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99800000015

第15章 张兆和:理解万岁

看过张兆和的一篇小说《费家的二小》。

故事中,费家一家三口父亲、哥哥、二小相依为命,二小渐渐长大,顶上过去母亲的缺,每日操持家务,成为这个家中不可缺少的女性,父亲和哥哥想把二小留在身边,无论谁来提亲,都一准吃闭门羹,日子就这样过着,二小也承诺,永远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可终于有一天,二小还是跟着卖货的年轻人走了,父亲和哥哥得知后,陷入到无名的哀伤中。

张兆和的笔触是清婉的,淡淡的叙述,近似于童话,这是标准20世纪30年代京派小说的路子。可在这种近乎唯美的图画中,张兆和最后却笔锋一转,给整个故事来了个不大不小的破灭,这让我隐隐觉得,作为半个老乡的张兆和,并非一味清雅,她骨子里,似乎还是有一股狠劲儿,有着江淮女子的倔强与现实。

张兆和和沈从文的爱情,现在听上去,几乎算是童话了吧:湘西走出来的穷孩子,经过努力,当上了大学教授,并且他还爱上了自己的一位学生,并且他还写大量的情书给她,并且他还得到了上级领导胡适先生的帮忙。最终,他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爱情,青蛙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

前段时间被人大书特书的沈从文和高青子的情感纠结,令人看了好不厌烦,从原本美满的婚姻中,挖出一点两点破绽,是世人的兴趣。但即便主人公之间出现过问题,我却更想从当事双方本身入手,来看来探讨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毕竟沈从文最爱的人,是张兆和,他在她最好的年龄爱上了她,进而从这爱中,生出了一些烦恼。

沈从文的小说,大致可以分出两个系列。一个是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极力创造神境;另一个世界,则是都市世界,他对这个世界始终带有抵触情绪,他讽刺这个世界,揭露这个世界的虚伪,他一向腼腆而不无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可是,当沈从文走进爱情天地的时候,这个乡下人的身份,多少又让他感到自卑吧。追求张兆和,他费了不少力气,虽然最后革命成功,可是在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关系里,沈从文应该始终放得比较低。

读《从文家书》,看到抗战开始后,他们的那一束飘零书简,真叫人心焦,总感觉冥冥之中有一个女巫,给公主王子施了法术,阻挡他们的团聚。1937年7月,抗战的炮火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战争逼着人流转迁徙,8月12日,沈从文和一批朋友结伴,化装逃出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北平,张兆和带着两个孩子留守北平城。

这多少让我们这些不明就里的读者感到迷惑,为什么他们不一起走,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不就是一起上路的吗?他们这么难,上有老下有小,还一身的病痛,也都坚持逃亡了。青蛙王子和公主不是说好不离不弃的吗?这个让人困扰的问题,其实在那个不得不暂时分离的年代,就是沈张夫妇俩争论的焦点,在目前可见的通信里,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敏感温柔的沈从文内心的绝望,而张兆和女士,则理智、冷静,很多时候似乎在打太极。

张兆和为什么不愿意走?1937年9月24日,沈从文走了一个多月,张兆和开始透露自己不走的理由:“我呢,有着乡下老太婆死守家园的固执,情愿把孙儿媳妇一齐打发走了,独自一个人看家。前两天整理书信,觉得更不愿意走了,我们有许多太美丽太可爱的信件,这时候带着麻烦,弃之可惜,这还只书信而言,另外还有你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书籍文稿,若我此时空身南下,此后这些东西无人清理,也就只有永远丢弃了……若此时动身,无论到安徽、湖南,生活即刻就发生困难,我不愿意南来累赘你……”看这段话,张兆和给出的不南下的理由大致有三:自己的固执是主观原因,书信文稿不方便携带和南下生活的苦难是两条客观原因。

战争年代,储备粮和傍身钱可能是最重要的,真能救命。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张兆和完全合格。也许是年轻,即便偶尔有情感上的牵绊,她也不似沈从文的情绪那样阴霾,她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帮助家庭抵御这场危机上。

