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60200000003

第3章 汉魏晋名医(著)方(2)

方二十七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30克(15克生用,15克筛末),干姜3克,粳米30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40毫升,内赤石脂末5克,日3服,若1服愈,余勿服。

【功效】涩肠止泻。

【主治】久痢不愈。症见下痢脓血,色暗不鲜,腹痛喜按喜温,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

方一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栀子9克(擘),甘草6克(炙),香豉9克(绵裹)。

【用法】上3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除烦,益气和中。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呕吐,舌苔黄腻,少气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二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栀子9克(擘),香豉9克(绵裹),生姜(切)15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毫升,纳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2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宣郁热,和胃止呕。

【主治】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呕吐,舌苔黄腻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三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9克(擘),厚朴12克,枳实9克(水浸,炙令黄)。

【用法】上3味药,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服,温进1服。得吐者,止后服。

【功效】清热除烦,行气泄满。

【主治】热邪壅滞胸腹。症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四白虎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甘草6克(炙),粳米10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辛寒清热保津。

【主治】里热炽盛,充斥内外。症见壮热,大汗出,大烦渴,口干舌燥欲饮水,脉浮滑或洪大。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五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知母18克,石膏30克(碎绵裹),甘草6克(炙),粳米10克,人参9克。

【用法】上5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200毫升,日3服。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外感表证已解,热盛于里,气津两伤以及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下)》、《伤寒论·辨阳病脉证并治》。

方六竹叶石膏汤

【组成】竹叶2把,石膏30克,半夏9克(洗),麦门冬18克(去心),人参6克,甘草6克(炙),粳米15克。

【用法】上7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1)热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症见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腹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而数。

(2)暑热证,气津受伤者。症见身热多汗,虚羸少气,烦渴喜饮,舌红干,脉虚数。

【来源】《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方七调胃承气汤

【组成】甘草6克(炙),芒硝15克,大黄12克(清酒洗)。

【用法】上3味药,切后,以水600毫升,煮于物至200毫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功效】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恶热,口渴便秘,腹满拒按,舌苔正黄、脉滑数者;对胃肠积热引起的发斑,口齿喉痛及疮疡等症,亦可治疗。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中)》。

方八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90克,芍药15克,枳实15克(炙),大黄30克(去皮),厚朴30克(炙,去皮),杏仁30克(去皮尖,熬,别作脂)。

【用法】上6味药,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服,渐加,以知为度。

【功效】润肠泄热。

【主治】胃热肠燥,脾约便结。症见大便秘结,小便多,或腹微满不痛,或便秘10余日,无所苦,脉细涩等。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九抵当汤

【组成】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30个,桃仁20个(去皮尖),大黄9克(酒洗)。

【用法】上4味药,以水1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下,更服。

【功效】攻逐蓄血。

【主治】下焦蓄血所致之发狂或如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喜忘,大便色黑硬而易解,脉沉结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伤寒论·阳明病脉证并治》。

方十瓜蒂散

【组成】瓜蒂(熬黄)、赤小豆各等分。

【用法】上2味药,分别捣筛为散剂,再混合。取1.5~3克,以香豉9克,用热汤1400毫升,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要少加,得快吐乃止。血虚者,不可与瓜蒂散同服。

【功效】涌吐痰食。

【主治】痰涎宿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烦懊不安,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或胸脘胀满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阳病

方一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15克,黄芩9克,人参9克,半夏9克(洗),甘草(炙),生姜各9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7味药,以水24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每日3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1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13.5克、栝楼根12克;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9克;若胁下痞,去大枣,加牡蛎12克;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12克;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9克,温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9克、干姜6克。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1)少阳病。症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症者。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复病脉证并治》。

方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12克,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半夏6克(洗),大黄6克,牡蛎(熬)4.5克,大枣6枚(擘)。

【用法】上12味药,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纳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和解泻热,坠痰镇惊。

【主治】正虚邪陷,痰热扰神,三焦壅滞所致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有一身困重,不能转侧,或眩晕耳鸣,失眠易怒,或狂躁,夜游,或心悸亢进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方三柴胡桂枝汤

【组成】桂枝4.5克(去皮),黄芩4.5克,人参4.5克,甘草3克(炙),半夏4.5克(洗),芍药4.5克,大枣6枚(擘),生姜4.5克(切),柴胡12克。

【用法】上9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

【功效】两解太少。

【主治】表邪未解,初犯少阳。症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头痛,不欲饮食,苔薄白,脉浮弦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四大黄胸汤

【组成】大黄18克(去皮),芒硝15克,甘遂1.5~3克。

【用法】上3味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取400毫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200毫升。得快利,止后服。

