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的适应,特别是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良好的适应,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准。环境改变,人人都会有些紧张,但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而有人则很久无法适应,甚至焦虑不安、血压变化、心悸失眠,出现各类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易席失眠、怕见生人、不能出差等都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表现。
耐受力
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力或抵抗力统称为耐受力。不同的耐受力各不相同,对精神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例如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号哭不已;有人立刻晕倒,人事不省;有人虽受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仍然非常理智;有人则可能导致精神疾病。这是从精神刺激、社会变故的强度来说不同的耐受力。耐受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对刺激时间的持续性方面。生活中有一类精神刺激是频繁出现或持续存在的,虽然不是十分强烈,但总在时时折磨着人的精神。有人可以忍受强烈的刺激,但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的情况下出现心理异常、人格改变、精神萎靡,甚至产生身心疾病,有人虽然终生伴随种种精神刺激,但并未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也有人把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带来的种种不快变为生活奋斗的动力;也有人在几乎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奋发图强做出好成绩。对于无论强的或慢性的精神刺激,有人会因而留下终身影响,一有反复就会出现心理的或身体的症状和不良反应;有人则能坦然处之。
人的先天素质、神经系统强弱类型及活动特点。气质类型对个体的耐受力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先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和评价水平、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坚强意志力和生活信念则更重要,它具有决定性意义。
控制力
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是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的。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的强度、动机的趋向与取舍、思维的方向和过程等,可以受人的意识控制和调节,也就是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和调节下实现的。心理控制和调节的水平,都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水平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受大脑皮层制约,意识是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制约着整个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变得反应迟钝或容易激动。当一个人心身十分健康时,心理就稳定正常,思维敏捷流畅,逻辑严谨,情感表达恰如其分,仪态雍容大度,举止得体,词令通畅,应对如流,随遇而安,不卑不亢,动机适宜,需要易获得满足等等,说明这时的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水平较高。
意识水平
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许多方面来度量。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临床上则多以清晰度为指标。
注意力不易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病的先兆,如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专注地思考问题,注意力涣散等。注意力不能集中越严重,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进而明显地影响了观察力和记忆力,因为观察水平、记忆水平与注意力水平成正比。但是注意力过分集中,如整天注意力都集中于一件无关的事情,则往往是强迫症的表现。
社会交往
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有赖于社会交往的发展。个体若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往往出现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社会交往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当一个人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隔离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心理障碍;相反,过分和无选择地广泛交往,并十分热情和兴奋,也要考虑他是否属于躁狂状态。一般说来,人们在交往中应当适度,有交往但不泛泛。择友而交,不仅有目的性,而且从品德、才学、政治、思想等方面着眼。如果一个人总是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与人交往中总是很冷漠或自我为中心,往往是他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或心境欠佳。一个人如果没有知心朋友,或很少和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尽管他可能工作上是好的,行为是正常的,但不能说他在心理健康上没有缺陷。
康复力
指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生活中任何人都难免遭受打击或受冤屈,而心理创伤却有轻有重。遭受创伤后,情绪波动,行为可能暂时偏离常规,或出现身体或精神症状,严重的则轻生自杀。由于认为与评价能力的水平不同,阅历不同,个体气质和性格不同,人们遭打击后需要复原的时间和复原的程度也不同。有的人能很快康复,并且不留什么痕迹,每当再谈起这次创伤时,一笑了之,原来的情绪色彩淡化了,对他以后的心理及行为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有的人虽然也能康复,但需要较长时间,而且一旦忆及往事,仍会耿耿于怀,形之于色,情绪起伏不已,也有的人不能完全康复,无论在心理上、行为上和躯体上都留下严重的痕迹。如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受打击后变得呆板麻木;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一个有独立性的人变得唯唯诺诺。这就有如躯体疾病,有人患病能很快治好不留后遗症;有人虽能治好但容易复发;有人就终身疾病缠身。因而康复力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道德愉快胜于道德痛苦
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产物,道德感是人类情感超越生物本能需要的满足的最高层的情感。道德愉快是一个人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也许利他行为会造成行为者的肉体痛苦或其他心理痛苦。道德愉快是个人与社会矛盾的统一的实现,是生物属性与社会属性统一的实现,道德愉快有减轻和消除任何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的坚固基础。道德痛苦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对抗性。道德痛苦比任何其他心理痛苦都深刻而剧烈,当一个人陷身于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时,他就体验不到任何真正的快感,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使人陷于不能自拔的困境,直到轻生自杀。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过了他的道德痛苦,他就是心理健康的人,超过越多就越健康。
