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主要运用了“四个统一”的研究方法:
(1)宏观与微观分析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因而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去考察、分析。宏观分析是指对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基本状况、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评估,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科学的农业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体系。微观分析主要是指对个案的解剖,从中寻找带有一般规律性、经验性的方法、措施加以总结,建立适合各地农情和灾情的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体系。
(2)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统一。理论分析是实证分析的支撑点,没有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只能流于对事物的一般归纳;而实证分析是理论分析的基础,没有实证分析,理论分析就失去了依托。因此,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统一。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抽象理性思维,揭示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联系;定量分析侧重于对具体事物数量关系的变化进行考察。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抽象的理性思维必须依赖一定的数量分析,没有以定量分析为依托,定性分析就难以把握,而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时又必须以抽象化理论为指导。
(4)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统一。农业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动态分析就是要研究它的整个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建立一套有效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体系、管理体制和防范体系;而静态分析则是动态分析的基础。
本课题的创新点如下:
(1)本课题不仅研究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分析了农业自然灾害与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波动和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我们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农业自然灾害的防御与治理,使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宽广。
(2)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是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因为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多,对各地的危害程度不同,所以自然灾害风险辨识、估算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很大的难度。本课题试图通过建模的方式,对不确定风险事件进行识别、衡量和处理,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以最小的成本将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损失降到最低,为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辨识、估算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
(3)本课题的最终目的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农情和灾情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全方位的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可行方案。
三、全书的基本框架
全书紧紧围绕农业自然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展开研究。本书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和农业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紧接着研究了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农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对农村贫困的影响;进而阐述了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减灾抗灾能力的基本状况;最后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的具体措施。全书环环相扣,自成体系。
全书共六章,基本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基本状况、基本特征、基本类型和农业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具有灾种的广泛性和集中性,灾情的地域性和季节性,灾害的群发性和伴发性,以及灾害发生频率渐高、周期明显、范围增大,灾害的空间分布、地域组合与自然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区域差异相关联,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交织,灾害加重与防灾能力减弱形成强烈反差等突出特点。我国农业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使然。要有效地克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就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
第二章从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农业经济波动的影响和对农村贫困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得出了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与人口的密集程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自然灾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其危害程度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加重。农业自然灾害对粮食供给、粮食消费,进而对粮食贸易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自然灾害对农业再生产的影响主要是对劳动力、农业再生产、物质资料和土地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这也是这些地区农村贫困的重要根源。因而,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必然举措。
第三章着重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减灾抗灾能力、大江大河的整治与减灾抗灾能力、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减灾抗灾能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了我国对农业自然灾害的防范。在人口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下,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因此减灾抗灾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既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生态为代价,换取一个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也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经济利益;而必须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大江大河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积极主动地、标本兼治地减灾抗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第四章主要从社会科学角度,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对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进行研究。概述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理论,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赖以依存的经济制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构建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基本思路。
第五章按照测、报、防、抗、救、援等六大环节,从建构农业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系统、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公共救援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宣传体系和法律体系六大体系(系统)入手,提出了构建立体交叉型农业自然灾害防范体系的具体步骤,论证并阐明了发挥各体系(系统)之间相互协调、步调统一的合力作用是防范农业自然灾害的现实选择。
第六章主要从横向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法国,以及发展中国家,如印度、泰国、菲律宾,在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方面的有效经验,并在研究其有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的途径。
四、本课题的研究及撰写分工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于2003年正式立项。课题组成员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选择材料,收集数据,对该课题中的重点问题反复进行专题研讨,并注重在理论上加以分析、升华,才逐渐建立了本课题现有的体系。本课题中的阶段性成果已在《经济学家》等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其中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全文转载。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该课题完成之际,我们对农业自然灾害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对策研究部分被中宣部社科规划办编辑的第46期《成果要报》所采用,该报是上呈中央政治局的内部参考文件。这凸显了本课题的重要性,也使我们备受鼓舞,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深入研究该课题的信心,我们将尽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和建议。
本书的撰写分工如下:前言由王国敏撰写;第一、二章由王国敏、李建华撰写;第三章由郑晔撰写;第四章由王国敏、周庆元撰写;第五章由王国敏、岳缠撰写;第六章由王国敏、张媛撰写。全书由王国敏设计总体框架,修改、统稿。
曹萍教授、仲长城副教授、彭志远副教授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王青、卢英博、唐柳洁等同志提供了部分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对农业自然灾害的研究并不会到此为止。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将会增加,波及的面将会扩大,许多新的问题还会不断涌现,我们对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和防范措施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本课题的研究是无止境的,需要探讨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将继续关注和深入研究该问题。因此,本书难免有疏漏和不成熟之处,我们恳请各位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王国敏
2007年7月
于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