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的大忌:以貌取
智慧点金石
人与人交往,特别是初次交往,第一印象很重要,但是这第一眼往往从形象开始,因此人们常常习惯以貌取人,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有其偏颇,甚至会因此错过品德高尚之人,或者遇人不淑。对于应该如何取人,荀子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佳答案。
《荀子·非相》有云:“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意思是说,观察人的外形不如论及人的内心思想,论及人的内心思想又不如看其所采用的处世为人的方式方法。 内心思想的魅力高于其形象,而处世方式又胜于其内心思想。如果处世为人的方式方法正当、合理,又与内在思想和谐统一,就算身材相貌不好,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光明正大道、德高尚的君子。相反,身材容貌虽好,但思想行为是邪恶的,也不会妨碍他成为卑鄙无耻的小人。
由此可见,识人当观其心术以及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才是识人之道。
故事苑:曲径通幽
识人最忌以貌取人,要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的人可能外表很美,而内心丑恶,有的人也可能外表丑陋,而内心却聪慧、高洁。
唐玄宗时,裴宽曾在润州地方官员手下做事。当时的润州刺史韦诜的女儿正是待嫁之龄,他一直想挑选一个好女婿,却没有遇到最满意的。一天,他在家里休息,登楼望远,发现花园有个人正在埋东西,他很好奇,于是问家里人那个人是谁,家人出去打听了一下,回来报告说:“那个人是裴宽。他为官清廉,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贿赂,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名声,辱没了家门。有人送给他一大块鹿肉干,没容他回绝,放下东西就走了,他没办法,只好将这块鹿肉干埋了起来。”韦诜听后,对裴宽的人品赞叹不已,决定把女人许配给他。
成亲那天,韦诜让女儿躲到帷帐后面偷偷看一眼裴宽。这一看,让韦家小姐很是难过,因为裴宽又高又瘦,穿着一件碧绿的衣裳,当时人们都取笑他,叫他“碧鹳”。韦诜见女儿如此态度,于是严肃地说:“父母爱惜自己的女儿,一定要让她嫁给贤良的公侯做妻子,怎么能够以貌取人呢?”果然,裴宽不负岳父的重望,后来官至礼部尚书,声明远扬。
韦诜选中了裴宽,着眼点不是放在此时此地,而是放在了彼时彼地,他不以貌取人,不以贫富取人,而关注于一个人的人品,可见其高明的识人之术。
弦外有音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孔子的弟子中有叫澹台灭明的人,字子羽。此人本来“欲事孔子”,但由于其“状貌甚恶”,孔子就以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材,不大喜欢他。于是子羽只好退学了。没想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却是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离开孔子以后,“南游至江”,竟然“名施乎诸侯”,“从弟子三百人”。对这件事,孔夫子很后悔,并且总结教训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其实,仔细想想,以貌取人的做法是很可笑的,毕竟容颜是父母给的,谁也改变不了,当然整容就另当别论了,容颜易老,而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却是后天形成的,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本质的东西,以貌取人岂不是舍本逐末吗?
总之,以貌取人不可取,识人,当察其言,观其行。
最难揣摩是人心
智慧点金石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鲁国的权臣,所谓权臣就是掌握国家命运、权倾朝野的大臣,他不是普通的臣子,所以他在家里才能搞出让孔子大发感慨的“家庭舞会”来。我国在古代非常讲究“礼”,这个“礼”不仅包括我们今天的文明礼仪在内,还有伦理制度等重要内容。按礼,季氏在家里只能看四人一排的舞蹈,但是他不满足,要看八个人一排的舞蹈,这是天子才能享有的。因此,孔子觉得他这样做不合礼法的,这个人连这样不讲礼的事情都忍心做了,那么他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孔子在感慨人心难测。确实如此,有句话叫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犹如海底针,很难揣测。
有人曾经以为鹤顶红、砒霜是世界上最毒的东西,其实,世界上最歹毒的莫过于人心。最毒是人心,最善也是人心,最难把握的还是人心。
故事苑:曲径通幽
都说女人心,海底针,其实任何一个人的心都是非常复杂的,想要看透谈何容易。
帝王在选择太子时心里是很矛盾的。太子仁弱一点,怕将来继位后缺乏驾驭众人的能力;太子贤明一点,又怕众望所归会危及自己。隋炀帝的儿子杨柬就因为把握不好这个度,而与父皇产生隔阂。造成他们父子失和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为了一个美女。有一次,乐平公主告诉炀帝,有个女子十分漂亮,但不知为什么炀帝听后无所表示。过了一段时间,乐平公主以为炀帝对此人不感兴趣,就把她推荐给了太子杨柬。杨柬马上把她纳入后宫。后来炀帝忽然记起这事,就问乐平公主:“你上次说过的那个美人现在哪里?”乐平公主回答说:“已经被太子收用。”
这件事本身不能全怪杨柬,他不可能每得到一个美女都先请示一下父皇是否感兴趣。乐平公主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按理炀帝问起,她完全可以将始末和盘托出。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引起炀帝对她的不满。所以,当炀帝再度问起这件事时,她意识到自己捅了娄子,只好含糊地说一句“在太子那里”,似乎与自己无关。
