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X—155GCT的炮管40口径是一种长射程的火炮,使用标准型的炮弹也可达到23500米的射程。共有7个炮弹箱,每箱各有6发炮弹,全部可以容纳420发炮弹。炮塔后同样有7个弹药箱,以水平方式置放。使用自动装填器,每分钟可射击8发炮弹。这些弹药的重量达25吨,如果包括AMX—155GCT本身的重量,全部战斗重量达41吨,而且体积庞大,很容易成为敌人射击的目标。然而法国陆军仍然十分满足,计划将巨炮配备于兵团以取代AMX—105及AMX—155F—3。以色列也在1982年订购了85辆此型自行炮。
意大利也仿效法国的方式,直接使用坦克车体来携载自行炮专用的火炮及炮塔系统。1982年,OTO麦拉纳公司开发一种称为巴尔马利亚的155毫米自行炮。车体使用该公司专为出口而开发的OF—40主战坦克(运用西德制豹—1式坦克的技术)的车体。
火炮则以该公司稍早开发的39口径155毫米的长射程炮为基础,再使炮管延长为41口径。若运用火箭增程弹,射程可达30000米。但是该自行炮有些是以出口为目的,所以射程并不像国内所使用的那么远。
炮塔因为使用了许多轻合金,所以重量减少为12.5吨。虽然炮弹上膛可以利用自动装填器,但是火药仍须靠人工装填,装填角度也是固定方式(水平位置)。炮弹装填后尾栓会自动关闭,炮管也会自行恢复原来的仰角。
射速每分钟一发。携载的30发炮弹中,有23发是不必装上火药就可立即使用的炮弹。意大利在火炮制造方面,从很早以前就有口皆碑。巴尔马利亚155毫米自行炮目前已经有250辆以上,可算是成功的产品。
难产的SP—70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制造了“雷克斯顿”86毫米自行炮。战后则因为经济困扰,必须仰赖美国的自行炮,但是“阿伯特”自行炮却是惟一的例外。这是使用FV432装甲运兵车的车体,将105毫米榴弹炮安装在回转式炮塔上的自行炮,最大射程为17000米,有专门对抗坦克的炮弹,可以直瞄方式攻击坦克。
重量很轻,只有16.5吨,在车体周围安装折叠式的航渡螺旋桨,能使车体漂浮渡河。然而在战术上,这种渡河设备到底能有多少功效还是个问题。105毫米火炮太小型化了,所以英国有意以155毫米自行炮来取代它。有一部分已经由美国制的M109A2加以取代,但是后来因经济上的理由而无法全部汰旧换新。
本来应该由英国、德国、意大利三国共同开发的SP—70/PZK—70来取代老旧的小型自行炮,但是这三个国家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不得不延缓生产计划,现在该生产计划已得到濒临取消的境地。
SP—70与AMX—155GCT或“巴尔马利亚”不同,它虽然和坦克使用相同的零件,但却是崭新的车体设计。为了便于由三个国家名称来推知,使用三国共同开发的155毫米榴弹炮FH—70(三九口径,牵引式),和日本陆上自卫队从国外引进,以作为师火力的FH—70是同一型号的火炮。该炮如果使用普通炮弹,射程4000米,使用火箭增程弹则可达到30000米。
1973年,三国之间交换了备忘录,由德国负担百50%,英国、意大利各负担25%的经费,开始进行研制工作。第一次造了5辆试验车,接着以其试验结果为基础,在第二阶段生产10辆原型自行炮车,在360度回转式的密闭炮塔中,设有炮弹自动装填器,能自动从车体补充弹药。
车体是德国鲍尔雪公司所设计的,主要是以豹—1式坦克的车体为骨干。发动机则与豹—2式坦克属同一体系(一千马力),战斗重量为43吨,所以推重比是23.3马力/吨,超过了74式坦克的数值。弹药箱可容纳30发炮弹,射速高达每10秒3发。
这种自行炮的性能简直是不可思议。制造自行炮和制造主战坦克的情形大同小异,由于制造费用过于庞大,目前仍然停留在试验阶段,还没有开始生产,这可以说是设计上太好高鹜远的结果吧!
