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走着走着忽然停住了脚步。
前方十来米开外的地上,有一块亮晶晶的东西。
经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张三断定那亮晶晶的东西是块手表。
张三的心不禁怦然一动。
要知道,那时候手表还相当稀罕相当珍贵,就像现如今的大哥大一样;而且,也跟当今的大哥大相同,那时候的手表不仅仅是手表,它还象征着财富象征着地位象征着能耐象征着……
那时候的张三其实还是个中学生。
不用说,张三发现那块手表的同时,还想到了雷锋,想到了拾金不昧这个成语,想到了教室墙上贴着的那张记录每个同学所做的好人好事的光荣榜。
而张三之所以能很快就作出前方那亮晶晶的东西是块手表的判断,是因为尽管他自己没有手表,也不可能有手表,但他的同学中有人有手表。
有两个同学有手表。
一个叫阿金,一个叫阿利——阿金和阿利,因其父亲一个是支书、一个是厂长,所以手上能戴上连老师也没有的手表。
阿金和阿利平时好神气哟!
一想到阿金和阿利的神气,张三一下子便将刚才还想得真真切切、栩栩如生的雷锋、成语和光荣榜统统给忘记了。
他妈的,他们凭什么那么神气,他们凭什么会有手表?!
张三就有些愤愤然了。
张三又推而广之,进一步想到了所有手表的来历不明——至少,凭自己的经验,张三觉得当时所有戴手表的人,其手表的来历都是值得怀疑的。
于是,有一句话立即跳进了张三的脑海:不义之财。
那是《水浒传》中差不多每隔一两页就要出现一次的一个词。
对了,张三那时候不知从哪儿弄到了一本《水浒传》,就常常将这本书放在自己的枕头旁边……
接着,与“不义之财”紧紧相连的另一句话,也就马上在张三的灵魂里响了起来:取之何妨!
是的,不义之财,取之何妨。
就这样,张三对他前方十来米开外的地上的那块亮晶晶的手表的归宿,已作出了抉择。
张三决定将那块手表占为己有。
张三甚至觉得相当的心安理得——反正我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抢的,更不是通过什么卑鄙或卑劣或卑琐的手段巧取豪夺来的。
更主要的是,张三要用自己的方式,对所有手表的来历不明,提出最强烈的抗议和最深沉的控诉!
于是,张三怀着说不清是轻松还是沉重的心情,朝那块亮晶晶的东西走了过去。
然后,张三就弯下腰伸出手,从地上捡起了那块亮晶晶的东西。
那块亮晶晶的东西原来是块玻璃。
没错,玻璃。
由地上的一块亮晶晶的、疑似手表的玻璃所演绎的这个故事,是一个有着极大的社会性容量的故事——从张三那“拾金不昧”的念头到“不义之财,取之何妨”的想法,所反映和折射的,其实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场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较量。因此,这无疑又是一个会让我们的心情为之沉重的故事。(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