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险境积极地进行自我辩解
《左传》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末期,强大的楚国伐吴,吴国当然不是对手,如果示弱,那就只有任其蹂躏了。吴王故意派弟弟蹶由犒劳楚军,意思是不把其当作入侵者,只当做不速之客,以礼款待,以摸清楚王的动态,再作对策。
不可一世的楚王,立即命人把蹶由抓了起来,说:“蹶由是吴王的弟弟,杀了他,拿他的血来涂我们的战鼓!”
随即,派侍臣去同蹶由作“死前一问”。楚臣问:“想不到吧?你自来送死,事先问龟卜了吧?”
蹶由答:“是的。”
楚臣问:“吉吗?”
蹶由答:“吉。”
楚臣一怔,随之笑了起来:“哈哈哈!吉,为什么?你马上就要人头落地,我们的大王要用你的血给我们涂鼓!你们的龟卜不灵了。等一会儿还要杀得你们吴国落花流水呢!”
蹶由很明显地处于危势之中,他心里清楚,此时若要缄口,自认送死,那自己的人头落地不说,说不定吴国百姓真的要血流成河了。只有自辩,用弱国之勇压倒对方。于是,他辩解说:“我们听说贵国要血洗敝国,便用守国之龟来卜问,卜辞要我们到贵国****,看看楚王的态度就知胜负了。这就是说,如果贵国礼待使臣,敝国就会松弛戒备,国家就会灭亡;如果贵国斩杀使臣,敝国便有所准备;一旦有所准备,吴国虽然力量单薄,还是可以令贵国知难而退的。这不是上上大吉吗?”
现在,轮到楚臣一怔了:这话还真有点道理,为什么我们未先想到?
蹶由继续雄辩:“况且,我们要卜的是国家社稷的安危,不是使者一人的生死。使者被杀,于是全国戒备,国家社稷可以保全,这不是龟卜的最大功用吗?再说,一吉一凶,谁能把它确定在某件事上面呢!记得当年贵国与晋军大战城濮,事前卜的不也是大吉吗?怎知结果大凶,败于晋军。只是后来贵国立志复仇,邺城再战,方获大胜。那么,贵国的占卜是灵还是不灵呢?同样的道理,我们吴国的龟卜,也不一定就要在此行灵验吧?”
楚臣觉得蹶由说得很对,杀了他不是增加吴国的斗志吗?即使这次胜了,也难保将来吴国不复仇,不败在他们的手里。
蹶由见楚臣开始被他的雄辩屈服,于是又趁热打铁,补充道:“对了,一个人死了就死了,有什么作为?那么用一个没有作为的人的血涂鼓,又有什么用呢?倘若我死了还真有灵性,我一定会阴魂不散,若真的打起仗来,也要弄得你们的鼓打不响!”
楚臣更加吃惊,心想:鼓打不响,大大不吉利。还是奏禀楚王放了他吧!
像蹶由这样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时,如果没有高明的自我辩解能力,就一定性命难保了。
如何应对“不便回答的问题”
面对不便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讲究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回答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答非所问
答非所问是论辩中的一种回避战术。在某些状况下,当对方提出某些问题,自己基于某些原因不能不答,又不便做出直截了当的回答时,便可采用答非所问的战术,避实就虚,以非实质性的话将对方的锋芒引开,表面上好像已作了概括的回答,其实,已悄悄地避开原本棘手的问题。答非所问可以避免许多尴尬。
有一次,作曲家勃拉姆斯参加一位年轻钢琴家举办的演奏会。年轻钢琴家为席勒的诗《钟之歌》谱了一首曲子之后,特地举办了这场演奏会。
勃拉姆斯在演奏会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显出一副极为陶醉的模样。于是年轻的钢琴家雀跃万分,演奏会一结束,他便喜滋滋地询问勃拉姆斯:“阁下是不是很喜欢这首曲子?”