英国的比卡斯公司或许认为国际合作无法制造好的自行炮,于是独自开发了GBT—155炮及其炮塔系统。它与“巴尔马利亚”自行炮的结构相同,炮塔全部用钢铁制造,车体可以选用西方国家的M48、世纪型、豹—1式、比卡斯MK3等坦克的车体。
火炮本身具有半自动装填设备,最高射速每15秒可发射3发,正常射速则每2分钟可发射6发,若是一小时连续射击时,平均每一分钟可射击两发,最大射程为24000米,使用火箭增程弹则可达到30000米。
北欧强国瑞典在1966-1968年间,开发一种非常特殊的自行炮叫做博贺士FK—155L/50。炮管正如其名称的数字达50口径,射程远达26000米,该炮拥有炮塔装备及自动装填器等,已经具备了20世纪80年代的装填设备,将14发炮弹采用回型针式的排列更是一大特色,该炮快速射击时可以在一分钟内射击15发。发动机与S坦克(Strv—103)同属柴油发动机和燃汽涡轮机的复合型态,可以说是非常新式而且特殊的自行炮,缺点是战斗重量达51吨。
除了通常的榴弹、火箭增程弹外,也可发射核炮弹。2S1配备122毫米榴弹炮,具有航行水面的能力。
姗姗来迟的前苏联自行炮
前苏联采用的战术一向是以大量的野战炮实施覆盖射击后再以坦克部队攻击前进,所以并不太重视自行炮。虽然制造了不少的自行炮,但是主要是直接随伴步兵部队或坦克部队,以对抗敌人的坦克为任务。这种自行炮德军称之为突击炮,是在坦克固定战斗室正面装备大口径火炮而成的。简单地说,这种自行炮是属于一种反坦克的武器。战后出现了T—54/55及T—62大口径火炮的主战坦克,使这种反坦克武器逐渐失去存在的意义。
前苏联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可能是在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才认识到自行炮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改变其战术思想。在这次战争中,使用苏式牵引火炮实施覆盖射击的阿拉伯部队,被灵活运用自行炮采取机动战的以色列部队打得很惨。从这次战争中,明显看出牵引式的野战炮已经不能适应高速的机动战。
经这次的教训,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研制2S1及2S3两种“西方式”的自行炮。前者是北约组织代号称为M1974(又秒为SP—74)的122毫米自行榴弹炮,其外形及配置与美国的M109相似,车体使用PT—76水陆两用坦克的零件。这种自行炮为防水结构,所以不必张开沮盘就能航行于水面。据称该车重量16吨,使用280~300马力的V6型柴油发动机,陆上行驶时速60公里,水上行驶时速则为5公里。
火炮似乎是以122毫米口径远射程炮D—30为基础,最大射程据称达22000米,但美国军方人员则认为只有15300米。
2S3是从前称为M1973(或SP—73)的152毫米自行榴弹炮。2S3的火炮以29口径的D—20榴弹炮为基础,最大射程达18000米,若使用火箭增程弹则可达24000米,并且可以发射2吨级的核弹。车体在SA—4“加涅夫”地对空导弹所使用的车体相同,重量24吨,最高时速达50公里。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前苏联至少又开发了三种自行炮,其中一种是暂称为M1975的240毫米自行迫击炮,另外两种是自行加农炮,亦即称为2S5的152毫米火炮,以及称为1975的203毫米火炮。这三种火炮没有炮塔,但是都可以发射核炮弹。
美军在M2步兵战车上加装的120毫米迫击炮今后自行炮将如何演变?预测短期内还不至于发生巨大的改变。如果有变化,主要是在弹药方面(如激光制导炮弹、连发炮弹、红外线、微波制导炮弹、反坦克炮弹、化学弹……等),另外,射控系统(如电脑化、陆上行驶系统、师、军级的野战炮射击指挥系统)等等也可能产生变化。美国陆军的ESPAWS计划主要是打算发展M109的第二代,这个计划不但包括自行炮炮身的改革,也包括了射控装置、指挥网、弹药、弹药补给车等系统的变革。
装甲弹药补给车的重要性经由HELBAT试验获得了证明,M992是利用M109的车体所研制出来的装甲弹药补给车,为了能与M109形成一对一的比例,美国制造了1500辆以上的M992。虽然制造自行炮专用的弹药车需要庞大的经费,但这却是今后各国陆军炮兵武器系统的发展方向之一。
自行迫击炮
在现代战争中,攻击坦克顶装甲的武器,成为热门的反坦克武器。迫击炮经过改进,具有很强的攻顶能力,它一下子提高了身价,受到陆军士兵的热烈欢迎,也使兵器专家们对它另眼相看。
