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权衡之术无论何人何时何地何事都有应用。或者可以说必不可少。
从古至今,从前朝到后宫,从皇上到平民,权衡之术绝对是无时无刻不再运用。你做的每一件事,算计的每一步都是权衡利弊,做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国家,前朝,后宫我就先不说。咱先说说平时你自己没意识到却已经运用了的权衡之术。
比如你正在减肥。到了晚上,你会想是吃米饭呢?还是吃水果蔬菜呢?这就是权衡。你要是一种吃货心态,你觉得吃饱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于是你就选择了鱼香肉丝盖浇饭。但你要是个外貌协会的,你会觉得美丽更重要,于是你就会选择吃水果蔬菜。
这就是权衡之术。根据自己的需要权衡利弊找到和自己的目标最接近的方式去努力。
甄嬛传中的权衡之术很多。基本每一个人走的一步都在权衡该不该走。因为没有权衡的基本下场凄惨。除了每走一步路还有就是说话。说的每一句话也要权衡。计较一下皇上听后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所以,权衡之术在甄嬛传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每句话都可以拿来分析。不过,还是听我唠叨唠叨吧!
首先,咱们说一说祺贵人吧!祺贵人虽然愚蠢,但是权衡利弊还是会做的。
祺贵人刚刚进宫的时候,对甄嬛百般讨好,对皇后更是多多亲近。这一看就知道是权衡过的。因为当时后宫之中,除去皇后,端妃敬妃不理世事,就属甄嬛这个莞贵嫔最受宠。所以,巴结这两个人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所以,权衡之术在这里根本就是不用怎么权衡的。
但是,接下来陷害甄嬛的时候,祺贵人肯定是好好想过的,毕竟当时华妃一倒台,甄嬛是最得宠的,万一不能扳倒甄嬛祺贵人还不得自作自受呀!不过,皇后在背后支持,祺贵人权衡之下也知道哪一个才更值得依靠。所以,陷害甄嬛靠近皇后,就是祺贵人一番权衡之下做出的。
不仅仅如此,祺贵人最后陷害甄嬛和温实初私通,被甄嬛揭穿后甄嬛说过一句话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你要说出幕后主使,说不定我会饶你一命,你这条命要不要全在你。”祺贵人想了想说:“没有人主使我,和我的家族都不想干。是我自己狠毒了你,我的门第样貌哪一样比不上你。。。。。。(一大堆)。”
很明显这是皇后主使的。甄嬛明明说可以饶她不死,为何祺贵人不说出皇后是幕后主使呢?
原因有以下几点:
1.皇后毕竟是皇后,自己就算说出来可以活命。但自己的家人一定会被皇上惩罚。如果不说出皇后,自己家里还能留下一些根苗。但是一旦皇后被牵连,那自己的家里可能什么都没有了。毕竟皇后都受惩罚,皇上必定不会饶恕自己家人,而且皇后不受牵连才能照顾自己的家人。
2.甄嬛还活着,而且经过滴血验亲之后更得皇上怜惜,只有皇后才能压制甄嬛。所以,自己不能让皇后受牵连。否则,甄嬛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3.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太后在,皇后永远会是皇后。
大家想一想,这几点不就是权衡之术的运用吗?祺贵人已经是必输无疑。那自己一定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祺贵人才会把罪责一力承担。并且说明和自己的家族不相干。
这么蠢的人总算是在临死之前明白了一次。
曹琴默和祺贵人则是正好相反。这个人很会权衡利弊。甄嬛兴起的时候,华妃也很兴盛。于是,曹琴默一边帮华妃,一边也给甄嬛好处。当然,背后也会害两人。为的就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华妃刚刚出现势危,曹琴默就开始勾结甄嬛,算计华妃。而且收集征集准备来日所用。果然,曹琴默就成了襄贵嫔。要知道当时后宫,除了皇后,端妃和敬妃也就贵嫔之位了。从二品的九嫔之位可以说都是没有。或者基本都是不出现失宠的。
可见曹琴默是最会权衡的人。
记得淳常在的死吧!可记得曹琴默先是提醒华妃,后又拖住甄嬛。最后,却又要提醒甄嬛。
这一连串的权衡有三个目的,第一,巴结华妃。第二,除掉淳常在这个新宠,第三,顺水推舟给甄嬛面子。
曹琴默亲口说过:“我虽然跟着华妃,但是顺水推舟给莞贵嫔一个面子也无妨。虽然明知道去的晚是不中用了。但是,若来日莞贵嫔势盛,念及今日通风报信也不能太为难我和公主。”
如何这一连串的权衡是否很精彩呢?所以,后宫的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是一次权衡。
今儿个咱们先暂停,来日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