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她的丈夫计划去作大约两年的探险旅行,家里的积累全都要作为丈夫的旅行费用,更可怕的是,她原来没有工作,在丈夫旅行期间,家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她必须靠自己解决她和两个尚且年幼的女儿的生计,苦思冥想后,她打算开一间出售天然化妆品的美容小店。在此之前,她曾随丈夫在小汉普顿从事过小旅店和小餐馆生意,都未获得成功。她知道自己有许多的困难,对化妆品零售业,一无资金,二无经验,首先得解决的是资金问题,于是她就带着两女儿来到小汉普顿的一家银行,向银行经理诉说她的困境,说她急需开一间小店养家糊口,希望银行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她提供资金支持。银行经理问她有多大的成功把握时,她竟说出“试试看”的外行话。
银行拒绝了她的贷款要求。她沮丧地回到家里,丈夫正在用放大镜研究地图,她向丈夫叙述经过,大骂银行家没有人性。银行不是慈善机构,银行家选定贷款对象不是以是否急需资金为标准,而是以能否偿还贷款为标准。她连金融业最起码的规则都不懂,怎么能不失败呀。
但无论如何,还是要相银行贷款的,因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办法。一天,欲望的动力再次显现,她和丈夫在一阵密谋之后,穿上特制的西服,俨然一副伦敦商界人士的打扮。他们还准备了一大摞包括可行性报告和房产凭据在内的文件,文件把他们筹划的小店吹捧成世界上最好的投资项目,把她美化成具有丰富经商经验和化妆品专业知识的商界俊杰。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中,粉墨登场,拜见那位银行经理。这一次,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她自己都不敢相信事情会是那样的顺利。银行方面以债务人的房产为抵押,让她获得4千英镑贷款。
她事后说:“开始计划这样做时,我觉得自己就象汤普森笔下那个狡诈的犹太投机商……但没有办法,因为银行家不相信老实人,他逼得你不能说大实话。你必须自吹自擂,让他感觉到站在他自己面前的宣称经营美容店的不是一个家庭主妇,而是这个行业中经验最丰富、能力最优秀的经营大师。”
然而,这也真的就让她成为了化妆品行业的经营大师,但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帮她处理好一些事情以后,丈夫出远门探险旅行了。她一个人筹备小店开张,店址设在离家20公里的布利顿市。好事多磨,就在开业的前一周,她被一封律师信弄得措手不及。原来,美容小店旁边有一家殡仪馆,老板认为这种经营花哨商品的小店会影响殡仪馆庄严肃穆的气氛,要求她迁址。租店面和装修,钱已经用得七七八八了,若不能如期开业;她就要破产。一时间她六神无主,万般无奈,但也不能就此放手啊,一定要想办法成功,强烈的成功欲望,又一次给了她灵感——心想何不利用这封律师信争取舆论支持,这样还可以做一次免费的广告宣传。
她冒充本地一家报社的热心读者向该报打了一个匿名电话,声称她掌握一个独家新闻,有黑手党背景的殡仪馆正在恐吓一个孤立无援的外地女子,她的丈夫正在进行一次有可能将轰动全球的探险旅行。她目前没有工作和收入,准备开设一间经营天然化妆品的美容小店维持生计,如果计划夭折,她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将陷入无法想象的困境。
这家报纸在显著的位置刊登了这条新闻。这个小镇的市民崇拜探险家,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们在看到新闻后纷纷来到美容小店来安慰和声援她。小店尚未开业,已经名扬布利顿市。不久美容小店开张,顾客盈门,一炮打响。
有了这次经验,她越来越热衷这种不花钱却有很大响应的广告,这也成了她的一项经营法宝,她经常“制造事件”,引诱媒体竞相炒作,以达到为企业扬名的奇特效果。她,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商界外行,成了精通投机奥妙的企业家。她解决家庭生计的小店计划,竟让她做上亿万富婆。小计划成就了大事业,她的连锁经销网络遍布全球,许多当初抱有象她一样愿望的家庭主妇,加固她的连锁集团后成为百万富婆。
有几个人能想象这一切,最初起源于养家糊口的小小欲望?
