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98100000005

第5章 农时与季节(2)

[10] ”糯稻文化圈”的兴衰

提起糯米,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元宵节的汤圆和端午节的粽子,还有各式各样用糯米制作的糕、团、糍、饼、粥等点心,以及用糯米酿造的甜酒和黄酒。糯米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几千年的漫长道路,遗憾的是,糯米在现在的地位和处境已今非昔比。

黄河流域在商周时期,河流湖泊较现在为多,水源充足,水稻栽培相当普遍,如《诗·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这醴即是用糯米酿的甜酒,古代黄河流域称稻为稌,那时的稌或稻,主要都指糯稻。《诗经》的《小雅·甫田》《唐风·鸨羽》《豳风·七月》《小雅·白华》《鲁颂·闷宫》等都有咏稻的诗句。后来随着气候转旱,河流湖泊干涸,水稻面积缩小,旱作小麦代之有更大的发展,所以今天北方人过新年以包饺子吃为主,只保留元宵节吃汤圆。南方过新年则至今还吃糯米年糕、八宝饭等。

唐朝是南北稻麦消费的转折点,因为唐朝以后南方的农业经济蒸蒸日上,赶超北方,唐王朝已依赖运河漕运大米到长安。唐玄宗(713—755年)在端午节宴群臣诗中云:“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方殿临华节,圆官宴雅臣??。”笔者查检《全唐诗》,共得咏稻诗263首,另咏粽诗7首,咏麦诗253首,通过诗歌也可以窥见稻麦消长的一斑。宋真宗(958—1022年)从越南引种占城稻,主要在南方推广种植。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北宋首都开封城里点心时,描写为种类繁多,样式各异,但是提到的糯米食品只有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的社糕,还有最热闹的马行街铺席供应的糍团、团子等数种。而南宋首都临安(杭州)记录的糯米点心,琳琅满目,有丰糖糕、乳糕、镜面糕、重阳糕、枣糕、拍花糕、糖蜜糕、裹蒸粽子、栗粽、巧粽、金铤裹蒸茭粽、蒸糍、元子、汤团等数十种之多。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接触到的糯米食品已经越来越少,尽管苏州的糕点老工人还知道近千种的糯米点心,但实际上现仍在制作的只有百来种,绝大多数已不制作了。麦当劳和肯德基占领了我们城市饮食市场的很大份额,这种单一化的快餐食品打败了历史沿袭的多样化中式点心。其实受到单一化冲击的又何止糯米一样!可是糯米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情结,是不会轻易消退的。说来话长。

籼米、粳米、糯米的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的分子连接成直线状的,称直链淀粉;连接成分支状的,称支链淀粉。支链淀粉的含量越高,米质越黏;反之,则米质越松散不黏。糯米的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9%~100%,米质最黏,最适合酿酒;粳米含18%左右的直链淀粉,黏性便差于糯米;籼米含25%左右的直链淀粉,黏性最差。籼和粳虽然也可酿酒,但酿成的酒品质很差。正是淀粉分子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三者的食味和用途各不相同。

自然界里的野生稻是没有糯性的,可能是我们的先人在采食野生稻时,发现了个别纯正的糯质稻株,经过反复种植选择,育成了糯稻,从此有意加以留种,单独加以繁殖,世代相传,繁殖不息,终于获得纯粹的栽培糯稻。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这种既好吃又可酿酒的糯米是怎么来的,先人们是无法解释的,于是他们归因于上天的恩赐和祖先世世代代的保佑。因此,每逢收获季节,人们一定要把丰收的糯米酿成酒,煮成饭,祭祀天地和祖先,然后才把酒畅饮,进食糯米饭和点心。

汉字“年”的小篆写作“禾”下从“千”,故《说文》解释:“年,五谷熟也。从禾,千声。”汉时还没有发现甲骨文,这个解释代表汉时的观念,并流行于后世。但在甲骨文里,年是“禾”下从“人”,是个会意字。“年”像禾熟以后,人们背着收割下来的禾把,表示丰收喜悦的意思。这“禾”下从“人”的年字,在现今土家族的“茅谷斯”庆丰收的舞蹈里,有着生动的表达。在每年正月十五的“调年会”上举行,土家族人先是祭祀远古的祖先天地,焚香敬酒,祈求谷物丰收。祭毕,开始各种表演。其中最突出的是茅谷斯舞。参加跳舞的人,全身周围都扎满稻草,头上戴的是稻草编的尖顶帽,帽顶上伸出五条稻草辫子,看起来整个人变成稻草人,这个古老的庆丰收仪式,真是禾下从人的“年”字最生动地诠释了。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年字上半部的禾,当是糯稻,而不是籼或粳,因为酿酒必须用糯米,即使不酿酒,祭祀之米也必须用糯米,如《山海经·南山经》有“其祠之礼??糈用稌米。”糈是祭神专用的精米,指定要精选的糯米。祭神的糯米或酒,最初是不许人食和饮的,后来演变为人可以食和饮,所以八宝饭、粽子、汤团、酒等都是由祭神沿袭下来的糯食和饮料。

