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李四光小的时候,不仅勤奋好学,而且还特别孝顺父母,总想着为父母分担忧愁,所以,在他还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知道帮助父母干家务活了。
有一天,李四光刚从私塾里放学回来,就看见母亲正用石杵费力地舂米,于是,他立即放下书包,跑过去帮母亲干活。因为石杵特别沉,所以李四光才干了一小会儿,鼻尖上就沁出了汗珠。母亲看见了,心疼地说:“好孩子,你上学已经很辛苦了,应该休息一下了,这些重活还是让娘来做吧!”谁知李四光非常执拗,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帮娘干活,我不累!真的,我现在一点都不累!”于是,他一直努力坚持着,直到把米舂完,他才停下来休息。
除了帮父母舂米外,李四光还想出很多的办法帮助父母减轻生活的压力。每年夏天,只要是到了收麦子的季节,李四光就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到别人家收过麦子的大田里捡别人落下的麦穗。虽然捡到的麦穗不多,但是父母看到他这么懂事,已经非常欣慰了。
看到家里没有柴烧了,李四光就约上自己最要好的小伙伴,带着斧子和绳子,到大山里去砍柴。有一次,李四光又和小伙伴们一起上山砍柴,由于山路很陡,路面也非常滑,李四光一不留神,摔了一跤,膝盖都被磕破了,鲜血直流,别的小伙伴劝他不要再上山了,可是他不同意,还是坚持上山砍柴。
傍晚,小李四光和小伙伴们每人都背着一大捆柴禾回家了。母亲早早地站在村口迎接儿子。看见李四光一瘸一拐地回来了,母亲赶紧迎了上去。看着他膝盖上的伤口,母亲不由得流下眼泪来,她说:“孩子,以后咱不去了,娘再也不让你上山砍柴了……”
谁知李四光却非常懂事地说:“娘,我一点儿都不疼,真的!再说,只要我累一点,娘就可以多歇一会儿呀!”
李四光不仅是一个知道为家分担忧愁的好孩子,他还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长大之后,李四光成为一名优秀的地质工作者,经过10多年的野外考察,他彻底否定了外国权威专家的“中国贫油论”的观点,为我国的石油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特蕾莎修女的童年一度非常幸福。但是九岁那年,她经商的父亲突然遭人暗算,父亲的合伙人趁火打劫,侵吞了父亲工厂的所有资产,家中一下子断绝了所有的经济来源,生活由小康陷入了拮据。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母亲——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坚强地扛起了家中的重担,不久之后,自己开了一间小店,以出售衣料、手工织毯和刺绣为主。
在母亲的苦心经营下,家中的日子有所好转。修女一度辍学的哥哥和姐姐又回到了学校读书。但相对来说,那还是一段很艰难的日子。修女家所在的小城斯科普里相当于现在的一些小镇,镇上的居民除了经商,还耕种一些田地,用来贴补家庭的开支。那时的修女已经很懂事,她经常在田里帮忙,以此来帮助母亲,分担一些家中的劳动。田间的劳动是很艰苦的,但是修女并没有退缩和抱怨,相反,这段艰辛的经历不仅培养了她勇于吃苦的品质,也培养了她面对艰苦时的耐心和韧性,使她日后有足够的力量面对工作中所出现的巨大困难。
知道了修女小时候的故事,不知道你有哪些感触。其实,好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如果修女和李四光这些伟大之人的童年故事感动了你,你也想和他们一样养成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好习惯,那就尝试从下面的事情开始做起吧。
(1)当父母询问你在校情况时,要耐心回答,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不要心不在焉或敷衍了事。因为你要明白父母的询问是出于关心你和爱护你,并不是一味的约束和监督。
(2)当提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要体谅、理解父母的难处,而不是随意地发脾气或生闷气。
(3)当父母生病时,要关心体贴父母,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对父母不闻不问。
(4)当做错事被父母批评时,要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错误,而不是与父母争辩,强说自己有理。
(5)当被父母误解时,要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消除他们对你的误解,而不是埋怨、争执,致使误会更深。
(6)当你因事情耽误需要晚回家时,记得打电话给父母,让他们别为你担心。
(7)当你庆祝自己的生日时,不要忘了是父母给了你生命,记得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爸妈,我爱你们!
(8)记得爸妈的生日,不需要昂贵的生日礼物,一个深情的拥抱,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祝福。
(9)记得闲暇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而不是在CS或传奇世界里流连忘返。
(10)如果可能,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爱,很多时候就是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
心灵追问:
我第一次帮父母做家务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微笑,就是家人间爱的传播
有一篇题目为《特蕾莎修女的回答》的短文讲到,特蕾莎修女经常会给人们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建议和忠告。有一次,一群美国人来到加尔各答拜访她,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在访问的过程中,他们请她就如何与自己的家人相处提一些建议。
特蕾莎修女随口说道:“对你的妻子微笑,对你丈夫微笑,对你的孩子微笑。”听了修女的回答,这群美国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个一直困扰着他们的难题,竟会被他们眼前这位一直独身的修女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化解了。
因为,在西方很多富裕的国度里,很多人实际上生活在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深度贫穷里。比如有些青少年,他们的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无暇照管他们,或者,只顾及到他们的物质需要,而对他们的心灵需要不感兴趣,以致这些年轻的生命被焦虑、疑惑和巨大的虚无感所困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另有许多老人,则在孤独和寂寞里孤零零地等死,因为做子女的根本无暇陪伴他们。
慕尼黑的仁爱传教会曾经接到过一个奇特的求助电话:“我们只是渴望听见人的声音,只要是人声就好。”电话是一对老年夫妇打来的。这对老年夫妇虽然非常富有,但极其寂寞,他们虽有几个孩子,但没有一个孩子愿意陪伴他们。于是双眼半盲的老人在绝望之余给仁爱传教会打了一个电话,请求修会派修女去看望他们。
在修女看来,这就是贫穷的另一种面貌。她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过:“也许我们这里的人们在物质上很充裕,什么也不缺,但是我想,如果我们审视一下自己的家庭,我们便会发现,有时家人之间相互微笑也是很难的,但微笑正是爱的开端。”
其实,体贴家人、关爱家人就是对家人的“微笑”,就是对家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