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的新发现引起了当时的科学界,尤其是化学界的广泛重视。尽管他的新发现与现代科学水平有相当的距离,但由于道尔顿首次把原子论的概念引入化学,才使化学真正走上了定量发展的阶段。
道尔顿的科研热情日益高涨,他深知前进路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现在他要把他的气象学、物理学转移到化学领域。他清醒地看到,当时化学领域相当杂乱,材料的堆积多于材料的整理,化学的基本定律——当量定律和倍比定律虽已发现,但还没有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来阐明。道尔顿决心用原子论的观点,去构造整个化学新体系。
1808年,道尔顿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化学哲学新体系》。这是他几十年来理想奋斗的结晶,也标志着他事业的巅峰。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原子论。这部著作分为两卷,上卷精辟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科学原子论的由来与发展,并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事定,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及性质。下卷重点论述金属的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及合金等的性质及其规律性,把原子论的思想作了进一步地发挥。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得化学从单纯积累素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为化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例如:原子论的建立、原子量的测定工作、元素概念的进一步加强,大大加速了人们对新元素的发现。大量元素的发现,为俄国著名化学家们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高度评价说:“在化学中,特别是由于道尔顿发现了原子量,现已达到各种结果都有序和相对的可靠性,已经能够有系统地差不多是有计划地向还没有被征服的领域进攻,就像有计划周密地围攻一个堡垒一样。”道尔顿所做出的贡献,无愧于恩格斯对他的高度赞誉——“近代化学之父”。
高尚的品格
道尔顿一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辉煌成就。他的科学原子论在英国,及至在整个欧洲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崇拜。许多国家级档次的学术机构,纷纷聘请道尔顿加入该团体组织。
1816年,道尔顿被选为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
1817年,又被曼彻斯特文字、哲学学会选为会长。他在学会一共作了一百多次报告,引起了极大震动。
当时欧洲一些国家,像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以及俄国的科学家,都关注道尔顿的成就。然而令大家不能理解的是:道尔顿在世界上享有如此崇高的成就和荣誉,竟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后来终于吸收道尔顿为该组织会员,道尔顿对此事曾说,对科学来说,一个科学家摆在哪里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对科学作出的贡献。几年后,英国皇家学会授予道尔顿金质奖章,以此表彰他在化学、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创立科学原子论的贡献。
自此道尔顿先后被选为柏林科学院名誉院士,莫斯科自然科学爱好者协会名誉会员,牛津大学授予道尔顿法学博士学位,这是该大学最高褒奖。在当时自然科学界,只有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获得过这样的荣誉。
面对种种荣誉,道尔顿表现出一位伟人的谦逊。他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力量,正确地估价自己的实阶价值;至于荣誉,他认为应留给后人评说。他不慕虚名,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其优秀品质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道尔顿一生过着俭朴、清贫的生活。年幼时期的他因家庭生活贫困,过早地走出家门,步入社会,独立谋生。成名之后他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但是,道尔顿却将名利看得很淡。英国政府曾用重金聘请他参加某项活动,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考虑这会分散他的精力,影响他的科研工作,他离不开自己的实验室。