从印度东北的阿萨姆、泰国、缅甸和老挝的北部到中国的云南、广西、贵州的部分地区,人们到现在都还种植糯稻,以糯米为主食。日本学者渡部忠世称这个地区为“糯稻栽培区”。在这个栽培区以外的长江、黄河流域和亚洲其他地区,虽然也种植糯稻,但面积较小,只供副食和酿酒之用。至于传播到欧洲、澳洲、美国、南美洲的水稻,都不是糯稻,所以这些国家都没有糯稻。

古代长江和黄河流域栽培的都是糯稻,春秋吴越时最初传入日本的也是糯稻,日语稻的“ィネ”,来自古越语“善缓”。《春秋》襄公五年载:“会吴于善缓。”《谷梁传》:“吴谓善,伊;谓稻,缓。号从中国,名从主人。”“缓”(nuǎn,同暖)和“糯”(nuò)是一音之转。《说文》:“稬(即糯),沛国谓稻,糯。”沛国在今安徽宿县一带,春秋时属吴国,是吴语通行的范围,古越族就是以糯米为主食的,传到日本的也是糯稻。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迁往云南、广西、及泰、缅、老挝等地,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并非是他们迁到这些地方以后才改以糯米为主食。可见糯稻栽培圈在历史上的范围要远比现在为大,因此不如说是“糯稻文化圈”更为贴切。因为糯米在这个圈内,不光是食用和酿酒用,它还有其他说不清的民俗、民风的文化内涵和食用以外的形形色色的用途。

日本学者常常到现今云南少数民族(如彝族、侗族等)地区进行风俗民情调查,拿来与日本民间的风俗民情相对照,发现竟然有那么多的惊人相似。如侗族一种特殊的糯米加工方式,称“糄”(biān)米的,在日本也有,日文字也作“糄”。再如,中国古代军队行军或个人出门远行随身带的干粮,称“糒”(bèi),这“糒”是糯米(后来可用粳米、小麦)蒸熟后晒干、磨细的干粮,装入布袋里,随身挂在肩背上,到行军休息需要进食时,用清水冲泡,即可食用。这个“糒”字现在人们已很陌生,日本字典里也有这个字,意义和中国完全一样。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描写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时,荧屏上出现袁绍的部队因粮食充足,官兵都吃麦饼,曹操的军队因缺粮,官兵只能啃玉米棒子。其实这是编剧缺乏历史知识闹的笑话。麦饼是用麦粉做的,麦粉要有石磨把小麦籽粒磨成粉,才能做成麦饼。部队行军能携带笨重的石磨吗?至于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三国时的曹操部队,怎么可能在缺粮的情况下吃起明朝才传入的玉米呢?

雕塑的龙或绘画的龙,口里都含着一颗珠,称为龙珠。舞龙灯的时候,这颗龙珠被分离出来,由一位表演者手持有柄的龙珠,在龙的前面不停地上下左右挥舞,逗引龙去吞珠,称为龙戏珠。这颗珠的实物象征就是汤圆,汤圆就是卵的代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正如《庄子·盗跖篇》所指出的“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因为那时人们虽然过着两性生活,却不知道生殖的道理,看得见的是女方妊娠,肚子大起来,最后生出孩子。这孩子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充满着神秘的感觉。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类、蛇类、鳄鱼、乌龟等动物,都是从卵里孵化出来的,于是产生了可能是女子吞食了某种动物的卵,因此怀了孕的解释。古籍上充满了这种记载,如《诗·周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即燕子)。《史记》说得更清楚:“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吞之,因孕,生契。”侗族的《创世纪》史诗中,说最初的时候,有四个龟婆一起抱蛋,第一次孵出的是一个男人,第二次孵出的是一个女人,以后这对男女成了夫妻,子子孙孙繁衍起来,最后变成今天的汉、苗、侗、壮、瑶等民族。早期的图腾信仰不同,有蛇图腾、鸟图腾、龟图腾、鳄图腾等,到后来逐渐融合成统一的龙图腾。清代浙江永嘉苍山(这里是古代山越的后裔)有个龙母庙,传说其来源是一个女子到溪边汲水,“见一卵,悦之。不觉吞下,遂有孕。后产一白龙,女惊死,乡人取其骸骨,置岩洞间,旱则迎之祈雨”。