苏州娘家已经返回合肥避难,这让她放心,她自己也已经储了可吃半年的米,她要实行省吃俭用,用余款还可以过旧历新年。她开始念叨沈从文的打肿脸充胖子,钱上大手大脚:“我这三四年来就为你装胖子装得够苦了。你的面子糊好了,我的面子丢掉了,面子丢掉不要紧,反正里外不讨好,大家都难过。所要的钱我已写信给大姐,她当会如数寄二百给你,这边所剩无多不能寄你。”

从这里看,沈从文应该写信找张兆和要过钱,张兆和由此觉得沈从文花钱太大手大脚,因此来了一段“教训”,沈从文花钱是大手大脚吗?如果是,又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不妨做出一点揣测。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沈从文在逃难途中,遇到了一些紧急事件(譬如帮助朋友),所以钱上面很快就紧张起来;第二种是沈从文先生确实花钱没数,没有沈夫人勤俭持家的劲头,觉得有钱花就花,随意得很。再追问下去,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花钱随意,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早年很受过钱的苦。

沈从文从湘西来北京求学的时代,那住的是“霉而小”的书斋,吃饭经常赊账,冬天冷得哆嗦,郁达夫来看望他,看得不忍心,便送了他一条围巾,请他吃了饭,饭后还把找的零钱给他。这样一位穷苦孩子,可以说是很受过钱的压迫的,等到他当上了大学教授,手里有了点钱的时候,他用钱随意一点,也情有可原。可在当时,自小家庭生活相对优渥的张兆和,也许真的无法理解丈夫的这种行为——怎么可以这样花钱而不会用钱?这种沟通上的错位,应该说谁都没有错,充其量只能说是人生观或者价值观不同,有待磨合。但是这种磨合,却在有意无意间,给当事人带来了痛苦。

1937年10月,沈从文离开北平两个多月,他们的朋友也开始劝张兆和南下,可张女士依旧保持乐观,好像算定这场战事不久就会了结,她希望等春暖花开再从从容容上路,或者欢迎朋友们北来。作为一个要操持家务顾全大局的主妇,她继续负责纠正沈从文生活上的弊病,她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洗衣服弄糙了手,不怕吃得差,不愿意沈从文逼着自己穿高跟鞋做头发。

沈从文先生有时候很矛盾。小说中,他是批判绅士阶级的,可在现实生活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又的确是在往绅士阶级努力,希望自己的爱人美丽一些,再美丽一些,也是他免不了的私心。可这在干练的张兆和那里,完全是多余。

张兆和的一生,大概都是在追求朴素而近自然。看她那些照片,浓妆艳抹的一张也没有的,有的只是清风一缕,很家常,很天然,要么梳着辫子,要么是短发,迎着风站着。较陆小曼她们,又是一种味道。她像是田埂上的一株野百合,天性混沌未开,然而外表上,又有一种倔强的清丽。

沈从文为她的这种美所吸引,可对她的这种倔强,则有点不理解。进而,他开始有点对自己的爱情没信心了。1937年11月6日,离家不到三个月的沈从文,从武昌给张兆和发了一封长信(其间沈从文的信应该还有,但现在似乎看不到了),表达他对于张兆和不愿南下的疑惑。在信中,沈从文把自己柔软的一面表露无遗。张兆和不在他身边,他总是感到一种精神上的异态,精神上飘飘荡荡,不知所归。他觉得在那样一个时代里,能在一处,不管过的是什么日子,总比离开好,两个人的幸福,还是同在一处,才能得到。

沈从文像是一个爱情至上的浪漫主义者,张兆和则仿佛是现实主义者。张兆和的不南下,让沈心焦不已。他自己揣测,并对每一种揣测做出了应对:“你是不是仅仅为的怕孩子上路不方便,所以不能下决心动身?还是在北方,离我远一点,你当真反而感觉快乐一点,所以不想来?不拘哪一种理由我都能了解而原谅,因为我爱孩子也愿意让你快乐。”

沈从文温柔的劝解,让读者一下子就把同情抛向了他那一边。旧女性的世界里有句俗话,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个“随”字表现了多少无奈。可放到新女性这里,张兆和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反过来,倒是沈从文感到无奈了,一个短暂的分离,甚至让他对爱情产生看法,虽然他的口气是那么彬彬有礼:“你即或是因为北平有个关心你,你也同情他的人,只因为这种事不来,故意留在北京,我也不妒忌,不生气。”

