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的产物,我们的情绪和内心也蕴含着自然界的能量,堵是堵不住的,身体里的一股能量总是需要疏导和消耗掉。如果我们没给这能量找到正确的去处,那它就会被困在自身,仿佛古代练武的人功没练好而产生内伤。当你产生种种焦虑、烦躁,当你失眠、厌食或贪食的时候,那都是被你企图封锁的能量正在疯狂地寻找发泄口,我们身心所体会到的不适正是能量给我们的信号。
放过焰火吗?焰火本来应该朝向天空绽放,但是如果你不小心放错了方向,那么它不但不会上天,反倒会在地上炸出一个坑来。
高尔基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作家,是因为它知道这能量是让他写作的,于是他就去写作了,而不是去干别的。李云迪之所以钢琴弹得好,是因为他发现只有钢琴能疏导自己内在的能量,于是他去弹琴了。但凡能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无不如此。
每个人的能量出口都是不同的,但是一旦被找到,则必然爆发出最强大的力量,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和自然最原始的能量合一了。这能量也许会让人产生太强的专注力而耽误了一些其他事物,但是相比之下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像20岁时沉迷于音乐的周杰伦正在扮演一个漫不经心的服务生。服务生是暂时的,但音乐必将成为他一生的永恒。
这就是热爱的意思,它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它是每个人自然倾向的外在表现。可是对很多人来说,自己的自然倾向是什么这个问题也不一定能答得对,因为热爱往往和欲望相混淆。
赚钱,出名,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权力,更多追求自己的异性,这同样吸引着每一个人。追求它们是人之常情,多一些没有人会不高兴的,但是是否你的一生就只在追求这些呢?
关于如何分辨热爱和欲望,这里有一条非常有效的鉴别标准,那就是你得到之后的感觉——如果你得到一个东西之后,你的感觉是内在焦虑的减少,仅仅享受它本身,而并不关心是否会得到更多,那么这就是热爱。
相反的,如果你得到一个东西之后,经历了短暂的满足之后,你又开始感到不安,再也无法欣赏它,而希望有更大的剂量来让你重新快乐起来,那么这就是欲望。因为欲望就是成瘾的。
热爱与成瘾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虽然你在所爱的事物中,和你所追求的满足你某种瘾的东西中,你都会感到高峰的快乐,但是热爱不会让你过一段时间就感到厌烦,或者觉得应该需要更多。但是对于成瘾来说,它会不断制造出不满,它会需要越来越大剂量的喂养,它的存在永远不止是提供一次欢乐,你享受一次那欢乐,也不得不面对不久就随之而来的麻烦。
而热爱是更自然、更纯粹的东西,它很单纯,很简单,很直白,类似于你的本能,就好像你必须呼吸,你必须吃饭,你必须睡觉一样。当你饿的时候,一顿饭给你饱足,但是你不会说,不,总是吃这些是不够的,下一顿我要想办法吃的更多。你困倦的时候就必须要睡了,饱饱的睡一觉后你也不会说,不,我不满意,我想要睡的更多。真正的热爱与一些公认的基本的幸福也有着极其相似的性质,比如,当你享有天伦之乐的时候,你会和你的孩子、父母、爱人温馨围坐在摆满食物的餐桌时想,不,这孩子应该更可爱一些,或者他们应该更像电视广告里的人就完美多了吗?你和你久违多年的好友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你沉浸在那份深厚而真挚的感情中时,你会说,不,这场面应该更热闹一些吗?满意了就是满意了,开心了就是开心了,舒服了就是舒服了。吃饭和睡觉并不是成瘾,各种真挚的感情,或者享受自然风光的美也不是成瘾,你不会因为没有得到更多而感到烦躁,你所享受的就是它们本身。
而金钱、权力、异性的钦慕则是没够的,只有不断地增加剂量才能让你自我感觉良好,你永远说不出“这真是再好不过了,我真的不需要别的了”这句话。就像酗酒者和瘾君子一样,必须在有生之年不断地加大剂量,只要一天没有,就会痛苦不堪了。
每个人当然都希望赚取更多的经济价值,但是如果把他全部的能量都用在欲望上面,那么还有多少能剩给热爱呢?热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必定会比欲望走的更远。
欲望必须受到限制,否则结果就是危险的。人类整体的膨胀欲望已经在透支着自然了,当我们意识到污染已经很严重的时候,我们终于愿意减缓经济发展的步伐,尊重自然的规律了。而找到自然倾向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能多一分对自己自然倾向的了解,物欲就必然会少一分,也必然会给自己多一分的平和与安稳。如果爱得不到重视,如果自然倾向得不到尊重,没有存在的空间,那么一个人的物欲之路也是走不长的。
