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39000000025

第25章 人的社会性 (1)

群集的人类与文明发展有何关系?

“我们是胆小怕事的绵羊,总是要看看畜群正在朝什么方向移动,然后才跟过去。”马克·吐温的话是对人的社会性最经典的表述,我们不喜欢单独行动,总是喜欢先看看别人怎么做,再决定,我们需要社会,需要社群生活,同样社会也需要我们。

人类是群集的动物,几乎所有的人类个体都是在与其他人的密切交往中度过其一生的,这种交往不只局限在其狭窄的家庭成员中间,人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之中的。许多事实和研究已经证明,之所以只有我们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并且在有了人类后,地球文明日新月异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群集的,我们在群体中和其他人彼此相处,并相互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狼孩为何无法成人?

常常听到这句话——“喜欢孤独的人不是神灵就是野兽”。任何人类个体都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并结成团体的倾向。这就是人类的社会性。心理学家说,社会性是人的本能。当生命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就不再绝对地依靠他人才能生存,我们可以根据内在的需要变成独立自主的人。但一开始如果人就脱离群体和社会,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即使还有人的生理特征,但心理上已经脱离人类社会了,也就是失去了人的社会性。 1920 年,一个名叫辛克莱的牧师,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发现两个狼孩。这两个和狼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环境中的女孩,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辛克莱把她们救回送到孤儿院抚养,并给大女孩取名卡玛拉,给小女孩取名阿玛拉。阿玛拉入院后第二年死去。

卡玛拉习惯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歇息;她害怕强光,白天喜欢蜷伏在黑暗的地方睡觉,睡觉以腰臀着地;夜间潜行,夜视敏锐,午夜号叫,闲逛游荡,企图寻找出路,逃回丛林;她用鼻子四处嗅闻,寻找食物,嗅觉特别灵敏,不吃素食,喜欢吃生肉,不吃人手里的,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舔流质食;她怕火,也怕水,从不让洗澡,即使天气寒冷,她也撕掉给她穿上的衣服,摆脱给她盖上的毯子。辛克莱为了改造卡玛拉的动物行为,对她进行了细心照料和耐心教育,而她进步却非常缓慢,2年后才学会站立,6年后才学会独立行走,但在快跑时仍四肢并用。智力发展尤为迟钝,8 岁时只具有相当 6 个月婴儿的智力发展水平;4年后学会6个词;到 7年后才学会45个词,能用手吃饭,用杯子喝水。17岁时,卡玛拉死去,当时她的智力发展水平仅相当于正常的三四岁的儿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心理虽然是脑的机能,但是它又不是由人脑单独决定的。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人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即使有一副正常的人脑,也不会形成和发展成人类的正常心理。

人在印记学习中,与世隔绝却为何不会痴呆?

狼孩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人必须要在社会中成长才能有正常人的心理。但是,在大仲马《基度山伯爵》中的唐泰斯从19岁起因为被诬陷送进了伊夫堡监狱,一直长达十几年没有与人接触、说话,但他却没有痴呆,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成功地回答了这一问题的是奥地利生态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劳伦兹,他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启示后人,动物包括人类的某些行为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期,即要赶在生命的一个特定阶段形成,超过这一关键时期,后天的弥补就难了。

劳伦兹把这个关键期称作印记学习期,所谓的印记就是指个体出生后不久的一种本能的特殊学习方式。印记学习通常在出生后极短的时间完成,学得后,将永久保存不易消失。我们还记得冯巩曾经说过的一个相声吗?冯巩说,出生第一眼决定了孩子的长相,因为他刚出生时见到的是演员刘江。所以,长成了一副丑样子,当然这只是说笑。相貌是由生理遗传决定的,不会因为光看到谁,就像谁,但这里面也包括了印记学习的意义。研究表明,动物刚出生的极短的印记学习期对其以后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心理学家1954年以雏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实验者在雏鹅出生四天后才出现,雏鹅非但不与之亲近,反而掉头就跑,因而出生后头四天就是雏鹅与活动物体亲近的关键期。还有心理学家发现,狗与人的亲密关系,也有形成的关键期。如果狗自出生时与人隔离十周以上,以后就很难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实验研究印记现象以及印记行为发展的关键期的研究,最为著名的是心理学家海斯1972年的实验研究。海斯观察发现,野鸭孵卵时,在雏鸭破壳出生前一周内,在壳内发出声音时,母鸭随即以嘎嘎声回应。海斯认为那是印记的开始。海斯以机器孵化法取代母鸡的工作,并在听到卵壳内有声音时,以“come、come、come”之声回应。结果发现,雏鸭破壳后,就会随着“come、come、come”之声吆唤,这就是印记学习。

人为什么没有主见?