“这种事”恐怕是没有的。但从文先生写出这些话,造出一个假想敌,就已经算是莫名的妒忌与生气了。只是这气,他没办法、也不会朝着爱人撒,他似乎是匍匐在爱神面前的。对于爱情,他始终怀着一种敬畏,在与张兆和的恋爱中,他不无乡下人的自卑。他是在疑心了,可他又连忙解释,反复申辩,表明如果张兆和遇到“这种事”,不必考虑他。他那莫名的悲观,让他陷入到幻景之中,他甚至从这幻景里,得到了暮年孤寂生活的启示。

沈从文这封信写得孤苦可怜,恐怕是寄望着能以情动人。可没想到张兆和女士根本不接招。11月9日的信中,她感慨:“这次我的坚留不走,真可算不错,不然路上二十来天的颠簸,大大小小六口人,就说路费他们借给我,孩子们同我到地后一定都得生一场大病。”当然,这个时候,张兆和应该还没有收到沈从文那封发自武昌的信。

张兆和收到信后的反应怎样,在现存可见的信中,我们并没有看到1937年11月中旬到12月中旬的通信。到了12月14日的信,张兆和的笔触里又露出柔情,开头一段家居景色描写,好不静谧。南京已经沦陷,她还是决定留在北平。

从家书的行文看,张兆和应该是个利落的女子,说一不二,性格没有那么多矫揉造作的东西。她对于沈从文的批评,往往不乏犀利。友人南下,沈从文为路线的事可能责怪过张兆和,张兆和立刻回击:“我希望你凡看一件事情,也应替人想想,用一张口,开阖之间多容易啊,这是说你对日常事物而言,惟其你有这样缺点,你不适宜于写评论文章,想得细,但不周密,见到别人之短,却看不到一己之病,说得多,做得少,所以你写的短评杂论,就以我这不通之人看来,都觉不妥之处太多。以前你还听我的建议,略加修改,近一二年你写小文章简直不叫我看了,你觉得我是‘不可与谈’的人,我还有什么可说!”

这是张兆和由生活谈到沈从文的创作,她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沈从文的小说散文都非常好,评论可能就欠缺一点。但是她的这种指摘中,我们似乎还是能捕捉到一点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对于南下与否的争执,可能让她也有点冒火。在她看来,南下的条件根本不具备,为什么要盲目南下,她有她的道理,这种道理在哪都说得通。

日子过得很快,1938年来临了。沈从文夫妇依旧在为南下的事焦灼着。1938年1月,张兆和在信中再次强调了不能南下的理由:路费不足、天气尚寒、沈从文自己也是居无定所,并声明如果有了钱,可以寄来,有了路费,她才可以随时上路,胆也壮多了。

张兆和似乎对写信这件事情有独钟。战争毁掉了一切,她独对两样东西毁掉了要心痛不已,一个是大大的相片,一个是婚前沈从文写给她的信。她曾为沈从文有爱写信的习惯感到欣喜,她说在那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她应该是全北京城最富有的人。

爱写信,是因为信件是对于个人历史的见证,还是因为她喜欢这种相见不如怀念的情感交流方式?不得而知。可沈从文显然对这种鸿雁传书的情感交流方式是不满意的。追求张兆和的时候,他就曾给她写过大量的书信,如今战火连天,原本正应该是夫妻俩相濡以沫的时候,可他却还是得通过写信来表达自己,相爱而不能相守,怎么能不痛苦呢,他说自己的爱情得到一种命运,写信的命运。

沈从文开始了他最漫长的思念与等待。黄昏让他心地柔弱,杜鹃的叫声也让他觉得清而悲。他是悲伤着了,他觉得自己不能从泛泛的往来上得到快乐,而爱情的快乐,却因为距离,也不能得到。男女之间,即便是亲密的夫妻之间,要达成全然的理解,竟也是那么难。等过了春天,等过了夏天,沈从文终于等到了张兆和决定南下的声音。

可张兆和临行前突然又决定取消南下计划。这种反复,几乎让沈从文发狂。他在信里喊:“写到后来总不知不觉要问你究竟是什么意思,是打算来,打算不来?是要我,是不要我?因为到了应当上路时节还不上路,你不能不使人惑疑有点别的原因。你从前说的对我已‘无所谓’,即或是一句‘牢骚’,但事实上你对上路的态度,却证明真有点无所谓。我所有来信的话,在你看来都无所谓。”沈从文又开始了他的猜测,对于爱情,他再度悲观了。

