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主持了浙江省教科规划重点课题“国学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接着又主持了“国学素养提升”“国学经典与交往智慧”等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每年平均为中小学教师开办6期国学培训班。我承担的培训课程,主体内容就是本书所呈现的这32堂国学与国学教育课。
“国学”与“国学教育”是两个很宽泛的概念,也是一个特宏大的研究课题,其博大精深,绝不是我的学识能力所能及的,更不是32堂课所能容纳得了的。鉴于每期培训时间只有4天,学员又多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因而我的国学培训课程,在内容上就比较特殊。首先是选讲自以为比较擅长或熟知的,其次是选择中小学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感兴趣的和对他们的教育教学有实用价值的。于是,国学中资料性知识和我自己不甚明了的内容就不讲或少讲,增加了一般国学书中没有的古诗读诵吟唱艺术和诗歌、戏曲、小说的特性解读等。教学过程重思辨轻常识,重感悟轻记忆。因此,书中所写,只不过是我对国学与国学教育的一点体会而已,恰如“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
在教学方法上,貌似也有些特别。我喜欢围绕专题与学员互动对话,随性发挥;不喜欢照本宣科,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并窃窃自喜,以为这样的课堂既鲜活灵动,又能及时知晓学员的真实需求,使教学更有趣味性和针对性。本书主要是我根据国学培训课程的备课资料、讲授课件和讲课录音整理、追记的,从中,大家可能仍会感觉到我讲课的自由、跳跃、不甚严谨。之所以将与学员互动对话的形式也呈现在书中,既是想展示教学的实情,也是受到余秋雨先生《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的启示。
但本书并非国学培训课堂实录。这几年,我应邀做客宁波文化百科大讲堂、宁波图书馆天一讲堂、宁波社科联社科讲坛等,为社会各界作讲座,内容也多为国学与国学教育。比如,“对话经典阅读”“国学中的人际交往智慧”“国学经典导读”“古诗吟诵”“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曹雪芹:中国女性的伯乐”等。同时,近十年来在高校主要承担“先秦两汉散文专题”“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本书中也有少许社科讲座和日常教学内容的移植。另外,部分培训时的讲课内容,如诸葛亮、林冲、贾宝玉等人物形象鉴赏这些偏文学欣赏的部分也并未收录在本书中。
原以为将自己上课时说的话写出来应该不难,可真的动笔需要深入浅出的表述时,才发现这是多么的不易。如果不是学员们的“催逼”,这写作计划怕是早被我搁置起来了。尤其促动我的是,有一天,我办公室来了一位89岁高寿的陈老先生,给我送来一罐新茶,说是听了我在天一讲堂“对话经典阅读”的讲座后,很想买一本我写的书。知道我没有专著后,他坚持要复印我的几篇论文。临走,他留下地址和电话,要我以后再有什么讲座一定要告诉他,出书了一定要卖给他一本。这让我汗颜。为了不辜负老先生和学员们的殷切期待,所以,明知道自己功力不够,还是坚持着把书写完了。
尽管在准备国学培训、讲座和日常教学中,已吸纳了很多专家学者的高见宏论,撰写中对前人的国学研究成果也颇多掠美,但是,关于国学与国学教育,本书肯定不是最全面的,更不会是最权威的。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一定是有帮助的,对大家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一定是有裨益的。
本书之所以没有按学术专著或培训教材的规范撰写,而是选择了通俗的文字和体例,目的也是希望这本书不仅能作为国学培训的教材,更能给喜爱国学的朋友们带去阅读的快乐。
最后,借国学班培训学员王惠娟的一首感言诗作结:
是什么有如此大的号召力,
是什么让这些人如此心动,
温州江山金华丽水……
相约——缘聚宁波。
是——
是国学经典,她
——古老而现代
——伟大而神圣
——源远而流长
——博大而精深!
难忘——
卫东教授,儒雅风范;
直言不讳,读书现状;
谆谆教诲,博览群书;
深入浅出,传经送宝。
……
感恩——
国学经典,
是您,
使我们感悟;
是您,
让我们感动;
是您,
教我们感怀。
您是纽带,连接你我他;
您是阳光,沐浴你我他;
您是大地,滋润你我他。
徐卫东
2013 年4 月2 日于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