没有为什么,做这件事使我快乐,就好象你很享受在花田里撒下种子,然后等待开花结果的过程。如果花开了,那真是无比喜悦的事。如果不开花也没有关系,你不会认为这成为了一个挫折,或者对你栽种水平的否定,因为只要有这个过程你就已经很满足了。开不开花是强求不得的,一个爱花的人是不会去强行打开花苞的,只是享受它,没有什么目的。
所以,如果能把自己的热爱当做事业来一生从事,即使他从不考虑关于竞争和结果的事情,他也不大可能失败。因为他会一直做下去。而不管从事什么事情,只要能够一直坚持下去,数年之后都是必然会有成就的。
人生是“选择”,但有时“选择”只是它的外表,而更深层其实是“寻找”。当你找到自己的时候,答案就已经赫然呈现在你眼前,一切也就无所谓什么选择了。
5、选择时的拖延心理
英国作家塞缪尔·约翰逊曾经说过:“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有时虽然我们感受到了内心的召唤,但是却无法自由地追随它,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需要打断现在固定的生活模式,而且这样会让他觉得自己真正擅长于某个领域,但是这却跟他的自我形象不相符合。也许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具有这样的资格,他对成功的焦虑并不为他自己所知,但是却被他的拖延所证实。光是因为某些事情是你所惧怕的并不意味着它们在当下就是真实的,也不意味着它们永远都是真实的。
我们倾向于做那些我们知道如何做的事,而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当你在人生中做出一个较大改变的时候,即便那个改变是往好的方向发展,你依然会有所顾虑。比如在参加考试或者当众演讲之前,或者准备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时候,我们势必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心理现象,即使想要阻止这种情绪的出现,也往往是白费心机。即使恐惧,即使羞涩,即使焦虑,即使不安,但是我们都不得不这样向着考验纵身一跃,而当我们置身其中的时候,则会慢慢地平静下来,并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一个人生的新阶段。而到那时,所有曾经固着在我们身上的紧张心情和痛苦心情则会随着新的经验的到来而消失。
正确的选择肯定意味着更好的生活上的美满和职业上的成功,但是这常常意味着太多的付出,这令人望而却步。但是这就和讳疾忌医一样。走上一条正确的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时间、精力,站在原地虽然不好,但是比起继续像高考那样的勤奋生活来说,他们不想回去。他们已经不想再全力以赴了。于是拖延着不降自己头脑中已知的答案变成现实。再也没有像高考那样,付出心甘情愿的大量努力。不够自信,所以干脆放弃了尝试。你可能认为自己会白费力气。
无论是重返校园,还是重新选择职业,无论是决定换一个生活环境,还是决定结束一段早该结束的感情,这都将无可避免地会涉及生活的变故。变化都会让人感到焦虑,但是这就像第一天去幼儿园的孩子一样,离开妈妈会哭闹,但是妈妈必须让他忍受分离,因为从长远来说,总躺在妈妈的怀里虽然舒服,但绝对是有害的。
我们应当抓住的是人生的关键,而不是仅仅考虑那些细枝末节。当你的人生发生了某个变化,你可能遭遇到一个未知的自己,一段未知的关系,或者一个未知的世界。但是跟你认为的风险相比,它会让你进入到一个更好的人生阶段。认为事情很困难不代表我们无法克服它。有时候我们会不假思索地夸大我们即将面临的风险,但是那并不是真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很好地说明了人们在人生中面对恐怖是多么重要。抓住人生的关键,就是勇敢地面对恐怖、不安,而不是回避它。我们非但要终止一切都占全的思想,相反要建立一种,为了一件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而随时准备放弃其他利益的态度。事实上,做决定别无他法,全面考虑有时只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现在必须过河,即使现在缺少信心和勇气,我们也可以行动起来。就此行动吧,也只有你开始行动了,你的信心和勇气才会逐渐充足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