张兆和这次连忙安慰,是带点娇憨的安慰:“可是我们还安然不动,要在下月底动身,为时尚有一月,我知道你得到这消息一定很生气,责怪我不要紧,希望你自己莫生气,我要你不生气。”好一个“我要你不生气”啊,张兆和不愧是沈从文爱情神龛里的小小女神,她能让他忽然欢喜,手舞足蹈,亦能让他忽然悲恸,暗自神伤。这样的操控,仿佛不可理喻,然而,这就是爱情。1938年初秋,张兆和终于动身,去与沈从文会合,青蛙王子和公主终于又生活在了一起。

统观这一束珍贵的家书,我们不难感觉到爱情的神秘,以及它对于人的赐予与折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感到一种空前的孤独。这孤独,正如沈从文形容的杜鹃叫一样,是清而悲的。这孤独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仿佛怀揣一种只有自己能懂的语言,面对他人的时候,彼此说着不一样的心灵密语,想要理解,是多么难,即使有爱情,即使有亲情。

晚年的张兆和,在整理从文家书的时候,就曾发出过感慨。在整理这些旧书信,她忽然发现自己当年,是多么的不理解沈从文,同时她也感觉到沈从文的可贵。命运就是这样蹊跷,无法言说,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刚刚好的情感交流,需要得到上天多大的宠爱。理解万岁,这是很久以前就开始叫的口号。的确,理解是美好的,可在通往理解的迷宫里,几乎每个人,最终都会迷失在分岔小径的入口。于是,人与人之间,便有了朦胧的神秘。

同类推荐
  • 陇上翘楚:人物卷

    陇上翘楚:人物卷

    雄奇绵长、多姿多彩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多民族风情,构成甘肃独特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的辽远广阔时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东西方文化交会的通衢大道、多元一体的民族大融汇之域、祖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苍茫中透出厚重,在古朴中显现灵动,联系着中华文明之根、氤氲着中华民族之魂。也许正因为如此,甘肃又是一个略带神秘色彩,让世人渴望了解的地方。为了立体地全方位地展示甘肃的地理风貌、历史传统和人文积淀,陈自仁编著的《陇上翘楚/人文甘肃》,《陇上翘楚/人文甘肃》从这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影响的人物中,挑选了五十多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对他们的一生,分别做了细腻而生动的描述。
  • 拜伦 安徒生(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拜伦 安徒生(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

    本书为“中外名人的青少年时代丛书”之一,对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和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家世、家教、兴趣爱好以及对其一生有影响的人和事进行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尤其探究了中外名人之所以成功的主客观因素,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大有裨益。
  • 诸葛亮传奇

    诸葛亮传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国家陷入了分裂割据局面。一介布衣刘备,自称是汉室血缘,中山靖王刘胜以后,流离失所,戎马终身,最后在诸葛亮的全力辅佐之下,才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贡献宁夏:灵州雪2008年度宁夏经济人物风采录

    贡献宁夏:灵州雪2008年度宁夏经济人物风采录

    《贡献宁夏:灵州雪2008年度宁夏经济人物风采录》收录的人物事迹由人物评语、人物档案、人物写真、记者面对面四部分组成。年度宁夏经济人物评选作为宁夏广电总台的一项品牌活动,自2002年开始,已成功举办7届。推出了一大批负有社会责任、具有创新能力、对宁夏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成绩的企业家,对服务宁夏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贡献宁夏——“灵州雪”2008年度宁夏经济人物风采录》一书共分颁奖盛典篇、经济人物篇、创新人物篇和公益人物篇,共26万字。图文并茂的展示了2008年在宁夏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的12位优秀企业家的奋斗历程。
  •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热门推荐
  • 中国奇闻异录