心理学上把受他人影响、有意无意地跟着做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因为大家都在坚持一种意见,我们不得不跟随,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主见了,这就是社会服从,社会服从是由从众心理决定的。

即使所从之众是不对的,受心理的影响也要跟随。其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到处可见。

比如,当你一个人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没有非去不可的路线,这时你看到前面的人都在一个特别的交叉路口向右转弯,你很可能会被引诱着也向右转弯。再比如,一天你正在走自己的路,忽然看到有一些人停在马路上并都抬头向天上望着什么,你往往也会停下自己的脚步,像他们那样望向天空。如果有人对你说,一瓶某某牌子的啤酒比原先的瓶子大20倍是一项了不起的艺术,你也许真的会同意他的看法,并自愿地拿出上千元买了一瓶,自豪地摆放在客厅展示给客人看。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有这些行为,常常是因为看到他人如此行为,即使明显地感受到他人的判断与自己的感觉不一致时,我们也常常会放弃自己的感觉,而跟随社会或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行为决定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社会服从现象。可以说,遵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人告诉我们非得这样做不可,但我们还是这样做了。

对社会服从的研究当属米尔格拉姆先生最为深入,他曾经做过一个电击的实验,此实验被称为心理学关于服从研究的经典实验。首先,他与一个被试串通好,故意回答错他的问题,按照规则,回答错问题要遭受电击,其他的被试要跟着串通好的这个被试一起被惩罚,当电击已达到很严重时(串通好的被试佯装遭受电击),因为串通好的被试还在坚持,其他的被试居然没有悟出要走,他们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也就是社会服从。

影响服从的因素有哪些?

在日常生活中,服从往往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个体因素和群体因素。

1个体因素

个体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如果一名医生和一群教师讨论教育问题,他往往不会反对教师们的意见,因为他对此问题不甚了解;而如果是讨论营养问题,他往往会反对教师们的一致意见,因为他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除此外,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智力高的人,掌握的信息比较多,思维灵活,自信心较强,不容易发生从众行为,而智力低的人则容易从众。有较高社会赞誉需要的人,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较易从众。性格软弱,暗示性强的人也容易表现出从众倾向。

2群体因素

如果只有两个人反对你,你很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而如果有100人反对你,你多半会惊慌失措,内心不安,最终从众了事。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如果群体中另外还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则使前者所面临的从众压力大大缓解,从而明显降低从众的程度。另外,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及对群体规范和标准的从众倾向也越强,个体会为了群体的利益而与群体意见保持一致。有人曾经特意设计了一个阿希式的实验,但是以小组式的方式,使五个实验小组相互竞赛。在线段对比实验中,出错最少的小组,其成员将得到两张戏票。结果表明,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因为不如此就可能达不到目标。

如何掌控好个人空间的大小?

个人空间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距离,一旦距离受到侵犯,必然引起个人的恐慌和不安,个人空间会随着个体的移动而移动,比如,两个人不可能挨得太近的坐着,总要保持一定距离,挨得太近,就会感到局促和不安,而两个人所保持的距离就是个人空间,是每个人的身体缓冲区。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选择既能给人留有一定空间,又不会对人家造成无形伤害的位子。心理学把这一现象称为“尊重个人空间的适当疏远原则”。

心理学家在一个小型电影院里做实验,在房间里依次排列好10个座位,并在第6和第10号位子上安排两个被试且他们互不相识先坐好。被试来到了实验室,研究人员对他说:“对不起,我还没有准备好,已经有被试先到了,坐在隔壁房间,你也先到隔壁房间等一下吧。”其实,实验已经开始了,但被试不知道。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个被试进入实验场地时,通常选择的是第8号位子,第二个被试进入实验场地后,一般会坐在第3或第4号位子上。不同的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得到了同样的上述结果。为此,心理学家们坚信,陌生人之间在自由选择位子时通常会遵循这样的法则,一方面既不会紧紧地挨着一个陌生人坐下,而任由其他许多空位子空着;但同时,也不会坐得离那个陌生人太远。如果紧紧地挨着陌生人坐下,人家就会变得十分不安,有可能把身子移向另一边,甚至很有可能索性换一个位子坐;而你也极有可能会觉得很不自在。反过来,如果你选择了离那个陌生人很远的位子坐下来,你又有可能会无声地伤害了人家,给人以是否我什么地方不对,遭到了嫌弃的感觉。

同类推荐
  •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

    内向也是一种优势

    在很多人看来,外向者更容易和人们相处,更容易表达自己,因而显得也很自信。而与之相对应的,内向似乎成了一个人性格缺陷的代名词。本书正是从性格分类讲起,帮助人们客观认识和对待不同性格类型的人群。同时,着力分析内向者十个潜在的巨大优势,帮助内向者建立自信,同时找到具体的方法来发挥性格优势,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升自己,从而获得可见的进步和成功。在本书中,内向的读者能了解到如何将自己内向的优势——比如集中力、分析式地思考、坚韧不拔的能力运用到工作和私人生活中。外向人群也能更好地了解内向者,彼此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方式,促进生活与工作的和谐与提升。
  •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不分心:初学者的正念书