【功效】泻热逐水破结。

【主治】热与水结,胸膈阻滞所致胸胁心下疼痛鞭满拒按,甚至从心下至少腹鞭满拒按,苔黄厚,脉沉紧或沉迟有力,或烦躁,心中懊,口渴,头汗出,短气,或大便秘结,小有潮热或无大热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五三物小白散

【组成】桔梗3份,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1份,贝母3份。

【用法】上3味药,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加水和服。身体强壮者每服700毫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痢。不痢,进热粥1杯;痢过不止,进冷粥1杯。

【功效】祛寒泻实,涤痰破结。

【主治】寒邪与痰水相结所致胸胁心下满而痛,拒按,呼吸不利,不大便,不发热,不口渴,不烦躁,或咳嗽喘急,或咳吐脓黏臭痰,舌苔白滑,脉沉迟。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六十枣汤

【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各适量。

【用法】上3味药等分,分别捣为散。以水300毫升,先煮大枣肥者10枚,取160毫升去滓,纳上药末。强人服1.5~3克,羸人服700~1500毫克,温服之,平日服。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量,得快下痢后,糜粥自养。

【功效】攻遂水饮。

【主治】饮停胸胁,上下攻窜。症见心下痞胀满,牵引胸胁作痛,咳嗽,呼吸短气,止痛,微汗出,发作有时,不恶寒,或干呕、下痢,舌苔白,脉沉弦。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七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组成】黄芩9克,芍药6克,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半夏9克(洗),生姜4.5克。

【用法】上6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分早、晚2次服。

【功效】清解少阳,和胃降逆。

【主治】少阳邪热迫肠犯胃所致泄泻,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呕吐,苔黄,脉弦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方八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2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苦寒泄降,辛温通阳。

【主治】下寒上热,寒热相悖。症见呕吐频数,或食入即吐,下痢,或胸膈痞闷,舌淡苔薄黄,脉虚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病

方一四逆加人参汤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9克(生,去皮),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阳益气,救逆固脱。

【主治】四逆恶寒脉微而复利等症。

【来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方二吴茱萸汤

【组成】吴茱萸9克(洗),人参9克,生姜18克(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日3服。

【功效】温肝暖胃,降逆止呕。

【主治】(1)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胃脘作痛,吞酸嘈杂。

(2)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

(3)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来源】《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三甘草桔梗汤

【组成】桔梗3克,或甘草6克(炙)。

【用法】上药1味(或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300毫升,去滓,温服140毫升,温分再服。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风热外袭,咽喉不利。症见咽部轻度红肿疼痛。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方四猪肤汤

【组成】猪皮30克。

【用法】上1味药,以水2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加白蜜200毫升,白粉(即米粉)100毫升,熬香,和令相得,温分6服。

【功效】滋肾润肺补脾。

【主治】阴液下泄,虚火上炎所致咽痛,但红肿不甚,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来源】《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厥阴病

方一乌梅丸

【组成】乌梅300枚,细辛18克,干姜30克,黄连48克,附子18克(炮,去皮),当归12克,蜀椒12克(出汗),桂枝18克(去皮),人参18克,黄柏18克。

【用法】上10味药,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1晚,去核,蒸熟捣成泥,和其他药与蜜和成丸,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10丸,日3服。稍加至20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补虚,安蛔。

【主治】蛔厥。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常自吐蛔,手足厥逆,腹痛时作。又主久痢。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方二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6克,黄柏9克,黄连9克,秦皮9克。

【用法】上4味药,以水1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不愈,再服20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痢疾。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来源】《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同类推荐
  • 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中药药事管理手册

    医院药事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医院管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化改革,开展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有效降低医疗费用,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用药安全,这些内容对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医院必须把药事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
  • 现代护理美学

    现代护理美学

    本书内容全面、系统,融入了美学、护理学、文学、心理学、礼仪学、人际沟通、艺术欣赏等相关知识,体现了本学科的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创新性、综合性和指导性,满足了学科发展、专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临床运用经方合方辨治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经验总结,重点阐述经方合用治病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用经方的操作技能与运用技巧。本书特点既突出运用经方合方辨治西医疾病,又突出运用经方合方的辨治中医证的思路、方法与技巧,通过研究诸多疾病的案例旨在深化临床运用经方合方的基本点与切入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操作,内容丰富翔实,合方要点突出,旨在启迪灵感,拓展思路,力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中西医临床医师及在校学生最佳参考阅读用书。
  • 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经络美容:简单而行之有效的美容方法

