他发生顶撞,这也就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宰相申屠嘉觉得自己受到冷落,就心怀怨怼,暗中寻找时机,想把晁错除去。晁错在这时也有点忘乎所以,胆大妄为起来。一次,晁错未经任何人批准,擅自将自己的内史署舍开了一个角门,穿过了太上皇庙的矮墙。原来,晁错的署舍坐落于太上皇庙的后边,如果从署舍去大街,就必须绕很长的圈子,如果能穿墙而过就方便得多了。这样,他就找人来开门拆墙。这件事让宰相申屠嘉知道了,立刻令府吏草写奏章,说晁错未曾奏闻,擅自拆墙,实是蔑视太上皇,应以大不敬论罪,按律当诛。有人闻知这件事,忙给晁错通信,晁错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深夜入宫,去见皇帝。景帝本允许他随时奏事,这时忽然寅夜来见,不知何事,连忙召见。等晁错说明缘由,景帝却说无妨,尽管照办。
第二天上朝,申屠嘉果然呈上奏章,满以为景帝会治晁错的罪,谁知景帝看后却淡淡地说:“晁错另辟新门以求方便,仅是穿过太上皇外墙,与庙无损。且早已告朕,丞相不必多心。”申屠嘉下朝后妒怒交加,吐血而死。景帝就让御史大夫陶青做丞相,让晁错升为御史大夫。晁错不仅未得罪,反而更受宠,也就不思其他,只顾报效皇上了。
晁错依景帝的意思大行削藩,引起了贵族的强烈不满。不久,便爆发了吴、楚七王的叛乱事件,这次叛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旗号,晁错被景帝果断地牺牲掉,做了替罪的羔羊。
晁错不仅是替罪的羔羊,还是用来祈祷平息叛乱的祭品,他死得确实冤枉,完全是一场政治、军事与权谋斗争的牺牲品。或许在临终之际,他依然会为自己未能继续报效景帝而深深遗憾。“替罪羊”们总是这样心甘情愿地为主人献出自己的全部。
在人生处世当中,要有几个死心塌地的挡箭牌,做人必须要学会留一手。这是一种保全自己的智慧之道。
因此,在为人处世中,尤其是做领导,要时刻记得多给自己留条后路。对待同事或下属要以诚相待,胸怀宽广,广聚周围的力量于自身,培养几个死心塌地的挡箭牌,以解燃眉之急。
让别人打头阵
为自己培养几个替罪羊,在关键的战役中,让他们去打头阵,让他们为你承受最猛烈的第一场袭击。而你则安然躲在幕后谋划布局,直到大局已定,再出场坐收渔利。
三国时期,曹操刺董卓失败,马上逃离洛阳,回去整合兵马,会同袁术、袁绍、孔融、马腾、孙坚等十七路诸侯联合讨伐董卓。在这些力量中,曹操拥有较强的实力,且作为发起人,理应以他为盟主,但他却主动谦让,把盟主位置让给袁绍。并说什么“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其实他正是看穿了袁绍的虚荣和较弱的缺点,既让他作替罪羊,先去打头阵,又可以使自己把握实权。果然袁绍心中大喜,心甘情愿地当了冤大头,结果在群雄逐鹿中四面受敌,力量慢慢削掉,最后终于被曹操吃掉了。
曹操这套阴谋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借力克力,借势灭势;二是可以暗中操纵,浑水摸鱼,得渔翁之利。通过这次与十七路诸侯的合作,曹操几乎全部摸清了他们的底细,而对方则不知他的深浅。等到公孙瓒、孙坚等人看出他的野心时,已为时已晚。更何况此时曹操又玩了一种更高明的手段。
曹操杀入洛阳、消灭董卓后,便把汉献帝挟持到自己的地盘许昌“供”起来。这一招更高明,他把汉献帝当成皮影,而自己则是耍皮影的。由于汉献帝的名头,诸侯都不敢对曹操轻举妄动,而曹操更是拉大旗作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大丞相,实则以天子名义对诸侯指手画脚。曹操的这一招,可谓把幕后操纵演绎到了极致。曹操后来的不断壮大,四方贤士猛将皆来投靠,不能不说与此有很大关系。
无独有偶,李渊在发迹称霸的过程中也玩了几手漂亮的幕后策划戏。隋朝末年,李渊从太原起兵后不久,便选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他就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尊隋”,于是派精兵予以坚决的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袭击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
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量迎击部队的征兆。但后两个危险却不可掉以轻心,瓦岗军的人数在李渊的十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的进一步演化,都将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甚至有可能由此一蹶不振,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渊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的强烈愿望。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又来到了唐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至极”,心里却踏实多了。
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欲为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他在信中实际上是在劝说李渊应同意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速作表态。
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虽知李密过于狂妄,但人家确实有狂妄的资本。
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绝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也不能立即与他断交,增加一个劲敌。”于是,李渊回信一封,大意是当今能称皇帝的只能是你李密,而我则年纪大了,无此愿望,只求到时能再封为唐公便心满意足,希望你能早登大位。因为附近尚需平定,所以暂时无法脱身前来会盟。
李世民看了信说:“此书一去,李密必专意图隋,我可无东顾之忧了。”果然,李密得书之后,十分高兴,对将领们说:“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矣!”
李渊投李密之好,把他当成台面人物,使得他不再对自己做防范,不仅避免了与李密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李渊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李密中了李渊之计,十分信任李渊,常给李渊通信息,更无攻伐行为,专力与隋朝主力决斗。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打得只剩两万人马。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发展成为最有实力的人,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渊的手段虽不如曹操精明,但也深得其精髓。他利用李密的弱点,吹捧一番,便把李密送上了热闹却危险的舞台,而自己则不露行迹,等到前台的戏一结束,他便出来收拾摊子,凭空落下大大的好处。李密的失误,在于他把指挥棒轻易地交给了李渊,自己粉墨登场做起了悲剧角色的演员——“替罪羊”。
无论是曹操对于袁绍、汉献帝,还是李渊对于李密,用的都是让对方当“替罪羊”,为自己打头阵,而自己在幕后掌权策划的手段。这种看似“风光”的“替罪羊”,处于风口浪尖上得到的不外乎是明枪暗箭、嫉恨攻击,成为众矢之的。而幕后的操纵者不但安然无恙,而且坐收渔利,成为最后的也是最大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