勃拉姆斯答非所问地笑着说:“这首《钟之歌》果然是不朽的诗。”他很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委婉而有礼貌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很欣赏这首不朽的诗,但却不认为钢琴家的曲子水准有多高。
2.无效回答
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叫无效回答。它包含有效性无效回答和纯无效回答两种。表面上看前者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后者即从回答者的答话中找不出任何答案,多半是回答者不愿回答或不好回答。
某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到某市招收考生。有一位考生找到这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问:“听说我的名字已登记入贵校的招生名册,请问我能被贵校录取吗?”
那位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笑了笑说:“我们学校是要来招收一些新生,我的名册上已登记了不少考生名字,你的名字也记在上面,能不能录取,请你去看报纸上我校录取新生的名单吧!”
这位某大学负责招生的工作人员,虽然也回答了那个考生提出的问题,其实从答话中找不出“能录取”或“不能录取”的答案。考生想得到答案,只有到报纸上刊登的录取新生名单上去找了!
3.分答
所谓分答,是指提问者不怀好意,或又有包容性的提问,不作“是”与“否”的笼统回答,而是听清话意,分解一问为几问,分别给以正确的回答。
分答这种口语技巧要运用好,首先要会听,听清对方话语的阴谋,警惕自己不可顺势而应;其次,要分解对方的问题,它的问题一般都有两层以上的含义,分解好了,即可以逐一应答;分答之妙还在于把对方提问题中存在的挑衅成分都给否定掉。这是最有力的。
4.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这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了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您能举一个例子吗?”
卡特母亲:“比如,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5.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关涉答者和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
比如,有一位男经理和女秘书与另一位男经理和秘书会谈,一方的男经理与自己的漂亮的秘书有暧昧关系,另一方男经理故意问自己的女秘书:“你觉得这位秘书怎么样?”他的秘书回答:“什么样的经理就有什么样的秘书呗!”
这个牵答也是很妙的,她不去评价那位秘书的优缺点,也装着不懂自己经理问话的弦外之音,用“什么秘书配什么经理”,将自己同经理牵连在一起,可以做各种理解(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自然好)。
牵答的表达奥妙,就是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分贬损,一般是答话中会有“两可”的意思(我这样,你也这样;我那样,你也那样)。
对付有意的刁难要针锋相对
在生活中,当自己被竞争对手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效法对手的一些做法,针锋相对,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谋略。
有一个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名叫杰森。这天早晨,他正在门口吃着面包,忽然看见布鲁斯大爷骑着毛驴哼呀哼呀地走了过来,于是他就喊道:
“喂,吃块面包吧!”
布鲁斯连忙从驴背上跳上来,说:
“谢谢您的好意。我已经吃过早饭了。”
杰森一本正经地说:
“我没问你呀,我问的是毛驴。”
说完,得意地一笑。
布鲁斯以礼相待,却反遭一顿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非常气愤,可是又难以责骂这个无赖。否则,无赖会说:
“我和毛驴说话,谁叫你插嘴来着?”
经这么一想,布鲁斯抓住了杰森语言上的破绽,进行狠狠的反击。
他猛然地转过身子,照准毛驴脸上,“啪,啪”就是两巴掌,骂道:
“出门时我问你城里有没有朋友,你斩钉截铁地说没有。没有朋友为什么人家会请你吃面包呢?”
“叭!叭!”对准驴屁股,又是两鞭,说:
“看你以后还敢不敢胡说?”
说完,翻身上驴,扬长而去。
布鲁斯的反击力相当强。既然你以你和毛驴说话的假设来侮辱我,我就姑且承认你的假设,借教训毛驴,来嘲弄你自己建立和毛驴的“朋友”关系。给这无赖一顿教训,这种手段就是“针锋相对”。
针锋相对即是以对方同样的火力,向对方进攻。对方提什么问题,你就给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丝毫不退让,一点也不拖沓,也不沾泥带水,使对方无理可寻。
一个英国电视台记者采访梁晓声,说:
“没有**********,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
此问之刁,分明是诓人上当。梁晓声灵机一动,立即发问:
“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还是坏?”
