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终结白银的通货地位,规定由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为法定货币,简称“法币”。禁止银元流通,并将白银收为国有。
法币的发行,结束了中国近五百年来的银本位制。规定限期收回其他纸币,一切公私款项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使用金银及其钱币。法币没有规定含金银含量,初期与英镑挂钩,以对英镑的汇率来表示法币的价值,可在指定银行无限兑换。1936年国民政府与美国协定,由中国向美国出售白银,换取美元作为法币发行的外汇储备,法币改为与英镑及美元双挂钩,相当于加入了“美元集团”的所谓“金汇兑本位制”。
政府控制通货发行权,以国家信用为保证,由国家银行统一发行信用纸币——法币,货币不再与价格波动的贵金属直接脱钩,并将白银等“硬通货”集中管理,是当时国家金融体制现代化一大进步性改革。法币改革对于抗战时期维系艰难的财政于不堕,可谓功不可没。
中华民国法币
1937年“抗战”爆发,日本为破坏中国后方经济,在日占区逼迫商家将流通资金日元化,以伪币低价收兑法币,或以走私物资从黑市套得法币,甚至仿制大量法币,送往上海与香港套购大批战时物资,并从金融市场兑取国民政府的外汇。国民政府从英国和美国分别获得逾1000万英镑和5000万美元的贷款,但仍无力支持法币汇价。1940年起,不得不取消无限制外汇买卖,于是法币的价值开始下跌。
1937年抗战爆发前,法币的总发行量不超过14亿元。抗战期间,财政支出急剧增加,法币大量增发,抗战胜利时,法币面额总值已达5569亿元,比战前增加近400倍。1946年后,国民党政府为支付内战军费,法币发行量加速增长,1948年8月总值升至604兆元,3年间增幅逾1000倍,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由于纸钞过度贬值,广东竟有家造纸厂,收购800箱面值100至2000元的法币,当作造纸原料。
国民党政府面临内战军费开支日益扩大、财政严重入不敷出、法币土崩瓦解的经济危机,为图扭转残局,1948年8月19日,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宣布进行币制改革,规定以黄金为本位,发行金圆券取代法币。当时200元金圆券可兑1两黄金,4元金圆券兑1美元。
在引言中已经概述过臭名昭著、快速贬值的金圆券造成的灾难。
1949年5月底,一石大米的价格达到4亿多金圆券,一般买卖常须以大捆钞票进行。实际上从4月份起,各地市场及国营铁路、邮政、电业、交通运输、税务等部门普遍使用银元、外币、铜元以及米、棉布等实物,纷纷拒用金圆券。甚至“连军队也不要金圆券了”。
金圆券发行10个月后,1949年7月3日,在广州的国民政府宣告停止发行,成为世界上最短命的货币。同时宣布改用银本位币制,发行银圆券。金圆券以5亿元折合为银圆券1元,限于9月1日前收兑。7月17日新华社发表声明,解放西南后只会收兑银圆而不接受银圆券,银圆券应声大幅贬值。
1949年6月5日,人民政府下令禁止金圆券流通。
广州及西南地区在1949年下半年相继被人民解放军攻克,银圆券亦从此停止流通。
金圆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以人民币1元兑换金圆券10万元的比价,把金圆券全部收回废弃。
洋人效仿中华,西欧引领潮流
欧洲人从马可波罗留下的中国游记中,获悉了纸币的妙用,深感惊异。
1440年,德国金匠谷登堡(Johannes Gutenberg,1398—1468)发明了现代印刷机。但西欧使用纸币还要再晚两百余年。
西欧信用纸币体制起步虽晚,但一旦启动,后来居上,其发展水平和成效非东方世界所能望其项背,并带动全球进入了纸币化时代。这种情形,相当确切地反映了西欧社会发展过程的特色及其跃居领先地位的历史性巨变。
西欧继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1511年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宗教改革运动。改革派成立了新教(Protestant),与旧教即天主教(Catholics)并立,破除了罗马教廷的绝对权威地位,扭转了旧日教会在神圣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力的腐蚀下无所制衡、江河日下的危险格局,造就一种利于自由思考和良性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大大解放了天赋灵性创造能力,推动人类社会破天荒地加速进步。
16世纪中后期,可见西欧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兴起,商务、外贸发达,一些小手工业生产渐为较大的手工工场所取代,纺织、冶金、机械制造等行业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资产阶级的前身——新兴市民阶层已经成形,促使国家主义、民族意识日益觉醒,呼唤政府支持和建立健全的市场环境。此时一些国家的王权日渐隆盛,西班牙、法国、英国等都在该期间发展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
西欧经济政治形势突飞猛进发展中,值得一提的是达伽马(Vasco da Gama,1469—1524年)和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年)等带头开创的地理大发现和大航海事业,导致产生新的、长距离的贸易、运输路线,强烈激发了发展资本和外汇市场,以及使用汇票的需求,加快了货币领域由金属货币向信用纸币的演化历史性进程。
西欧发行纸币最早的当推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时在1661年,但旋即被责印发太多获罪,发行者被捕判刑,昙花一现而已。
由于战争频仍及对东方贸易的持续顺差,西欧白银不断流向民间和东方国家,从而出现严重的货币荒。这极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损害着资产阶级的利益。