    本书简要地介绍了美容、经络、经络美容理论基础,阐述了经络美容与阴阳五行、脏腑、中药、饮食、腧穴的关系,具体叙述了针灸美容、按摩美容、拔罐美容、刮痧美容方法,尤其重点讲解了针灸方法和按摩手法。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抗衰驻颜、泽面亮肤、秀发润发、明目美睑、隆胸紧腹等保健经络美容方法,以及12种损美性疾病,如面神经麻痹、扁平疣、酒渣鼻、单纯性肥胖、消瘦、雀斑、黄褐斑、粉刺、黑眼圈、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斑秃的治疗方法。本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浅出,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可成为美容工作者的参考读物,对普通读者亦有一定参考价值。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
热门推荐
  • 灾狼

    灾狼

    被后世人们称为“新世纪元”的那一年,一场毁天灭地的大灾难席卷整个大陆。拜神教徒们绝望地向他们的神明祈求着,然而这一次神明却没有回应他们的祈求。于是,在前所未有的巨大恐慌中,这片大陆迎来了属于人类的时代。统一大陆的拜神教一夕分崩离析,新兴的神术师们正在蠢蠢欲动,然而在伴随着大灾难而来的凶恶魔兽面前,所有的人类只能暂时团结起来,为了生存而战……百年之后,北方,“白色恶魔”出没之地。一个少年因狼而生、携狼而行,背负“灾狼”之名,被人视为不祥。他和他的白狼一直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只是人们的畏惧和疏离让他感到有些烦恼。终于有一天,在某个“不怀好意”的神术师的诱拐下,他闯入了这片纷争动荡的新世界……PS:小清新出没,慎入!
  • 天亮之前说爱你

    天亮之前说爱你

    她说,在你之前,我一直在流浪。他说,在你之前,我也一直在流浪。其实在那么久的岁月里她一直想找寻一点温暖,哪怕只有一点点。所以当江楚寒踏着夜风而来,轻轻拥她入怀时竟让她觉得如此温暖,即使他身上还带着微凉的寒气,只有胸口存着一点点暖意。
  • 碎印

    碎印

    白印少年王小安踏上修仙路,笑斩万仙头!怒饮神皇血!在一场场争斗与爱恨中,击碎这个被封印的世界,终成证我大道!
  • 到过去,到未来

    到过去,到未来

    谁能告诉我,现在这是什么状况?一大早发现自己的房间变新了,父母变年轻了,而自己……变小了……很好,房子就跟高三刚搬进去时一样,也不用烦恼需要年底打扫了,父母变年轻是好事,我变小……也不算坏?可问题是……这个时候我应该在该死的大学寝室里的床上醒过来,而不是坐在这个莫名其妙的写着高考倒计时的教室里,眼前晃动着那些个熟悉又陌生的脸!又不是堂本刚的《我们的未来》,这算什么?噩梦吗?
  • 身边无处不妖魔

    身边无处不妖魔

    都市中的我们,通常都日复日的过着普通的生活。警察、医生、记者、司机等等,这些三百六十行中的职业是大部分人所认知的。其实,在我们的周边还隐藏着许多神秘的职业者。魔法师、格斗士、圣职者、苦修徒、机械师……,这些神秘的在职者你可认识几个。妖族、魔兽、精灵、天使、鬼怪……,与人类傻傻分不清楚的外表你可看得清真正面目。仔细观察身边的熟人,也许TA们是格斗士、是机械师、是魔法师。看看你的朋友吧,也许TA们是天使、是精灵、是魔鬼。一日为石、二日为岛、三日成世界。一颗小石头进化成了新大陆。这是地球孕育出的新世界,这里是恐龙、原始物的地盘,这里将会取代我们原本的人类世界。危机出现,我们该怎么办……
  • 内外伤辨

    内外伤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孪生兄弟爱上同一人

    孪生兄弟爱上同一人

    艾薇,在一年前认识了林杰,最终和他相爱,但林杰却什么都没留下,悄无声息的失踪了!这时,林杰的孪生兄弟林冽,也爱上了艾薇。他借助林杰的身份去接近艾薇,去和艾薇相爱,但失踪的林杰又回来了.......
  • 天之狼

    天之狼

    复仇路上的悲欢与离合,救世途中的困难与艰险糅杂在一起。没有超越神一般主角,只有不灭的情谊。朋友们在一起的的力量才是伟大的。武力不见得就能超越一切,头脑也是胜利的关键。
  • 玄论

    玄论

    拥有混元天体的叶云穿越到鸿蒙,拜虚无为师,开始通往道之尽头
  • 天地门

    天地门

    天地之道门,宇宙之玄机,虽纷繁乱絮,却探究有门,是谓天地门。诸天九界,正道九门,八大帝国,六十四大上门,神魔鬼妖,尽在其中。且看夜家养子陈臻如何从世俗三国中走出,进入九天世界与天下英才相斗,与美遨游。与兄弟诛造化、灭天道,成就天地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