他巧妙的回答,把球又踢给了对方。英国记者一怔,无言以对。梁晓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转败为胜。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用对手的办法制服对手。这种谋略的运用和取胜,往往会使对手无话可说,有苦难言。而使自己迅速由被动转为主动,取得斗争的胜利。
明智地应答棘手问题
不管你要回答记者们带试探性的问题,还是面对怒不可遏的顾客、心怀不满的雇员或爱探问的竞争者提出的种种问题,只要肯于动脑,你总是要有办法回答。
沃尔特·列士敦刚刚宣告自己从市银行总裁岗位上退下来,就有记者向他发问:“如果保尔·伏尔克辞职的话,联邦储备银行的职位会使你感兴趣吗?”
列士敦:“没人问过我。”
记者:“现在我想问你。”
列士敦:“过去教过我的一位历史学教授曾告诫我,绝对不要回答那些虚拟的问题。”
只用了精心挑选的寥寥数语,列士敦就得体、幽默又不无权威地对一个可能令人窘迫的问题做出了反应。诸如此类的巧妙应答不是容易做到的,即便是知名度很高又有丰富经验的领袖人物,也往往会遇到特别棘手的问题而茫然不知所对。
下面列出善于思索、反应灵敏的人对付棘手问题的最常见的几种形式:
1.“假设”型问题
“如若你不能按期移交工作怎么办?”
许多人陷入“如若……怎么办?”之类的问题,都感到很难自拔。而明智的人不会被逼得走投无路;相反,他们会采取积极的态度。下面就是一位广告公司经理回答此类问题的一则实例。
问:“如若公司整顿搞不成怎么办?”
答:“我们花六个星期筹划公司整顿事宜,我们打算搞好它。”
2.“是与否”的问题
“由于这个原因,你们将雇更多的人来干活,是不是?”
如果你急于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这类问题,那你被逼入死角也是咎由自取。而明智的人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完全有权利谈出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解释。试看一家印刷公司的主管是如何回答上述问题的:
“现在我们正在研究来年的生产计划,看看我们的人手是不是够了。如果我们需要雇更多的人,那我们一定会考虑的。”当然,回答这样的问题也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反而有“含糊其辞”之嫌。
3.“你认为××会怎么想”的问题
“你认为这位房地产经纪人将对指控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明智的人往往避免对任何别人会说什么或做什么做出预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控制别人,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言论。可取的回答是:“关于那位房地产经纪人的情况,我确实一无所知,你们得问他本人。”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里根是否相信这样的说法:前苏联人认为他会再度连任总统,所以想和他会晤。里根总统回答:“究竟什么原因(使他们想和我会晤),你得问他们。”
4.“何者为最”的问题
“你可以列出你们人事部门最关心的两大问题吗?”
对此类问题要小心。虽然问题听上去很简单,但是如果掉以轻心、随便应答,那你可能后悔莫及。一家公用事业公司的人事经理曾直率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最关心的是生产率和吸毒问题。”殊不料,该公司一位女性雇员当即跳出来责问他:“怎么说?难道你就不关心关心给妇女平等机会的问题?!”为了避免陷入这种窘境,明智的人会这样回答:“我们最关心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比如……”或“让我给你讲讲我们关注的几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
5.“非问句形式”的问题
“我很欣赏你的训练计划,但是我并不认为我现在就需要一位私人教练。”
对这种斩钉截铁、无回旋余地的陈述,不妨将对方的陈述先改成问题,然后陈述自己的主张给以回答。纽约有一位健身咨询顾问,对来自客户的抵制之声一向胸有成竹。当客户对她讲,他们不需要家庭授课时,她是这样做出反应的:“你们一定有这样的疑问:从你的家庭授课中我能得到什么呢?”接着她便侃侃而谈其适应不同需要的健身服务项目的益处,以打动对方,争取对方改变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