现在,民间元宵节的舞龙大都不举行祈祷仪式,但民国以前和现今少数民族地区在舞龙之前都有祈祷仪式,祈祷人唱念祷辞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祈求天下太平,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是保障个体的生存,人丁兴旺是祈求子孙的绵延。龙高兴了,吞珠了,这两方面的祈求就都有了保障。龙吞珠落实到人间,就是用汤圆象征龙珠。吃过汤圆,人丁自然兴旺。吃汤圆还延伸到结婚礼仪里,新娘入洞房时也要吃汤圆,外加枣子和桂圆,谐音“早生贵子”。

说到糯米在饭食酿酒以外的用途,就不胜枚举了。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需要经过裱糊,才能陈列和永久保存,这裱糊的原料就是糯米。糯米又是最重要的糨糊原料,古代没有玻璃,家家户户的门窗都用纸张糊,这要消耗大量的糯米糨糊。古代人人都穿布鞋,这布鞋的面和底都要用糯米糊作黏合的材料。古代人为了使洗过的衣服不起皱,要用糯米糊浆衣服,便好像现在用熨斗熨平一样,称之为浆衣。为此,大的城市里都有专门的襁衣店(襁即浆),为顾客提供浆衣服务。

糯稻的稻草特别细而韧,非常适宜织草鞋,以及手工的编织品。糯稻的根须含有多种氨基酸,多糖及无机盐等,中医历来用以入药,与有关药食搭配,可治肺虚、咳嗽、阴虚、发热等,尤其以治成人、产妇的盗汗,小儿虚弱为著称。现在在网上仍可以看到征购大量糯稻根。

在古时,大量的糯米还用于修造坟墓,即用糯米拌和石灰、再加楝树叶,捣烂以后,层层包涂于棺椁的四周上下,顶部特别加厚。这样处理后的棺醇可以不透水,不开裂,隔绝空气,其硬度不亚于现代水泥,有利于长久保存尸体。1994年在上海的一处基建工地发现一座明代墓葬,挖掘后发现墓主人男子的尸体皮肤还有弹性,整体没有腐烂,即是一例。

同样,糯米也可以用来筑城墙。明朝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亲自督建南京城。他对城砖的要求很严格,每块城砖要用糯米粥“固其外”。朱元璋要亲自到现场监督,如果发现砖头上有泥土等杂质,不呈纯白色,就把筑城的工人筑入城垣内!这种惩罚手段可谓残酷,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城砖的质量。

安徽的徽州富集古建筑群。1993年安徽省进行古建筑调查,在某地农村发现一座清代的大家庭建筑,完整保存。随同调查的记者询问屋里一位老婆婆:这座房子有多少年了?老婆婆说有两百多年了。记者指着光洁平滑的客堂地面问:这水泥地面是新铺不久的吧?老婆婆回答说:这不是水泥地面,这是糯米浆铺的地面,与房子同时的,两百多年了,不裂不破,水泥哪能这么经久呢?老婆婆的回答令记者惊愕不已。

江西南部龙南县的九连山腹地,至今还有450多座客家的方形“围屋”,或称“客家围”,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们背靠青山,面临小河,是一些方形的厚墙建筑。围屋的大小不一,大的占地十多亩,外墙高七八米至十二米,厚两米多。一般是两三层,外墙用糯米浆和麻石、鹅卵石、青砖构筑而成。四角有坚固的碉堡楼,中央是祖厅,房子呈八卦形布局,由走马廊相连。客家人还有意在厚墙的内壁敷上一层由糯米粉、杂粮和防腐的草药拌成的“厚泥”。一旦土围子被敌人围困,粮仓的粮食吃完了,还可以把这层厚泥剥下来充饥。

现代的水泥、玻璃、皮鞋、球鞋、胶水、啤酒、可乐、汉堡包等,看起来同糯米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正是这些东西,它们不断地取代了上面举例的糯米传统的各种用途,使得糯稻的栽培面积不断缩小。5世纪时北魏的《齐民要术》水稻篇,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栽培的24个水稻品种,其中粳稻13个,糯稻11个,糯和粳近乎平分秋色;明朝太湖地区水稻品种的《稻品》,共记录32个水稻品种,其中有籼粳共18个,糯稻12个(占44%),反映了历来糯稻地位的重要性。现在,全国糯稻的栽培面积只占水稻总面积的3%~5%。笔者认为,正是上述糯稻的非食用和食用两方面都被取代,使得糯稻的面积如此迅速下降。

与此同时,水稻科学研究部门也很少有专门研究糯稻的人员,导致糯稻品种退化、混杂,品质下降。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现在指定浙江省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糯稻新品种的选育繁育中心,因为绍兴地区有2500年的酿酒历史,是著名的黄酒如加饭、善酿、女儿红等的产地,不能再让糯稻资源遭受损失了。经过连年的杂交育种努力,已培育出10多个糯稻新品种,并予以推广种植。国内糯米市场也日趋看好,价格上扬。我们深信只要龙灯年年还在舞,龙舟年年还在划,汤团和粽子年年还要吃,黄酒内销外销年年看好,糯米是绝不会在神州大地消失的。不光是国内,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不能没有糯米来庆祝传统的节日。

