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突破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教条束缚,高瞻远瞩地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全新观点。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这一重大创新,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他还特别提示我们一定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和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国家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所在,对于这个问题不能有所动摇。
五、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中国革命和建设,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实践所证明的一条千真万确的真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是大力推进生产发展,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为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创造条件。这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革命也好,建设也好,都将走上邪路,半途而废,一事无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采取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出台新的重大措施,无一不体现了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既强调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又要求适应新的形势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共产党的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坚持两个文明一齐抓,两手都要硬;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经常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使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上的保证力量。邓小平同志关于“四化”建设与共产党领导的关系的深刻论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六、提出了祖国统一韵大胆构想
台湾历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回归祖国,尽快完成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是中国人民最为关心的一件大事。统一祖国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决不容许外来势力插手干涉。考虑到台湾的现实,统一的方式不是我吃掉你,社会主义吃掉资本主义;也不是你吃掉我,资本主义吃掉社会主义。谁也不能吃掉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出路何在呢?唯一办法是实行“一国两制”。也就是邓小平同志所指出“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台湾回归祖国后,你搞你的资本主义,我搞我的社会主义,两岸的政治经济制度都不变。社会主义主体在大陆,没有什么可怕的。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的构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按照这个方针来推进大陆和台湾的统一即合情合理,又切实可行,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好处,对维护世界和平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光辉典范
党的十六大是新世纪开局以来,在举国欢庆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第一次盛世逢盛典的大会。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回顾了十五大以来我国在各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后13年期间的基本经验,深刻指出这些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规定为新时期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勇气,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发展和丰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我们党建设的纲领,而且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十分明显,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开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永远不会处于静止状态,认识真理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因此要求理论研究和观察社会问题,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利益,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陈旧过时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实质上就是一部坚持马克思基本原理,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新篇章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功绩,就是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条实事求是的克敌制胜的思想路线,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又依靠这条思想路线,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解脱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中的思想束缚,邓小平同志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指导思想,用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概念和新的结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系统、正确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生机勃勃,成就举世瞩目,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前两步走的战略任务。1978年到2001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达到9.4%,相当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的3倍多,位居世界之首。特别是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期间,全球经济历经波澜和坎坷,中国经济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却始终在既定轨道上快速运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枝独秀,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就会不断开拓创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就会取得突破性的新进展;反之就会受到挫折,造成巨大损失。
随着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武器,统揽和检验一切工作。与时俱进,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在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用创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地身体力行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我们就一定能够完成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九、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
一、市场与政府
(一)市场与市场经济
当代经济社会生活中,市场经济是人们接触和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一个经济学概念,要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这一概念的内涵,就必须首先弄清是什么是市场?市场一般而言,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原始公社时期,社会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人们在氏族组织的狭小范围内共同生产、共同消费,没有剩余产品,没有交换,自然也就无所谓市场可言。但是,当人类社会进入原始公社后期,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特别是出现了货币等价物,最初的产品交换逐步演变成为商品交换的一种经常性制度后,这时的产品交换场所就转变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可见,市场属商品经济范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市场又是随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发展与扩大,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与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内涵也是不断丰富的。
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有一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这种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尽管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内在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把商品经济直接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把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混为一谈,说成是一回事就不正确了。
众所周知,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出现至今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各个社会形态下,其作用范围和运行的轨迹是不相同的。例如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居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的商品经济基本上是排斥市场机制的简单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售商品主要是为了重新购买其他商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市场范围狭小,没有形成全社会范围的统一市场,也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不可能成为经济社会活动资源配置的主体,因而商品经济也就不可能采取市场经济形式。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商品经济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一切劳动产品,甚至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形成了统一市场和完整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在经济社会资源配置中取代自然经济而居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商品经济才采取了市场经济的形式。因此,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是比较发达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经济社会资源以市场为主体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演进表明,市场经济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其一般的特征(共性)表现为:
1.产权关系明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的主体不管是何种性质的经济成份,都必须是独立的,有着独立的经济利益,能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和承担决策风险。而要实现市场主体独立的经济利益,必然要求商品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产权关系明确,并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能根据自身的利益关系和承担的责任,追求收益最大化,自主地处理全部经济活动。如果参加市场的生产经营者产权关系不清晰,不具备起码的独立自主性,不能充分发挥自主生产经营者应有的决策权,无承担经济风险的责任,这样的市场经济也就无任何实际意义。
2.市场的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活动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的竞争,都是以完全平等、公平交换为条件的。也就是说,他们的任何一方都不享有任何行政的、宗法的特权,也不承认市场参与者的社会地位差别。而只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按照基本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各项经济活动。
市场交换中的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形成的,价值规律起着调节生产要素在社会各部门间自由流动。各个经济利益参与者主体根据商品供求状况引起价格波动所发出的信号,追踪信号导向,在自身利益与市场风险的驱动下,为了占有市场必然会不断调节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降低成本,获取收益最大化。可见,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公平竞争性,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离开公平竞争,破坏公平竞争原则,就不可能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健全的经济法规体系
从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视角讲,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依赖于法律制度、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权利的维护和保证,市场秩序的建立和维护,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市场缺陷的克服等等,都离不开法治,离不开法律制度规范。没有符合市场经济运转要求的经济法规,没有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就无法保证经济运行的法制化。
4.宏观调控间接化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各种商品的买卖活动都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市场通过自身的机制和价格、竞争、供求等各市场因素的相互作用,调节着生产,影响消费者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