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1、自由选择是最大的冒险
如果再给你一次人生,你愿意选择自由吗?
自由选择也许本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就像被一直严厉管束着的孩子,突然被告知今天可以玩自己最喜欢的游戏、选择自己最爱吃的食物一样,他必然会为此欢呼雀跃。但是对于一个已经成年却依然年轻的人来说,事情却开始变得不同:当一个即将踏出校门的学生面对着人山人海的招聘会时,当他开始设想自己的未来时,这种全新的自由不但没有带给他快乐,反而带来了无所适从的压力、焦虑和恐惧。
“我真的要从事我大学读的专业工作吗?”
“我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该和我的同学们一样进入某类型的公司或者继续参加各种考试吗?”
“我与众不同的梦想似乎现在就该着手准备实现还是最好让它彻底沉睡呢?”
我们常常谈论自由,不自由的生活显然让人觉得不舒服,可是实际上我们又在避免自由。这听起来有点像叶公好龙,当自由真的赤裸裸地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发现可能你并不喜欢它,而是惧怕它。这反倒不如像颗人造卫星一样进入一个预定的轨道,什么也不用思考,只是周而复始地一圈圈转下去,那事情可真的是简单多了,安逸多了。
可是即便成为了一颗“卫星”——就像很多常年做着身不由己的工作的人一样——他们又真的觉得自己的路走对了吗?他们的生活美好吗?“我真的不想做这一行,可是我没办法”,“每天上班就像上坟”,“每天在这个办公室呆着真是浪费生命啊”等等这些抱怨我们几乎每天都能从身边人的口中或自己口中听到。
事实上很多人都不喜欢他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已经成为了一颗颗“卫星”。
因为虽然人们喜爱自由,但是没有人想要责任。可是自由与责任就是相互依存而生的,它们无法分开,总是一起存在。越大的自由意味着越大的责任,越小的自由意味着越小的责任。这就像你在一个团体机构中工作,你的职位越高就会拥有越大的自由,受到越少的管束;但是相应的,职位最高、最自由的那个人也不得不成为第一责任人。然而对一个被囚禁的罪犯来说,他已经被剥夺了自由,他再也不用考虑怎么安排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被全面免责了。
迎合是一种生活,自由则是另一种。人们常说,现在生活很不容易,竞争日益激烈,每天压力山大,如果不去适应社会,相反让社会来适应你,那可真是在愚蠢地自寻死路,所以有时候即使不愿意也还是不得不曲意逢迎。是的没错,社会自有它的游戏规则,很多时候我们确实该遵守游戏规则否则注定要一无所获,但是这却不应该成为我们不愿意勇敢对自己人生负责的借口:为了避免好好考虑自己人生的追求到底是什么这个头疼的问题,以及免受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与父母期待和多数人的选择不一致这种焦虑的折磨,于是不敢再面对真实的自我而选择随波逐流麻痹自己,这不叫对社会的适应,这只是对责任的逃避。
你是别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吗?你现在的样子到底得到了谁的认可和称赞?你不遗余力地努力是在取悦谁?你所作出的选择是否只是因为从众能给你带来安全感而避免孤立无意的处境?