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成就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或者说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和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有自卑感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进行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感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人来讲,自卑感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一是与环境有关。
从环境角度分析,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封建社会里的小皇帝,由于他从小被指定为太子,除了皇帝以外,任何人都对他百依百顺,决不敢触怒他,更不敢打他一下。在他的意识里形成的全都是受宠和自尊等概念,因此,小皇帝长大成人执政后自卑感一般很少。而一般平民子弟由于成长环境没那么优越,自卑感往往较强。阿德勒自己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他念书时有好几年数学成绩不好,在老师和同学的消极反馈下,强化了他数学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发现自己会做一道难倒老师的题目,才成功地改变了自己数学低能的认识。可见,环境对人的自卑感产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由此不难看出,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积极鼓励、扶持宽容的气氛中,也能建立起自信,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二是与自身素质有关。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良好的个人因素对自卑感的克服有重大影响,同时它也是建立自信的基础,面面俱到的优秀者,当然肯定与自卑感无缘。从理论上说,天下没有不产生自卑感的人,只是表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关键是否通过建立自信心不断战胜自卑感。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自卑感的表现形式和行为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孤僻怯懦型
由于深感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谨小慎微”成了这类人的座右铭。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敢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即使是遭到侵犯也听之任之,逆来顺受,得过且过,或在绝望中采取逃避的办法。
②咄咄逼人型
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处在最强烈的时候,采用屈从怯懦的方式不能减轻其内心压力,则转为狂躁好斗方式;脾气暴躁,动辄发怒,即使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寻求各种借口挑衅闹事;
③滑稽幽默型
扮演滑稽幽默的角色,用笑声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这也是常见的一种有自卑感的表现形式。美国著名的喜剧演员费丽丝·蒂勒相貌丑陋,她为此而羞怯、孤独自卑,于是她便运用笑声,尤其是开怀大笑,以掩饰内心的不平。
④否认现实型
这种行为模式是自己较长时间地处在一种不利的环境中,几经努力而不能改变;或自己的预期目标始终未能达到,而企图采取否认现实的行为来摆脱自卑。如借酒浇愁,以求得精神上的暂时解脱。随波逐流型由于受挫折而丧失信心,自卑感占据统治地位。因此竭尽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惟恐有与众不同之处。害怕表明自己的观点,不敢标新立异,放弃自己的见解和信念,努力寻求他人的认可,无奈地表现出一种随大流的状态。
以上各种自卑心理的表现形式,都是在自卑感支配下而采取的消极适应方法,也称消极的“自我防卫”。心理学家研究证实,消极地钻入自我防卫的“贝壳”,会使精力大量地消耗在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威胁上,因而往往难以用于“创造性的改变”,使自己有所作为。
无论是伟人还是平常人,都会在某一些方面表现出优势,在另一些方面表现出劣势,也会或多或少地遭受挫折或得到外部环境的消极反馈。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劣势和挫折都会给人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而导致自卑。成功者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能够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始终让自信心占优势。
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来避免慌张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一是娱乐调节。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欣赏一下优美抒情的轻音乐或所喜爱的戏曲唱段,既是美的享受,又是一种很好的松弛方法,紧张将会在优美悠扬的音乐中得以消除。当然,也可以看戏,跳舞,也可以到花丛中漫步。这也许会使你发现每天不管是下雨还是日晒,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花园都在不断地变化。这个发现,将使你充分体验到自然的神秘和乐趣。这些活动不仅使你肌肉松弛,还能使精神得到放松。二是睡眠调节。夜里长时间的睡眠对紧张的调节自然很好。即使午休一小时,也应尽可能睡好。倚靠在椅子上,全身放松,闭上双眼,一动不动地呆一会儿,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只要你有了这种训练,今后在电车上或在茶馆里,即使五分钟或十分钟也都能入睡。睡醒后再尽量伸伸胳膊,效果更为明显。三是安排适当的工作量。一般来说,没有经验的新手,进入某项工作时,常用过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但造成精神压力,而且因为难以达到,而给自己带来过多的紧张。工作的低效率和心情的高度紧张相互作用,相互扩展,还会形成恶性循环。如果仅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是开始,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初步的,紧张的程度缓解了,效率反而会提高。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要对情境和任务做出冷静的分析并订出必要的行动计划。事情再难、再急,也必须一步步地去做,焦急是无济于事的,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一定能闯过难关,完成任务。
四是以幽默缓和紧张。
在许多初次见面的场合中,由于紧张导致一些不自然倒是情有可原。假如你确已紧张,你不妨说出自己的感受,嘲笑一下自己,可以缓和自己的紧张情绪。在一个讨论会上,一个与会者由于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的观点相去甚远,他为了充分地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列举了大量的事实论据,越讲越多,越多越紧张。当他意识到自己很紧张时,自己已经无法控制了。他干脆说出自己的感受:“我确实太紧张了,无法再讲下去了,请大家来帮助我缓和缓和。”这话引起了哄堂大笑。紧张的心情自然也就随着笑声而去。
五是做好临场前的准备。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容易紧张,在临场前,你最好有意识地进行多次预演。比如你将要登台演讲,不妨把墙壁和空椅子当作听众,试着多讲几次,以便使语言流畅,临场时情绪稳定。临场前足够的准备,可以帮你树立信心。
假如你已经产生了紧张的情绪,希望用最快的办法把它消除。这时你闭目片刻,做深呼吸,无疑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