在火炮王国里,迫击炮是门丁最为旺盛,接收新技术成果很快,生命力甚强的大家族。自行迫击炮是现代迫击炮的最先进的代表。
自行迫击炮保持了迫击炮的迫击特色。迫击炮是一种以坐钣承受后座力,进行高射界射击,并发射尾翼弹的曲射火炮。它结构简单,重量相对轻,机动性强,而且具有发射速度快、弹道弯曲、落角大、射击死击小和杀伤力大的特点和造价低的优越性。世界上还没有哪种炮的名字能像迫击炮那样形象表达出自身的性能和特点。如迫近射击,从障碍物这边射到那边;自炮口装填炮弹,依靠炮弹自身下滑而强迫击发。
迫击炮以口径大小来分,口径不足80毫米,约重15公斤左右的称作轻型迫击炮;口径在80毫米以上又不超过100毫米的称作中型迫击炮;口径在105毫米以上的称作重型迫击炮。自行迫击炮属于重型迫击炮。
自行迫击炮装置的迫击炮以炮管长短结构形式分长身管迫击炮,短身管迫击炮和两段式身管迫击炮三类。炮管内壁状况不一,有线膛迫击炮和滑膛迫击炮两种。
装甲机械化是现代陆军的一个重要特征。徒步步兵变为装甲步兵,许多支援武器也转向装甲化、自行化。中、重型迫击炮不能不跟上。况且迫击炮弹道高,易暴露炮位,遭敌武器反击,也只有实现装甲化、自行化,增强防护力和机动性,才能提高战场生存力,更好地发挥火力支援装甲步兵的作用。
发达国家陆军已经装备并正继续发展装甲自行迫击炮。这些装甲自行迫击炮设置全封闭装甲炮塔,采用轻便装甲车底盘,安装射击稳定性好的低后座力迫击炮,具有装甲车辆的机动能力和三防措施。德国的“美洲狮”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英国的R·2003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法国的TMR81式81毫米迫击炮,以色列的“索尔塔姆”120毫米自行迫击炮,俄罗斯的2C9式120毫米自行迫击炮,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装甲自行迫击炮,反映了重型自行迫击炮的发展趋势。
自行迫击炮弹种的发展转向反装甲和多功能。
弹道弯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迫击炮特别适合从装甲最薄的顶部攻击坦克装甲车辆,因而被兵器专家选入攻顶装甲武器行列,正在成为致命的反坦克武器。
迫击炮膛压低,容易安装高灵敏度的引信和制导装置,这个条件利于迅速发展有寻的能力的反装甲迫击炮弹。现今世界上有寻的能力的末制导迫击炮弹,百花齐放。如瑞典的“林”式120毫米弹红外寻的,英国的“灰背隼”81毫米弹主动毫米波寻的,德国的“鸢”式120毫米弹激光半主动寻的,法、英合制的“鹰狮”式120毫米弹毫米波雷达寻的。
“林”式和“灰背隼”式被行家推崇。它们分别具有5000米和8000米的射程,炮弹在飞行中继续对目标扫瞄,显示中远程反坦克能力,在诸兵种合成部队中用于填补反坦克装甲武器之间的空白,且无损迫击炮发挥其他作用。一向在迫击炮上落后的美国想后来居上,研制了一种光纤制导120毫米灵巧迫击炮弹,弹上传感器有高性能的电子传感系统,战场上的电视图像由可靠性强的光纤装置传给射手,命中率高。
反装甲子母迫击炮弹是一种大威力的反装甲迫击炮弹。母弹爆炸后,众多子弹高速射向目标,击穿步兵战车顶装甲,穿甲后效也高,弹体破片在子弹覆盖面积之外还有杀伤作用。南非研制一种将反装甲子母迫击炮弹与制导迫击炮弹结合在一起的120毫米末制导子母迫击炮弹,引起了国际兵器界的注意。
反装甲迫击炮弹的发展,也促使普通迫击炮弹丸提高战斗作用和不断发展新弹种。空心装药破甲迫击弹用于直接瞄准射击,火箭增程迫击炮弹能提高射程,延期抛射迫击炮弹能先钻入地内到预定时间后再跃起爆炸,杀伤布雷迫击炮弹能封堵敌人通路,电视迫击炮弹能用弹上电视摄像机进行近距离侦察。美国的迫击炮弹采用M734多用途引信,具有空炸、近炸、触发和延期4种作用方式,能代替15种现用引信,增大了杀伤效能。
自行迫击炮火控系统电子化进展较快。当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和数控技术进入军事领域后,迫击炮上很快有了体现。先是射击指挥由电子计算机代替了射表、指挥尺和图板,继而伴随装甲自行迫击炮发展,又装备了更为先进的自动化定位及火控系统,它包括火控计算机、导航定位仪和自动瞄准系统,使迫击炮加快了火力反应速度,提高了命中精度和自主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