在上学的时候,因为成绩是评价我们唯一的标准,所以我们都努力去成为好学生,因为除了这之外年幼的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终于到了毕业择业的时候,大家欢庆做学生的日子终于结束了,有些人甚至把大喊着把书本抛到了空中来欢庆自由这可真的是解放了。但是当空中的书本又重重摔在地上的时候,我们却不免惊恐地发现竟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些什么。于是在四处征求意见之后,我们做了大多数人赞同的选择——“不管我是去上班还是去考公务员,至少没人说这有什么错,我的父母会觉得我很乖,在同学面前我也可以表现地很体面,那么就这样吧,这可比我到底喜欢做什么更重要,既然大家都说生存就是如此,那么我就悄悄放弃自己的想法吧,没有人会知道的。”
所以迎合常常在恐惧时发生,因为这样至少让人感觉很安全。依靠别人总是比较简单的,你不必负责任,那个责任看起来好像是在你所依靠的人身上,与你并无关系。
自由选择是最大的冒险,但却同时是人生最重要的起点。自由意味着需要很多努力,需要去重新发现,需要一切由你亲自去构建,它需要你单独去走那一条以前从来没有人走过的路。自由意味着你要对自己负全责。当你做出大众的选择时,你是能够预测出结果的;但是当你决心演出自己独特的剧本的时候,却可能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自由的确是够让人焦虑的。你我或许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着自由选择的机会。
一个在绘画上很有天赋的女孩坚持着日语翻译的工作,但是她自己说却只是为了糊口而已。她可能从来没有意识到,只有当她在记录薄的背面用铅笔创作着一个个新的形象的时候她才能感到平静和精力。她真的享受绘画,也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她不敢去想象自己如果真的成为了一个画家会怎样,即使她有时候甚至撒谎请假只是为了去看名画家的画展。她害怕一旦她做出一个新的选择,所有的人都会以为她疯了,于是她不断劝说自己,“为了生存我必须放弃绘画,我是很会画画,可是这没什么意义,我虽然不喜欢日语专业,但是每个月我还是有薪水可领。如果人生突然因为画画改变了,下一步会成什么样子?想到这些我就不敢再想下去了。”
于是几年来她虽然不断地跳槽,虽然每一次辞职的时候她都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自由,但是由于恐惧,她从未向绘画跨出过一步,因为她坚信绘画不会给她带来任何经济收益,所以就一次也没有去试试看,于是她只是一次又一次给自己换了一个按月领薪水的新笼子罢了。但是多年来她也在纳闷:“绘画不是已经被我彻底否决了吗?可是我为什么就不能从别处找到我的热情呢?生活真的意义到底在哪呢?”
人们喜欢按照已有的道路前行,因为他们觉得:脱离群体是危险的,而跟着群体走,似乎就可以免于责任。因为你不需要去反应,你只要做任何你被告知的,你不会因为你的行为而遭到谴责,一旦出了差错,还有对象可以埋怨。
可是,无论如何选择,你又何尝不是在拿自己的一生在冒险呢?即便你可以听他们的话,是他们却无法来帮你走你的路,你的责任最终还是要你来承担,不同只在于你是否甘愿。
选择自由意味着可以不服从,但并不是意味着对每一个情况都永远说不。
所谓的“特立独行”,意味着你自己甘愿去承担自己的责任,承担自己选择的风险。一个真正想要自由的人,必须接受莫大的责任,他不能将他的责任推到其他任何人身上。不论他做什么,不论他是什么,他都必须自己负责。他们必须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思去生活,他们必须在自由当中、在责任当中、在危险当中、在挑战当中生活。
有人说自由与否不是我可以决定的,毕竟我有那么多的事情需要顾忌。但是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即使受着种种制约,还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自由的人,也有着没有任何负担,可以自由选择,却还是在依赖别人的人。
我们可以拒绝责任,也可以选择自由,但是就是无法既不承担责任又拥有自由。那么看看现在的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正渴望着多大的自由,又愿意承担多大的责任呢?我们的天平究竟正在向哪一边倾斜呢?