    中国奇闻异录

    所听所见所闻所想,未必真实却又真实,世间万物的真假谁又能说的清呢
  • 只是因为遇见你

    只是因为遇见你

    天使般的她若天女下凡,而这段恋情,似乎有些不平凡的秘密......
  • 寻界求仙

    寻界求仙

    世人皆知修仙路,可又有谁知晓何为仙?古语有云,仙界出,六界定,可仙界又在何方?他白衣胜雪,遮了半世孤寂,掩了岁月沧桑!他红发如血,承了无尽杀戮,载了生死轮回!他一笔在手,以天为幕,画了天地规则,掌了六界众生......
  • 说说那几年

    说说那几年

    我喜欢你已有七年我爱上你不过瞬间你爱不爱我我不知道只愿你能够回头看我一眼哪怕一眼我本不是软脚虾为何兄弟要如此待我在这世界上软弱就要被打那么我就组建自己的势力和你们一决高下
  • 千年肋

    千年肋

    站在全世界的巅峰是否就能守护住心中的挚爱?一个平凡的人类又能否获得魔族王子的垂青?爱,究竟代表着毁灭还是新生?魔界王子妃一夜之间死于非命,魔界四王子为了千年后复活挚爱,不惜牺牲自己全部魔力!千年后,王子来到现世,等待肋骨的苏醒和爱妻的重生。其间,魔族王位的争夺,魔灵大战的临近,感情世界的纷扰复杂,伴随着一切的一切,当年的真凶亦逐渐露出水面,居然是……想知道神与魔的区别么?想了解精灵族的内战缘由么?想碰触人与魔之间的禁忌之恋么?想一睹杀戮与弑神的壮烈么?尽在本书方寸之间!
  • 妃比寻常:帝女丑皇后

    妃比寻常:帝女丑皇后

    他,富甲一方,有六个老婆她,奇丑无比,人称母夜叉一遭相遇,一场赌局,他必须娶她为正妻,于是乎嫁鸡随鸡还是娶狗随狗?他,出身皇族,肩负江山,却一心想要仗剑走天涯她,神出鬼没,劫富济贫,一直视行侠仗义为己任他俩一相遇就如子期与伯牙,千载知音最难觅,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穆妍嫦顶着从芈唐少爷处威逼利诱得来的纱笠,目光绞着那个褐衣身影,晃着肩膀冷笑道:“你道我白顶了母夜叉这个名头,不出点招谅你们不知道姑奶奶还有个外号‘必胜客’。”芈唐少爷将簸箕正了正,遮住更多的脸面,奇道:“原来你还有这么个名头,不曾听你提过。”穆妍嫦:“现起的。”“……”刘下惠沉思一番道:“嗯,丑点好,免得贼惦记。”
  • 铸世传说

    铸世传说

    玲珑天境陨落,绝世功法消失人间。玲珑圣女之子绝处逢生,被昭云国沈家搭救。命运弄人,圣女之子纵然天赋异禀,但却始终无法强健身体。少年渐长,情窦初开,生母之谜却意外出现线索,少年千辛万苦揭秘只求有生之年得报母亲赐命之恩,怎知金鳞终非池中物,乘风弄雨便化龙。看沈林如何于黑暗中争的光明,看沈林如何在逆境中拨云见日,看沈林如何在乱世中重铸光明盛世......新人新书,求支持,求批评,求收藏......各种求!~小旗拜谢!
  • 王俊凯之复仇少女

    王俊凯之复仇少女

    安氏集团和王氏集团联姻,7岁的安雨为了自己能够嫁给王氏的继承人王俊凯,而不惜把自己妹妹安晴(寒熙若)推下悬崖,安雨以为安晴死了,可是没有,她被寒氏集团的董事长所救,寒董事知道了安晴的遭遇,于是送她去死亡岛训练,安晴在死亡岛认识了离晴诺和凌梓兮,她们自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黑道帮,十年之后,安晴化名为寒熙若,去到樱雨学院等待时机报复安雨。
  • 美少女拐来的狐狸骑士

    美少女拐来的狐狸骑士

    女主闻人桃花是一名普通高中生。一天晚上,在宿舍就寝时,一场恶梦发生……异能觉醒,招来祸害,与另一名女子心意相通……醒来竟成了柴废无比的捉妖师!直到后来遇见了她心仪的骑士……
  • 竞技高塔

    竞技高塔

    竞技高塔、神魔的乐园,个人pk,团队任务,悬赏任务,副本应有尽有,所有的人类、兽族、神族、魔族都只是那些点燃神火的强者的游戏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