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国华 李清
1958年下半年,一支神秘而又精干的队伍开进了江西省省会——南昌市。
在这支队伍中,除了众多操着不同口音的中国人,还有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而那两台当时还不多见的苏联产“华沙”牌小车在右营街的出出进进则更加引人注目。
初到南昌,这支神秘的队伍除了和省市政府“单线联系”外,与外界几乎隔绝。没过多久,他们就在市第四交通路丁公路口西南侧开始建楼盖房,看这架式,他们要在这里安营扎寨了!
这支队伍就是组建华东六〇八队(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的前身)的筹备先遣队。他们建楼盖房的地方就是现今的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大院,占地约40亩。
说到组建华东六〇八队,就不能不从中国的原子能事业说起。新中国成立后,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开始了和平建设。然而,年轻的共和国却处在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之中。面对这种局面,新中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以非凡的气魄和胆略做出了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定。而要发展原子能事业,首先必须要找到能实现核裂变的铀矿。1955年4月,中国铀矿地质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三局在北京成立,随后的几年里又先后组建了中南三〇九队、新疆五一九队、西北一八二队、东北四〇六队和西南二〇九队等铀矿地质勘查队伍。随着地质工作的深入和国家原子能事业的迫切需要,特别是江西相山铀矿田的初步发现,为了加强华东地区铀矿地质勘查,1958年,原二机部决定以中南三〇九队所属华东地区铀矿地质勘查队伍为基础组建华东六〇八队,队部就设在江西南昌市。
1958年下半年,以中南三〇九队副队长李向光、冯国祥为首的筹备人员先遣队从长沙到达南昌。这支先遣队的20多名筹备人员大多是从中南三〇九队机关抽调出来的精兵强将,另外还有一些苏联专家,由此拉开了组建华东六〇八队的帷幕,这就有了本文开头描述的一幕。
刚到南昌时,由于是白手起家,加上保密的需要,经江西省委工交部联系,先遣队先是在右营街18号,后又在市西南郊的原省农学院借用了一栋四层旧楼房作为临时办公地点,旁边一排低矮简易的平顶房就是大家的临时住所。虽然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但大家始终保持着高涨的革命热情。
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筹备组迅速开展工作。那时,队部机关临时内设若干个科,由于任务重、人员少,科与科、人与人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团结协作。与此同时,着手组建铀矿地质基层勘查队伍,在中南三〇九队所属华东地区铀矿地质勘查队伍的基础上,一方面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调整充实了一批政治上可靠、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精的骨干;另一方面大量接收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部队转业军人,多的时候一批就接收上千人。队伍的组成正像毛主席所说的那样:“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在队部机关的选址上,筹备组颇费了一番心血。省市政府对核工业十分重视,在队部机关的选址上全力支持,并提供多块地盘供选择。最后考虑到核工业的特殊性,就选定了现址作为队部机关地址。当时这里地处偏僻但又和省政府离得近。
队部地址一选定,就先开始了办公楼建设。当时正值“大跃进”年代,办公楼建设也十分神速,没多久就竣工了。随后又建了两栋现在俗称为“鸽子笼”的宿舍楼。别看这两栋“鸽子笼”的式样和结构现在已经过时,但当时还是南昌市比较好的宿舍楼,曾作为南昌市“以竹代钢”的样板房推广应用,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节能环保型的建筑。
1959年1月1日,对华东核地质人来说,这是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它既标志着新年的开始,又是华东六〇八队正式成立之日。在那特殊的年代,出于保密的需要,既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彩旗飘扬、鞭炮齐鸣的热闹场面,甚至连单位牌子都没有挂出来。仅仅是凭当时二机部的一纸公文,华东六〇八队就算正式诞生了!
与此同时,上级从省、部抽调得力干部组建了华东六〇八队领导班子。队长兼党委书记唐占荫主持全面工作,这是一位1938年参军的老八路,到六〇八队之前在北京三局任干部处处长;副队长李向光、冯国祥也是战争年代出生入死的老干部,分别负责行政、基建、人事工作和地质生产。同年10月,江西省委又从省科学院调来老红军江彬同志担任党委书记。
六〇八队成立后,队部机关正式设立了12个科室,机关人员主要是原中南三〇九队和野外地质队调来的,编制70多人;下属野外分队8个(江西境内4个,浙江、安徽、江苏、福建境内各1个),8个野外分队中有勘探工区5个,普查小队42个,钻机39台,航测飞机3架;此外,还成立了中心实验室、修配厂和地质、物探、地形测量3个直属小队,全队共有职工4000多人。
(作者毕国华、李清离休前分别系核工业部华东地质勘探局党委书记、巡视员;为本文提供史料的还有姜华、阎靖、张辅世、许文贵等同志。)
编辑补白:六〇八队的组建,书写了华东铀矿地质事业创立发展的新篇章。从此,六〇八队职工在华东大地奋勇跋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找铀突破,队伍也快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国铀矿地质工作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