同类推荐
  • 姓名与人生

    姓名与人生

    怎样为个人、公司、产品、商标起名?名字并不像附号那么简单,起名字也不有随意为之。一个好名字有时能决定一个人、一个产品的命运。
  • 流行词语看中国

    流行词语看中国

    本书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敦煌古代体育文化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敦煌古代体育文化只不过是一条小溪。但是,月印百川,这溪流 照样映射着中华文明之光。千余年来,它以灿 烂的形式,被认为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 品种之一。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 传说哈密

    传说哈密

    由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哈密地区文联组织编纂的“哈密文库”第一辑七册著作包括《红色哈密》《甜蜜哈密》《亲情哈密》《大美哈密》《传说哈密》《名人与哈密》《创业哈密》《援疆干部看哈密》,这套书为广大读者认识哈密、热爱哈密打开了一扇窗。
热门推荐
  • 梦回记忆深处

    梦回记忆深处

    那年,桃花树下的一眼,便注定了他的劫,乃至他三生三世陷入此劫,不得安生。那年,她调皮喜玩,扭伤了脚踝在桃花树下歇息,是他救了她,从此她对他念念不忘。
  • 时间怂恿我们在一起

    时间怂恿我们在一起

    女主角空晴盛与男主角邹时高中的他们,男神and小清新,嘟嘟囔囔,互相在意,但。。。。。。
  • 安徒生童话全集(二)

    安徒生童话全集(二)

    《安徒生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经典,有着独特而又无穷的魅力,其中著名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想穿新衣服而又因此上当受骗的皇帝等,栩栩如生、形象生动。阅读这些故事,小读者们可以感受到真、善、美的巨大魅力,并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染。
  • 武侠明星之系统

    武侠明星之系统

    萧峰带着系统穿越到2006年,刚好遇到胡歌车祸,于是原本老天重伤胡歌却被萧峰救下,导致轻伤,胡歌为了感激萧峰,带他踏进了娱乐圈,从此一代大侠的故事开始了…
  • 网游之尘心

    网游之尘心

    主角萧天琪是现实中一个普通的打工着,因酷爱游戏从而抛弃工作转入当红网游游戏《天下》成为一个一游戏为生的职业玩家在游戏中起名尘心,从此开始了一段爱恨情仇,谁与争锋的网游生涯
  • 阴符经

    阴符经

    在一次扫四旧活动中,李耳意外在一座被砸烂的破庙中发现了一本名为《阴符经》的古书,此书仅三百余字,其言深奥,其理精微,凿开混沌,剖析鸿蒙,演造化之秘,阐性命之幽。这本经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李耳的人生轨迹,从一个大学知识分子到一位悬疑探险狂人。李耳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 九鼎天神

    九鼎天神

    传说在远古时期,出现了一位实力无比强横的天地大能,凭借着自己强横的实力,统一了大陆,后世的人都尊他为天神。他建立起了伟大的功业,后来据说成神之后破碎虚空去往了神界。先前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遂命匠师聚集天下的各种稀有金属铁器,铸造九鼎,象征着统一天下。后来天神死后,九鼎便不知踪迹。但传说得九鼎者得天下,不仅仅是因为那是权利的象征,更有人言,在九鼎之内有能够成神得秘密。主人公蒙进,年少丧父,母亲不知所踪。但看我们的主人公从所谓的废材炼体成神,践踏所谓的强者,聚齐九鼎,平定乾坤。
  • 呀!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呀!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

    童话里简单、直接的是非观念,能够为小学生搭建一个坚实的道德、是非框架。 童话的世界有小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梦,男孩梦想着有一天会拿起宝剑开始新的旅行,他们的幻想世界里充满冒险:女孩期待自己有一朵能实现愿望的七色花,她们的美丽王国中充满希望。本书中收录的童话故事会让小学生爱不释手,书中的主人公会带领小学生体会不同的经历,教会他们怎么面对困难、挫折、痛苦、失意。
  •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界山

    魔界山

    三千年前,人与妖族大战魔族,魔被封在界山之后,魔皇堕入轮回,每隔千年转世一回。有书记载:魔皇转世十六载,身上有魔魂的人就会受到召唤,成为魔人为魔皇办事,而魔皇转世十九载,便会觉醒,带领群魔越过界山。主角穿越而来,成了人族一国的三皇子,在魔人出现之时,死而复活的主角,正好十六岁。无奈之下,主角只得杀出了一场腥风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