道尔顿的成就誉满国内外,普遍受到同行们的赞扬,许多著名的学者,如戴维、法拉第、布朗、拉普拉斯、歌德等,都和他有通信和联系。他们对道尔顿的贫困生活状况,都感到震惊和意外。直到道尔顿晚年,迫于科学界的呼吁,英国政府才不得不关心他的生活,给了他一笔菲薄的养老金。
尽管如此,道尔顿毫不在意,仍旧对科学研究充满了热情,几十年如一日,进行气象观测,努力建立科学原子论。他终生未婚,一直过着独身生活。他的无比乐趣在于对科学的追求,他的真正满足和欢乐在于最终建立科学的原子论。
道尔顿对世界科学的贡献,受到世人的崇敬,他的伟大品质,得到世人的称赞。1833年,英国曼彻斯特全体市民,为表达对道尔顿的感激和敬意,由市政府通过决议,在市政大厅树立了道尔顿的塑像。
1844年7月27日,道尔顿因年迈、体弱多病,与世长辞了。噩耗震动了整个曼彻斯特,市民们强烈要求,授予道尔顿公葬市民的荣誉。市政府通过了这一决议。8月12日,在肃穆的哀乐声中,上百辆马车护送着道尔顿的灵柩,长长的送葬队伍缓缓移向墓地,热爱着他的市民们聚集在街道两旁,向道尔顿告别致哀,表达了他们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永远怀念。
与日月同辉的诺贝尔
提到艾尔弗雷德·诺贝尔,无人不知晓,这是一个与日月同辉、万古流芳的名字。他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发明的几百项重大成果造福人类,他以自己的崇高品德昭示后人,他把自己亲手创造的巨额财富全部献给了人类的和平、幸福和进步的事业。
艾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他从小就体弱多病,那浓郁的双眉下面晶莹闪耀的两个大眼睛,表明他虽然瘦弱,却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尽管他上学时断时续,常常因病缺课,但是他每次都能把最好的成绩拿回家。幼年时代的艾尔弗雷德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在身体不好的时候就不去学校,在家里读书,画画,写作文。他充满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在回忆往事时曾写下了一首自传体诗:
我的摇篮像死神的铺板,
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在我身边,
她要救活我这个小生命,
希望的灯火一直在她心中点燃。
我连吮出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抽搐过后又是一阵痉挛。
上帝在让我体验离开人世前的痛苦,
我微弱地挣扎着,
犹如苟延残喘。
好不容易长成少年,
病弱仍把我陪伴。
在这个世界上,
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小伙伴们玩得热火朝天,
我却只有默默地站在一旁观看。
我这颗与少年的欢乐无缘的心,
只能朝着未来,
把希望寄托给明天。
即使天气和身体都很好,能够到学校去,回到家后的艾尔弗雷德也已经没有到处去嬉戏的精力了。他没有朋友。渐渐地,他开始喜欢一个人到田野、丘陵、河边去,静静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中。听小河低语,看风云变幻,看草长鸥飞。艾尔弗雷德虽然生活不幸、孤独,可是也因此培养了他观察自然的爱好,从中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他曾经说过:“我在少年时代研究了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九岁时诺贝尔去了彼得堡,和阔别五年之久的父亲团聚了,结束了他贫困的童年生活。庆幸的是,父亲在经济上已经充实起来,能够为孩子们聘请优秀的家庭教师,使得这位只上过几个月学校的人,能够享受着人类的文明财富。老师除教授语言、历史、数学外,还教他们兄弟三人科学知识。他们个个聪明伶俐,都非常喜爱学习,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诺贝尔三兄弟虽然在学校没呆多长时间,但是因为有好的家庭教师在身边,从而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都有很好的教养。诺贝尔在语言和化学方面显示出他的天赋,他非常喜爱文学。