人人都有欲望,欲望就是动力。虽然有被迫投机者,有主动投机者;有看淡投机者,有乐于投机者。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这是事实,但欲望的动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欲望是否强烈在事业的成功上有时起了很大的作用。
无疑,投机家都是一些欲望强烈之人,求名逐利,不甘平庸。当然,并非凡是欲望强烈的人,注定他要投机。在有的领域几乎就无机可投,比如学生要争取考试第一,运动员要夺取冠军,他们逞强好胜的欲望不可谓不强烈,能走投机这条捷径吗?不能,根本无捷径可走。
理财投机也要依据自身的条件在一定的领域进行。因此,欲望强烈的人想走捷径,总是选择适宜自己投机的领域进行搏杀。因此,在商旅和仕途中,人们总能见到太多的投机者。
欲望需要刺激才能强烈。尽管心理学家指出,有的人天生欲望强烈,但我们同时看到,后天的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许多人欲望变得强烈,是受周围环境的刺激。
冒险是成功者的素质
想成功就要冒风险,你还得绞尽脑汁,殚精竭虑。在日本本州冈山县,65岁的梅田是有名的钓鳖高手。他说鳖的听力和眼力很好,几乎没有任何鱼类可比。因此要在大老远的地方搜寻锁定鳖的踪影,然后偷偷地摸到附近下竿,以免把它吓跑。因为野生的鳖滋味特别鲜美,价钱是养殖场肉鳖的好几倍,吃鳖进补又是日本人夏天消暑的秘方之一,所以他的这套奇技也就特别受到珍视了。
冒险前要作万全的准备
大多数人都不是家产万贯,理财投机就是为了使得自己的财富增加,生活更好一些。有的人是拿出了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进行投资的,因此,要说不冒险恐怕是口是心非。穷苦出身的乡村男孩艾森豪威尔,如何能够成为历史上指导过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参与最重要军事活动的总司令,也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受拥戴的总统之一呢?这当然也要得益于他先前充分的准备。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起初美国采取中立的立场,避免介入战火,然而艾森豪威尔却因深信美国必将卷进这场战争,被同事讥讽为杞人忧天。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迫使美国对日宣战,此刻艾森豪威尔已经准备妥当,加上幸运之神的眷顾,一举冲上军人事业的高峰。
自信而不盲目
理财投机需要冒险,冒险需要自信,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如何去冒险,如何去投机。但是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自信必须有之,但不可盲目。
自信并不是坏事,成功的一条原则就是相信“我是第——”,但那只是为了让人保持一种积极心态。如果自信过剩,把我是第一老是挂在嘴上、写在脸上那就危险了。过度自信是危险的陷阱。哲学的目的,就是“认识自己”。这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教导我们,人类的成长基础,在于不断自我反省。但是正确判断自己,了解自己,却是相当困难的事。因为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最好,往往看不见自己的缺点,如果对这种倾向有所节制倒没什么,但若任其发展,成了过度自信自恋,则无异跳入自己挖掘的洞穴之中。事实上,自满自傲的人是很愚蠢的。自信过剩者总喜欢与不如自己的人比,击败那些比自己差的人,就象一剂鸦片让自信过剩者飘飘若仙。可是自信过剩的人能够抓住成功的机会的却没几个。
自信心过剩的人,会出现自我表现欲超强之弊,由自恋而生的过度自信,往往与实力不相称,而且别人不认同之时,又会大发脾气。这种人既好高骛远,又搞不好人际关系,很容易在大事上表现出幼稚的行为。而且自信过剩者是很脆的,当别人轻视他时,当挫折到来时,自信过剩的心态会立刻转为自卑自怜,怀疑否定自己的心态。