    这本书是麻省理工大学博士、世界正念领域最权威的专家卡巴金,将30多年的西方临床医学实践和东方的正念禅修相结合,提炼出的精神训练核心精髓。从而带你过上智慧、从容、幸福感十足的生活方式。
  • 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有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有病,心理疾病尤其如此。你是否经常无意识重复同一行为?你是否每天郁郁寡欢、无所适从?你是否总是认为自己身体有问题?难道得了绝症?你是否怎么吃都觉得不饱,还是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比自己胖?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他总是真诚地说着一个又一个谎言?你有没有发现原本熟悉的世界突然间变得无比陌生?你已经身处危机边缘,请对号入座。
  • 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

    专家给学生的心理呵护书

    虽有华丽的外表,却不懂得与人交往,将是一个寂寞的人;虽有聪明的头脑,却不懂得控制情绪,将是一个危险的人;虽有缜密的思维,却不了解自己,将是一个迷惘的人……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缺少的决不是物质和身体上的关怀,而是心理上的呵护。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就是引领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指南,帮助他们打造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教会他们掌握人生成败起伏的法则,增加他们傲然立足社会的资本。
  • 家庭和睦心理学

    家庭和睦心理学

    本书围绕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爱情、婚姻、培养和教育子女、孝敬和赡养老人等一系列家庭问题,分析了家庭角色的微妙关系,并提出了许多自我调适方法。
热门推荐
  • 爱在亿万光年间

    爱在亿万光年间

    一场莫名其妙的相亲,让林橙橙莫名其妙的被当成毒贩子,又莫名其妙的被男神所救,最后就莫名其妙的闯进了男神的生活,开启了一段莫名其妙的同居子。她以为这是爱,是丘比特的眷顾,正打算不要脸的继续傍上这张长期饭票,男神的未婚妻却突然到访,给了她狠狠一记耳光,她总算明白了,男神是大家的,老公才是自己的。“为什么你会喜欢我这种又老又丑,又不温柔,还没有家世的逗比。”某人觉得这个问题实在太揪心了。“因为我是外星人。”男神非常认真的回答,他的审美他做主。
  • 佛说犯戒罪报轻报重

    佛说犯戒罪报轻报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X人生

    X人生

    王牌行为分析专家遭遇人肉炸弹重回九六开启X人生。他的代号是X,X是最有名气的作词作曲,编剧,导演,制片人,也是娱乐圈最神秘的人,很少有人知道他长得什么样子、熟悉他的人知道他长得足够做偶像明星,但拒绝做演员。除此之外X还是唱片,影视,经纪等行业的幕后操作者,掌握全球娱乐半壁江山。
  • 化凡池

    化凡池

    ”千年得一池,七年一人入,化去平凡身,入我不凡流。“
  • 霓心

    霓心

    一颗赤诚的心,尚在仙途中难寻自我。而一颗琉璃般七彩的心,该如何证道成仙?
  • 六道往事

    六道往事

    历经洪荒远古,世间明与暗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表面平静宁和的世界,却一直暗流涌动。萧天明在动乱中诞生。就在他诞生之时,他的父亲萧月夜用自己的性命,暂时终结了这一时代的黑暗。旧时代的黑暗虽然被暂时终结,新的黑暗却在不断酝酿,天明也将再一次奇遇之后开启他的人生,开始属于他的征程,开拓出自己的时代!
  • 林峰传奇

    林峰传奇

    林峰觉得自己很倒霉,被逼着提溜两堆书去当废品卖掉的时候,居然穿越了,穿越也没什么,想着自己居然能穿越怎么也是个猪脚,以后说不定能跟小说里一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可没想到穿越过来还是个悲剧,刚来语言不通当了大半年哑巴和一年文盲两年的当地人眼中的二等残废,好不容易摆脱这些头衔,却被自己招的合租人坑得流浪天涯,看林峰如何在异界挣扎求存
  • 剑神系统

    剑神系统

    云城首屈一指的天才,朝夕沦为废物,偶获剑神系统,从此开启无上虐渣模式。打脸退婚世族,狂虐各路仇敌,魔兽灵药尽收囊中,美人在怀,实力装逼,更有剑指苍天,谁与争锋芒!
  • 人类的审判

    人类的审判

    人类诞生即具有黑暗和光明双重属性,有人说这是人类优于动物的表现,但也有人认为这是阻碍人成为神的屏障。具有这一特点的人类在不断的毁灭中扩张,这到底是对还是错,是福还是祸?写作完全是我思考的过程,希望能为自己找到答案。
  • 香僧殿下

    香僧殿下

    我从小做着一个梦,梦里与他两小无猜,相知相爱,生死不离,我唤他殿下哥哥,他叫我……“施主醒醒,你忘吃药了。”一定是我起床的方式不对,梦里非我不娶的情哥哥为何变成了非不娶我的冰和尚了?神秘莫测的圣手高僧遍体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