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简介
臧克家,著名诗人。1903年出生于山东诸城。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这部诗集真挚朴实地表现了中国农村的破落以及农民的苦难、坚忍与民族的忧患。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建国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该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事实上,这一主题已超出了歌颂鲁迅精神的范围,而将读者引入对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语言朴素、对比强烈、形象鲜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心法探源
他在《读书学习的零星感想》一文中说:“我喜欢看书,但既无系统,又不专注。看书为了增加一点知识,不是为了研究。”他又说自己“读得很杂,但连个‘杂家’也说不上”。这些都是他的自谦之词。其实,从他漫长的读书生涯和一些回忆中,我们还是可以大致寻到他读书的一些主要方法和脉络。
一、态度认真,进行圈点和旁注
臧克家说自己读前人的作品和书籍,大有不求甚解之意。但他在读的时候,却又非常认真。他说:“读的时候,浓圈密点,旁注,十分认真,一句一字也不放过。求真吃尽其中味。”此外,他认为“对作者的感情、思想、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文艺表现特点,都要求大体了解”。这说明,在提倡认真读书的同时,仍有轻重之分,哪些是一句一字也不能放过,哪些只求大体了解。
二、博中求精,多而专一
臧克家在读书方面虽然主张精力应尽量集中在一点上,认为“学术部类繁多,一个人能力再大,天才再高,也不可能样样都精,成为多方面的专家”,但他并不认为其他学问就可一概放弃,其他书籍就可一概不读,恰恰相反。他认为学科之间是相通的。他说:“学问虽然门路很宽广,但彼此都有牵连,即使科学与文艺,也决非别如天渊。”所以,他建议,如从研究的角度看,“应当选定一门,全力以赴,但选定一门,又必须懂得多门。博中求精,多而专一”。
三、应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
臧克家曾说,他数十年来虽然以文学创作为主,但把大半时间仍用在读书上。他读书的范围相当广,“什么经呵,史呵,集呵,都想摸一摸,还热心读一些报刊上的讨论文章”。由于不是为了研究,就“不集中在一个目标上,读得很杂”。时间一久,他发现这样于学无益,又发现许多认识的专家朋友几十年来读书,多把精力集中在一点上,这样容易出成绩。于是,他把阅读偏重到文艺方面去,以后又偏重古典文艺作品,对诗词“兴趣尤浓”。
四、心中有个评价标准
臧克家承认,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或偏爱的作家和书籍。拿他本人来说,对古代诗人就偏爱杜甫和苏东坡。但对他们的文学作品“并不盲目称颂”。因为他感到:“不论多伟大的作家,也并非字字珠玑。”在这个观点上,他提出了以下一个读书方法:“我们读古,尊敬古人,但不应迷信古人。应该心中有个自己的评价标准,拿它去衡量一切作品。”
当然,臧克家自己也承认,要在心目中定出一个比较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很容易的,“这需要多种条件。这与个人的人生观、文艺观是分不开的”。因此,读书实际上与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也是很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