在《纸老虎》一书中有一章是“撕碎了的纸老虎”,写的是关于以前的报业巨子罗伯·麦斯维尔的一生。他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自信过剩者,最终下场也很惨。
在许多人眼里,麦斯维尔是个理财投机失败者的代名词。本来并不是报界中人,而是一个工商界人士。1991年3月,麦斯维尔仅仅为了满足他拥有一家报社的愿望买下了《纽约每日新闻》。当时的《纽约每日新闻》陷入严重的亏损状态,麦斯维尔的介入挽救了这家报社。一时间,麦斯维尔成了纽约的新闻人物。在报社大厦外面,已经有电视新闻外景队几乎永久性的扎营,人行道旁是装载卫星设备的卡车。工会头子跟谈判代表带着凯旋意味互相打招呼,四周是一片布条旗帜和木牌“欢迎罗伯·麦斯维尔”,“纽约向麦斯维尔致敬”,“我们对工会说‘犢犲狊’的时候,就是美国制度最有效率的时候。”麦斯维尔一在人行道上出现,立即引发一片疯狂的镁光灯闪烁和弧光灯点亮的热潮,致使3月早晨户外的春寒气温升高了几度。真惊人,麦斯维尔万万想不到自己会受到如此欢迎,走在街上有人对他喝彩,在餐馆里,有人会走到他餐桌前,跟他说他有多伟大。
麦斯维尔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买报纸以前,他追求排场,从不走路去任何稍有一段距离的地方。他偏好的是直升机、私人喷气机、游艇和加长型大轿车,而且往往喜欢在一次旅程中用上这4种交通工具。但当他发现在曼哈顿受到如此欢迎时,他爱上了步行,只是为了听到更多人向他喝彩。他经常拥抱行人,与他们握手,然后恭贺他们,有那么高的品味选择住在纽约,并设法获得他们的感激。在记者采访时,宣称自己爱极了纽约,是个不折不扣的纽约人。总之他再也舍不得离开报界,他尽力塑造自己高大光辉的形象,然后换来更多的赞美。然后麦斯维尔在这种不正常的心态下开始了他怪异的报界之旅。首先,他解雇了报社保安部130名保安人员。理由很简单,因为他夸口自己在纽约的地位有如圣母玛莉亚,根据不会有人会意图对报社不利,那么保安团的存在也没有了意义。
随后麦斯维尔开始贪婪地收购世界各地的报社,而且每家报社都亏损累累,他并没有扭亏为盈的具体办法,只是简单粗暴地裁减员工。为了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麦斯维尔支撑起了一个巨大的而造血机能不足的报业集团,甚至从上市公司与本人的退休金中抽出17亿英镑填补报团的亏损。终于有一天,当他发现再也没有资金可以投入报社时,他驾着游艇出海了。不久,溺水而死的尸体发现了,终结了其自我膨胀过度追求虚荣的一生。
名望对麦斯维尔是实体存在的必要。他收购报纸并不是为了有利可图或有发展前景,他只是为了满足他对公众对他正面评价的饥渴。他从来不曾看准适当时机买人报纸或让报纸有大发展。在报社经营上,麦斯维尔非常独断。每次开会,一开始麦斯维尔就拿出一叠计划书。当有人反对他时,麦斯维尔会非常不高兴。他只想听到与会人员的称赞。他也曾向媒体巨头默多克等发出挑战,要成立一个比他们更大的媒体帝国。默多克在接受采访时不屑地说:“他只是一个疯子,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害怕他,因为这个自信满满的家伙根本不懂报纸。”这就是真正自信者的话,默多克无疑是一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但他并没有表现出过滥的自信心,他真正有实力,所以并不害怕麦斯维尔这种信心远远超过实力的人。自我膨胀到了最后,只有自我毁灭。
你能想象一个眼睛永远看着天上的人能看见身边的机会吗?当初麦斯维尔能买下《纽约每日新闻》无疑很幸运,能在纽约这种世界一流大都市拥有一份重要的报纸无疑是所有媒体集团的梦想。麦斯维尔第一步很正确,起点也相当良好。可惜的是过度自信的他恰恰在纽约受到了过多的赞美,鼓动了他的欲望。麦斯维尔抛开眼前稳扎稳打,进军媒体帝国的大好机会,却一步登天,妄图建立世界第一的媒体帝国。现实与理想的脚步有了这么大的差距。麦斯维尔人生的失败也就可以预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