2、选择的从众压力
从众行为是指一个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
最著名的从众研究实验是让一个人乘坐电梯,电梯内早就预设好三个实验员。当不知情的被测者进入电梯后,三个实验员突然一致转向左边站立,被测者犹豫两秒钟后也转向了左边;紧接着三个实验员又转向了右边,被测者虽然疑惑但也随着转向了右边。随后三个实验员又不停地调整方向,而那个被测者也一直跟着他们转来转去。
被实验者显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他可能会给自己找了好几种理由来解释为什么那三个人会在电梯里转来转去,也许最初他心中觉得他们三个是可笑的疯子,但是不幸地是,他自己仍然连“在电梯里好好站着”这件事都没有坚持,反而跟他们一样,像傻瓜一样转来转去。
这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从众。而令人更加震惊的事实真相是:一个群体规模只要达到3—4人,放弃自己、跟随别人的从众行为就会发生!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也曾做过一个关于群体压力时的经典从众实验。
7名男大学生被组成一个小组,参加阿希所谓的“知觉判断实验”,但是只有编号为6的被试者才是真被试者,其他均为实验助手,而6号对这些并不知情。
实验非常简单,就是比较两根线段谁长谁短。实际上只要这个人没有视力问题,线段的长短都是一目了然的。起初几轮测试都没有问题。然而突然,1号做出了错误回答,紧接着,除了6号的所有人都赞同1号的判断,那么6号是否动摇了自己的答案呢?这个实验被实施数次后的统计结果表示,真被试者在独立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但随他人一起判断时,做出错误选择的比例为37%,76%的人至少有一次迫于群体压力做出了错误选择。
有人说“单独会拉近人和大彻大悟间的距离”,这话是有道理的。从众很可能是为了减轻压力而放弃真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他们能够在大家都众口一词的时候还保持着自己的主见,这样的人也经常被人所钦佩。可是这些有主见的人又是怎么做到的呢?难道他们在做出自己“另类”的选择的时候没有感到焦虑吗?
众所周知,乔布斯没有把大学念完,他退学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在他的传记中有这样的自白:“17岁那年,我愚蠢地选择了一所几乎和斯坦福大学一样贵的学校。6个月之后,我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这样念下去究竟有什么用,所以决定退学。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我其实是非常害怕的,现在回头去看,这是我一生所作出的最正确的决定之一。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并且开始旁听那些看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
乔布斯是害怕的,他必然要面对自己的焦虑和众人异样的目光,但是他坚持这样的选择,因为这是对他来说正确的事。没有哪个人能免于人正常的情绪,再明智的决策者在对从众说“不”的时候都会手心出汗,心率加速,可是尊重真理的行为日后定会让他们得益,也就算是为了当初他们忍受着难受的感觉而继续坚持的报答了。
其实越是有很多人可以依靠,人的胆子就会越小。一个人的时候,反倒并不会有什么绝境。
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困难,只是我们一直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单独思考,从而不得不整年、甚至耗尽半生,生活在一个欲求不满又毫无办法的生活状态里。
有一位曾经的房地产销售精英现在成了心理咨询师。当被问到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种转变的时候,他说:“虽然销售工作也能带给我快乐也带给我很多钱,但是其实我知道最想要的不是这个。我的人生就要这样下去了吗?终于有一天我决定好好问问我自己,于是我请了一个长假,在两周的时间内自己要么在家,要么四处去走走,但是我都让自己独自一人。我告诉同事们我生病了需要安静,于是也就没人打来电话。令人惊奇的是,原来我觉得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件事很难,但是只用了一周我就决定了我要学习心理学,帮人们解开心结,而在剩下单独的一周,内心中的这种呼声越来越大,于是我辞职了,开始了在一个全新行业从零开始的学习和积累。做决定的时候虽然也很胆小,但是我知道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刚开始也被很多人劝,但是现在几年过去了,我过的很快乐,朋友们也已经接受了我是咨询师的新身份。”
有时候我们为了感觉上的舒适,便把自己的命运轻易地交在了别人手上,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到底在做什么吗?有些人喜欢做一种非常虚空的老板梦,认为只要雇佣一个有经验的经理,自己就什么都用不管了。然而由于他的不管不问,最后企业被搞得一塌糊涂,连法院的传票也来了。此时他开始责怪他的经理。有些人喜欢股票期货却又丝毫不愿自己多做功课,于是盲目听信人言,让别人帮他决定,赔了钱就责怪隔壁老张老王。但是惨痛的命运已经注定,更多的责怪又能挽回什么呢?早知如此,又何不当初就少清闲一些、多辛苦一些?
很多人希望能让自己的成长是完全无痛的,他们希望自己的人生真的可以像那些流行的标题一样,比如“成功其实很简单”,“10分钟你就会调节情绪”,“一步发掘你的潜力”等等,他们希望不用付出任何代价、也不用承受任何痛苦,他们就能够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