此时各国纷纷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其中以英国的“光荣革命”最为典型。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革命,但是革命后英国的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革命之后,工商资产阶级全面掌控了国家政权,推动英国由重商主义时代进入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英国迎来荷兰执政,新教徒威廉三世,经光荣革命登上王位后,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长期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威廉三世顺应曾经大量提供资助的商人集团的建议,于1694年支持设立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质手写银单,后来改为印刷品,一经公众接受就成为信用货币了。1717年苏格兰银行跟进。
在北欧,1695年挪威(当时是丹麦的一个省)政府批准发行纸币,因为是民众不愿接受,马上到银行兑回了金属货币。直到1717年,丹麦才发行纸币成功。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往往苦于缺乏官方英国硬币。因此,他们使用各种不同的替代品,包括印第安人的贝壳串珠、烟草及其他自然资源商品,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硬币等。1690年马萨诸塞州率先印行纸币,但后来英国政府否定了所有美国殖民地发行的纸币的合法性。
1775—1783年美国独立革命战争期间,美国国会和独立各州大量印制殖民地纸钞“大陆票”(Continental Currency)以资助战争。因为缺乏担保,加之英王乔治三世曾下令伪造“大陆票”以破坏殖民地经济,最终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美国独立以后,1785年7月6日,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美元由此诞生。现在流通的美元纸币,是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
法国在路易十四主持下,于1703年发行纸币。其他欧洲国家观望再三,直到工业革命蔚成潮流的19世纪,才普遍采行纸币。
发行纸币的一大困难在于纸张本身。几个世纪来,人们一直努力开发适用于印钞的特殊质地纸张,不断有所改进。17世纪时,斯德哥尔摩银行使用了水印防伪技术。1824年研发产生了一种3层复合纸,中间层有颜色标记,会扩展犹如水印。不久出现另一方法是纸张中镶入细条,上面印有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出的字样。后来德国人还研发了一种看不见的印记,必须在特殊光照下方能显现。
现代纸币的质地和防伪要求更高。以现行美元纸币为例,钞票用棉纤维和麻制成,棉纤维较长,纸张不易断裂,吸墨性佳、不易掉色。麻纤维坚韧结实,使纸张挺括,经久流通不起毛,对水、油及一些化学物质有较好的抵抗能力。美元纸张不添加增白剂,呈本白色,在紫光灯下不反光。美元的主要图案是雕刻凹版印刷,库印及连号等为凸印。自1880年起,美元纸张内夹有红蓝纤维丝,这种纤维丝是在造纸时掺入纸浆的。因此,纤维丝有的夹在纸中,有的浮于表面,用针尖可以把纤维丝挑出来。
1928年以前,红蓝纤维丝集中在钞票正中由上而下的狭长条内。1928年及以后各版,红蓝纤维丝漫布全钞。
1990年版起,肖像窗下面周围加有缩微文字,同时在人像左侧加入了一条聚酯类高分子物质制成的安全线,安全线上有美元符号及面额数字,迎光透视清晰可见。美元正面油墨为黑色稍深,略带灰色,背面为绿色。
1934年以后各版,美钞采用荧光油墨和磁性油墨等专用油墨印刷,正面右侧的绿色徽记和绿色号码,在白纸上用力擦拭后,纸上能留下“绿痕”。1996年以后发行的部分美元会随光线角度不同而显示黑色和绿色的变化。
“本位制”盛极而衰,“印花纸”何来信用
纸币本身与金属货币或实物货币不同,只是一张精印的花纸,除了观赏和收藏意义外,谈不上什么价值。纸币之所以能够被接受为“一般等价物”,必须让人们相信它能代表相应的实物价值。建立这种信念的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以贵金属或实物做担保。这种担保体系,即所谓纸币的本位制度。
西欧纸币化的成形,大体与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同步。最初盛行过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或“银本位”纸质货币,分别以黄金或白银作为货币体系的基础,货币价值有了坚实的“刚性”担保基础。
早期的纸币相当于一张可以兑换确定分量贵金属的凭证或代用券,仅仅是为了便于使用者携带而已。随着商品交易活动迅速发展,需要更多货币以完成支付和储备,可是黄金或白银供应往往跟不上需要,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也很不平衡,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掌握,许多缺金少银的国家无法维系贵金属本位,弊端日益彰显。世界各国终于不再花费大量资源以利用金银充当货币本位,纸币的发行开始与金银的准备及兑换相分离,纯粹的信用本位制盛行起来,同时配备适量信用型的金属货币作为辅币使用。
曾经先后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地位的英国,及其后继者今日货币霸权美国,引领整个世界实现了这场货币领域的革命性巨变。
英国是世界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曾在国际金融业中占统治地位,英镑曾是国际计价结算业务中使用最广泛的强势货币。英镑是英国的标准货币单位,最早实行银本位,起初每英镑相当于一磅的白银,因而得名。
1821年英国改用金本位制,确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因财政困难废除金本位制,停止兑换黄金。此时各国为了应付战争开支,大量发行不能兑现黄金的纸币。由于战时黄金短缺,又纷纷限制黄金自由输出,进一步破坏了金本位制度的游戏规则。金本位制随之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