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教一线彰显党组织的集体智慧──记建工学院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党支部
■文/蔡骋宇
1993年1月,建工学院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在浙江大学水利教研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与此同时,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党支部成立了。新浙大成立以后,水工所党支部短暂地并入水利与海洋工程学系党支部。2005年,随着科研力量的壮大,水工所单独成立党支部。18年来,水工所和水工所党支部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围绕人才培养、科教发展这一中心,齐心同力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生动局面。1996年在原支部书记毛根海老师的带领下获得了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2009年,在现任支部书记王振宇老师的带领下,水工所党支部又获得了浙江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称号。现在,水工所有3名教授,5名副教授,水利工程学系也从2000年建立之初的仅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发展到拥有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对学生的关爱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作为大学里的研究所,我们的基础任务还是教学。无论是本科生教学,还是研究生的教学,都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之一,对学生的关爱是我们神圣的职责。”这是水工所支部书记王振宇老师和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在此之前,王老师正通过电话指导学生。王老师告诉记者,水工所很多项目和专利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几年来,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水工所为创建学生创新教学平台,开发教学专利达20余项,获教学软件著作权证书10项,有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的中英文软件,也有课程资源库与学生计算练习的智能型软件。课程设计可视化与实验仿真软件、流体力学电子教案等,不仅在浙江大学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已推广到全国60余所高校。王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理念和成就是水工所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在他们之中,前任支部书记毛根海教授和党员教师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005年5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浙江大学水资源与海洋工程系本科学生的创新成果作了报道。2005年,水工所获得了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在1993年,水工所还获得过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水工所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和毛老师提出并且坚定地实行“以实验带动教学”的方针是分不开的。毛老师和水工所的其他老师们都激励学生多做实验、自己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自己评价实验,遇到问题能够自己分析和解决,最后再由老师评价、指点。毛老师在一次校党代会的发言上这样说道:“党的基层组织要心系学生,为了学生,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使教改上水平。”
除了在教学上的努力,水工所的老师们非常关心同学。水工所曾有个自费硕士生,来自云和山区,刚入学时,因交不起学费准备弃学。原党支部书记毛老师得知消息后,马上打电话与他联系,让其报到入学,并为他支付了3000多元学费。现任水工所所长刘国华教授、土木水利实验中心蒋建群教授等老师都资助了不少同学。十多年来,仅毛老师资助的经济困难研究生就不少于三四十人。而那位来自云和的学生,非常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在水工所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博士、博士后,并担任了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联谊会的主席,现在已在海南省海口市担任重要职务。“多给学生一些关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有时老师的一点点关爱能影响学生的一生。”这是水工所老师们常常说的一句话。
“把个人的成功与祖国的事业联系在一起”
“在长期的党内生活和基层组织建设中,我深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完成好本职工作是每一个党员责无旁贷的职责,关键在于是否将个人的努力和成功与学校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与波澜壮阔的民族和祖国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句毛根海书记在校党代会上的发言,在王振宇老师看来,就是老书记留给他的宝贵财富。王老师告诉记者,在水工所党支部,这样把个人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员不是一个两个。水工所副所长、土木水利实验中心主任蒋建群教授就是一位为集体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在日本学习、工作了11年的蒋老师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母校──浙江大学。回国之后,他给水利系的同学和老师们做了一场学术报告。那时的王老师还是一名学生,他清楚地记得,在报告的最后,蒋老师说了这样的话:“我的事业在中国,我愿意为浙大做些事。”之后,在浙大的日子里,蒋老师除了日常的科研、教学之外,把剩余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土木水利实验中心的建设中。在这个实验中心建立之前,土木、水利的实验室非常分散,缺少大型仪器设备,实验设备也无法共享,严重制约了科研与教学发展。2003年,借着紫金港校区落成的东风,建筑工程学院建立了直属学院的土木水利实验中心,蒋老师出任中心主任。为了把实验中心建设好,蒋老师付出了很多的心血。然而,实验室的建设对蒋老师个人的回报是很少的,但是他并没有选择放弃实验中心,去做自己的科研项目,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实验中心来。因为蒋老师非常清楚,建设好实验中心,是有益于整个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好事,是重要的基础建设工作。蒋老师几乎每天都是所里最早到的,也常常是最后一个离开的。在一次支部生活会上,蒋老师说,自己对不起家庭,没有时间关心孩子,也没有陪着妻子,甚至连父亲生病,也依然坚守在实验中心建设的岗位上。蒋老师常常说:“如果实验中心做好了,那是我最值得自豪的事。”
在水工所,这样有奉献精神的老师还有很多。王老师告诉记者,作为所里一名年轻的教师,他深受老教授们的影响。他们在教学科研、做人做事等方面都给年轻人带了好头,给所里带来了好风气,体现出了优秀共产党员应有的特质。王老师说,一个人要为自己容易,要为他人做事、不计回报就不容易了。作为优秀共产党员,不止应完成好本职工作,还必须要为大家着想,敢于做出奉献。
“我们重在拧成一股绳”
增强集体荣誉感是提高基层党支部凝聚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水工所党支部一直非常重视集体荣誉感的培养。水工所党支部成立以来,除定期举行组织生活会议、学习讨论党的文件政策外,还积极鼓励和支持各项文体活动,如组织集体登山和野外郊游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水工所的发展需要引入新生力量,支部几位教授非常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不光是把优秀的青年教师引进来,而且还在工作中扶一把、送一程,使年轻教师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取得良好工作成绩。截至2010年,已有4位年轻教师入选“新星计划”,1位年轻教师获“紫金”计划资助,为水工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后备梯队。“人心齐,泰山移”,水工所支部正是以发展来凝聚人心,以凝聚人心来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凝聚力促进了学科发展。水工所在创建浙江大学,也是浙江省第一个水利学科博士点时,在学院党政支持下,党支部组织全院教授召开了水利学科建设研讨会。当时教授们都很忙,但是所邀请的近20名教授几乎都到会,为水利学科建设群策群力,使博士点申报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由浙江大学牵头的“水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研究中,水工所胡云进副教授承担的课题“山地丘陵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得国家投入科研经费共计1024万。近几年以来,水工所支部党员教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面上项目6项、青年基金项目4项,获省级科研项目资助5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3项。说到这些非常可喜又来之不易的成绩,王老师这样说:“水工所的氛围很好,所有人都能自觉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做事情。”
离开大楼之前,王老师告诉我,他们正准备在水工所办公室边设一个休息室,让学生也能够到这里来,和老师们交流。王老师还叮嘱作为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我,要努力学习,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他。“这里不仅仅是我们水工所老师的办公室,也是水利学生的家。”
■快评
人心齐,泰山移
团结就是力量,凝聚力是一个优秀党支部战斗力的基础。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党支部在增强集体荣誉感,提高支部凝聚力方面做得很好。老教授、老党员率先垂范,年轻教师不断发扬光大传统,支部涌现出了一批把个人的发展和支部、学院乃至全校、全行业建设紧密结合的先进党员。凝聚力激发战斗力,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上,党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良好的党支部氛围激励党员们更加热爱集体,凝聚力增强,支部出成绩,人才培养、科教发展上水平的良性循环不断形成。水工所党支部的实践表明,增强凝聚力是一个党支部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是新时期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证。
(本文编辑彭凤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