第二件事是因为打猎。炀帝去狩猎,命令杨柬率领一伙侍从参加。狩猎的结果是杨柬猎获颇丰,而炀帝一无所得。炀帝龙颜大怒,认为自己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一问左右,左右侍从害怕炀帝迁怒,推说是猎物被杨柬手下一伙人阻挡,所以打不到了。炀帝因此猜忌起杨柬来,认为他是想出风头,于是处处寻找杨柬的不是。
俗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况太子本非圣人,结果太子的名号也就无法保留了。炀帝父子从此结怨,直到后来宇文化及起兵谋反,派人分别去囚禁、杀害炀帝父子时,炀帝还认为是杨柬派人来抓自己的,而杨柬也认为是炀帝派人来杀自己的,父子至死不能消除误会。
人在心中毫无信任与善意的时候是很恐怖的,想一想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一代帝王竟然与他的儿子执戈相向,真是可怕至极。
弦外有音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老天爷的脾气是最难摸得清的,因为它高兴时就让太阳出来照照面,一旦它生气了就阴沉着脸,勃然大怒时就电闪雷鸣再加狂风暴雨。可是它如果和人心比较起来还是逊色很多,人心瞬息万变,深不可测。永远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把人给琢磨透了,也不要认为你真的走进了某个人的心,因为一个人去懂得另一个人的真心其实很难。
因此,与人相处时,一定要遵循“如履薄冰”的原则,否则有可能因失其心,最后“一失足成千古恨”。
巧言令色者,少有仁德
智慧点金石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宋代大家朱熹曾对此有过解释:“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什么是“巧言”?就是会说话,会吹牛。孔子说有的人你让他讲仁义道德他比你都会说,但是背地里行的却不是仁义之事。我们平时也能发现有的人嘴巴很甜,吹牛拍马绝对没问题,他们很会阿谀奉承,但是面临大事的时候就能看出他们的真面目了。
故事苑:曲径通幽
我们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一个关于“巧言令色”的故事。
唐玄宗做了二十多年太平天子,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他想,天下太平无事,政事有宰相管,边防有将帅守,自己何必为国事过分操心。于是,他就过起了享乐的生活。
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着急,常常给唐玄宗提意见。唐玄宗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个大臣李林甫,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什么事都不会,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唐玄宗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唐玄宗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简直跟唐玄宗想的一样。唐玄宗听了觉得很舒服,认为李林甫又能干,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
唐玄宗想把李林甫提为宰相,跟张九龄商量。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一个正直之人,就直截了当地说:“宰相的地位,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如果拜李林甫为相,只怕将来国家要遭到灾难。”
这些话传到李林甫那里,他恨死了张九龄。朔方(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将领牛仙客,目不识丁,但是在别的方面很有点办法。唐玄宗想提拔牛仙客,张九龄没有同意。李林甫在唐玄宗面前说:“像牛仙客这样的人,才是宰相的人选;张九龄是个书呆子,不识大体。”
有一次,唐玄宗又找张九龄商量提拔牛仙客的事,张九龄还是不同意,唐玄宗发火了,厉声说:“难道什么事都得由你做主吗?”
唐玄宗觉得张九龄越来越讨厌,加上听信了李林甫的诽谤,终于借个由头撤了张九龄的职,让李林甫当宰相。
李林甫一当上宰相,第一件事就是把唐玄宗和百官隔绝,不许大家在唐玄宗面前提意见。有一次,他把谏官召集起来,公开宣布说:“现在皇上圣明,做臣下的只要按皇上的旨意办事,用不到大家七嘴八舌。你们没看到立仗马(一种在皇宫前做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但是哪一匹马要是叫了一声,就被拉出去不用,后悔也来不及了。”有一个谏官不听李林甫的话,上奏本给唐玄宗提建议。第二天,就接到命令,被降职到外地去做县令。大家知道这是李林甫的意思,以后谁也不敢向玄宗提意见了。
李林甫知道自己在朝廷中的名声不好,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不动声色,笑脸相待,却在背地里暗箭伤人。
有一次,唐玄宗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唐玄宗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得知这件事,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卢绚到任不久,又被诬说他身体不好,不称职,再一次降了职。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唐玄宗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