到彼得堡一年后,诺贝尔也做哥哥了,弟弟埃米尔诞生了。兄弟几个一有空就去父亲的工厂,缠着老爸,问这问那,父亲总是不放过机会教导他们。父亲那种勇敢拼搏、在逆境中奋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扎根在他们的心中,父亲的渊博知识和创造发明精神,哺育着他们健康地成长。老爸研制的地雷试验成功了,兄弟几个欢呼雀跃:“父亲真了不起”,“我长大也要当个像父亲那样的发明家。”17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决定送他出国,向世界有名望的科学大师们学习。诺贝尔十分振奋。艾尔弗雷德有一股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强烈欲望,并且对自己充满信心。他很小的时候起就常常一个人思考一些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大问题。艾尔弗雷德对他当时出国的心情是这样写的:“那时我很年轻,充满自信心,我离开了家,只身周游到列国。尽管展现在我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浩瀚大海,可奇怪的是,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新鲜感。因为在这之前,在我的幻想中,已经描绘了一个比这更加广阔的海洋。”
历时两年的世界旅行,他到过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白天,他去拜访大学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同结识的科学家、学生及教授们热心交谈,共享学习的乐趣。勤奋好学的诺贝尔想尽量多地、尽快地了解发达国家的科学新成果。他常常默诵自己在巴黎时作的诗:
人生是大自然赐予的一块高雅的宝石,
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对它精琢细磨,
只有那些不辞辛劳的人,
才能使它发出耀眼的光辉。
两年前,诺贝尔离开彼得堡时还是一副少年的身材和面孔,现在他19岁了,长成大人了,并确定了自己今后前进的道路:当科学家,做研究发明工作,从事别人未曾做过的事。
游子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那种亲情狂热自在情理中。更令诺贝尔振奋的是父亲的工厂大大变样了,规模扩大了,机器更新换代了。这次他要协助父亲研制出爆炸威力更大的炸药。制造武器是为了消灭战争,这是诺贝尔父亲的心愿。他们生产武器不是为了出去打仗,而是为了发生战争时,用来保家卫国,最终带来和平。
1854年那场克里米亚战争,因为俄国人用了诺贝尔工厂生产的水雷才得以侥幸获胜,工厂的扩建是自然的事。此时的诺贝尔集中精力协助父亲研制新的炸药。一心要制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火药。一天,儿时的家庭教师,有名的化学家尼古拉·吉宁等人找上门来,要求他们研制新型炸药。吉宁博士从皮箱里取出一个小瓶,小心翼翼地放在手掌心上。瓶里装着粘稠油状液体。“这不就是硝化甘油吗?”“不简单,现在知道硝化甘油的人还寥寥无几。”尼古拉接着做起了实验。吉宁博士拿起小瓶,往一块铁板上倒了一小滴硝化甘油。用火点了一下,硝化甘油“呼”地一下子燃烧起来;然后又往铁板上倒了一滴硝化甘油,用铁锤轻轻地砸了一下,只听得“啪啪”几声,引起了猛烈的爆炸。“厉害!”诺贝尔父子同声称赞。“看到了吧,硝化甘油有极强的爆炸力。然而,不幸的是,发明了硝化甘油的索布雷罗先生却因为实验时硝化甘油爆炸而受重伤。当时,实验室被全部炸毁了。从此以后,他停止了实验。因为对硝化甘油的恐惧,至今也没有人再去研究它。”“硝化甘油很不稳定,很容易发生危险,这点必须注意到。但是,我们认定你有勇气和才能,希望你能研究下去。”从来不把危险放在心上的老诺贝尔当然想接受这个请求。可是还未等他说出口,诺贝尔便抢先说道:“博士,把这项研究交给我吧!”“谢谢你,诺贝尔!这些硝化甘油全部送给你,祝你成功!”从此,诺贝尔走上了一条曲折、悲壮而又辉煌的研究发明道路,与炸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研究是妻子,发明是儿女。”他为了人类的永久和平,终生未娶妻室,他的后半生是在科研和寂寞中度过的。
当时在欧洲,劈山,开隧道,修公路,采矿等大规模工程,仍旧使用着黑火药。各个国家都希望有一种威力更大的炸药。因此,西方大国都在各自用新办法研究炸药。但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位化学家研究硝化甘油炸药。只有诺贝尔·诺贝尔,在彼得堡的一个角落里,不惧危险,不断地向硝化甘油发起挑战。如果把岩石凿个洞,把硝化甘油注进去再引爆,那么岩石就会被炸得粉碎。但是,人不能走进去点火或去砸它。如果那么干,人也会同岩石一起粉身碎骨。硝化甘油是威力极强的爆炸物,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引爆它,又安全。诺贝尔在思索着。他因此而发明了雷管引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