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智猪博弈:多劳不多得的悖论情境 (1)
智猪博弈是一个不同期望值之间的博弈,如果各方的期望值都相同,那么就会陷入“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僵局,如果有一方的期望值低于另一方的期望值,而且这种期望值也容易实现,那么另一方就可做那只坐享其成的“智猪”。
多劳不及坐等,搭便车不全是小猪的错
博弈论里面有个十分著名的博弈模型,叫做“智猪博弈”。
笼子里面有大小两只猪,笼子很长,在笼子的一边有一个按钮,另一边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下按钮之后就会有10份猪食进入食槽,但是按下按钮之后跑到食槽边上消耗的体力则需要吃两份猪食才能补充回来。问题在于,按钮和食槽在笼子的两端,按下按钮的猪从按钮处跑到食槽的时候,食物已经被坐享其成的另一头猪吃得差不多了。
在这种情况下,两头猪可以选择的策略有两个:自己去踩踏板或等待另一头猪去踩踏板。如果某一头猪作出自己去踩踏板的选择,不仅要付出劳动,消耗掉两份饲料,而且由于踏板远离饲料,它将比另一头猪后到食槽,从而减少吃到饲料的数量。
我们假定:若大猪先到(即小猪踩踏板),大猪将吃到9份的饲料,小猪只能吃到1份的饲料,最后双方得益为[9,-1];若小猪先到(即大猪踩踏板),大猪和小猪将分别吃到6份和4份的饲料,最后双方得益为[4,4];若两头猪同时踩踏板,同时跑向食槽,大猪吃到7份的饲料,小猪吃到3份的饲料,即双方得益为[5,1];若两头猪都选择等待,那就都吃不到饲料,即双方得益均为0。
那么,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什么呢?这个博弈的均衡解是大猪选择按按钮,而小猪选择等待,这时,大猪和小猪的净收益水平平均为4个单位。这是一个“多劳并不多得,少劳并不少得”的均衡。
为了找出上述这个均衡解,我们可以按照“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的逻辑思路来进行。这一思路可以归纳如下:首先找出某参与人的严格劣策略,将它剔除,重新构造一个不包括已剔除策略的新博弈;然后,继续剔除这个新的博弈中某一参与人的严格劣策略;重复进行这一过程,直到剩下唯一的策略组合为止。剩下这个唯一的策略组合,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解,称为“重复剔除的占有策略均衡”。 从智猪博弈的收益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小猪踩踏板只能得到1份甚至损失1份,不踩踏板反而能得到4份。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小猪采取“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都是最好的选择。
由于小猪有“等待”这个优势策略,大猪只剩下了两种选择:等待就吃不到,踩踏板得到4份。所以“等待”就变成了大猪的劣势策略,当大猪知道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只好为自己的4份饲料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也就是说,无论大猪选择什么策略,选择踩踏板对小猪都是一个严格劣策略,我们首先要加以剔除。在剔除小猪踩踏板这一选择后的新博弈中,小猪只有等待一个选择,而大猪则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在大猪这两个可供选择的策略中,选择等待是一个严格劣策略,我们再剔除新博弈中大猪的严格劣策略——等待。剩下的新博弈中只有小猪等待、大猪踩踏板这一个可供选择的策略,这就是智猪博弈的最后均衡解,达到重复剔除的优势策略均衡。
智猪博弈与囚徒困境的不同之处在于:囚徒困境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有自己的严格优势策略;智猪博弈中,只有小猪有严格优势策略,而大猪没有。智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都无法摆脱共存局面,而且必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换取双方的利益。一旦有一方的力量足够打破这种平衡,共存的局面便不复存在,期望将重新被设定,智猪博弈的局面也随之被破解。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看上去,他们都想做那只“智猪”,但是因为无人愿意承担起义务,而导致每个人都无法获得利益。
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讲,智猪博弈就是一个不同期望值之间的博弈,如果所有各方的期望值都相同,那么就会像三个和尚一样陷入僵持状态,如果有一方的期望值低于另一方的期望值,而且这种期望值也容易实现,那么另一方就大可做那只坐享其成的“智猪”。所以,期望值在这个博弈里面是关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是否合理,这是解决这个僵持状态的关键之处。
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智猪博弈给了竞争中的弱者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的同时,也反映了一种“搭便车”现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搭便车的现象却是不合理的。我们撇开其他因素,仅从技术角度去谈了“小猪”的等待策略。但一个群体当中,“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假如“小猪”的策略是对的话,那么“大猪”就必将越来越少了。
为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更是如此。从规则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智猪博弈是一个激励失效的典型案例,那么管理者要怎样做才能激励“小猪”和“大猪”去抢着踩踏板呢?
事实上,管理者能否激励大猪小猪积极竞争,关键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智猪博弈的核心指标一般来说有两个:食物数量,按钮与食槽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吗?
首先,看看减量方案。如果投放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也就是5个单位的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小猪、大猪都不去按按钮。小猪去按按钮,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按按钮,小猪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按按钮,就意味着为对方作嫁衣裳,所以谁也不会有按按钮的动力。如果目的是想让两只猪去按按钮,这个制度的设计显然是非常失败的。
其次,看看增量方案。食物是原来的两倍分量,也就是20个单位的食物。结果是小猪、大猪都抢着去按按钮。谁想吃,谁就会去按按钮。因为对方不可能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有足够的食物,所以竞争意识都不会很强。对于制度设计者来说,这个制度的成本提高了一倍。在不需要付出多少代价就可以得到所需食物的情况下,两只猪自然都不会有多少动机去增加按按钮的数量。这个制度的设计激励作用明显不足。
最后,看看移位方案。考虑到问题的关键是移位,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因移位而产生的几种改变方案:
1.减量移位方案
食物只有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食槽与按钮之间的距离缩短。这种情况下,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按按钮。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2.增量移位方案
正常情况移位用不着增量,大猪、小猪都会去踩踏板。如果适当增量,成员会快速成长,小猪会长大,大猪会出栏,效益就会增长。不过需要把握成本增加的度,适当的增量更符合组织与个人的需求。
3.等量移位方案
由于食槽与按钮之间的距离缩短,去按按钮的劳动量减少,大猪、小猪都会争着去按按钮。如果把按按钮的次数增加,吃到的食物会更多,对食物的不懈追求,将驱动合作机制的形成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对于游戏设计者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会增加,但收获最大。
对于管理者而言,除了杜绝“搭便车”以外,如何平衡“大猪”和“小猪”之间的利益关系,也是需要他们进行深入思索的问题。因此,对于制定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来说,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机关。
学做办公室的双面伊人
在智猪博弈中,小猪的优势策略就是坐等大猪去踩踏板,然后从中受益。换句话说,小猪在这个博弈中具有后动优势,大猪不踩踏板,小猪的损失不会更多。大猪不踩,双方都没得吃;大猪踩踏板,小猪可以多吃。
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占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先一步下手固然可以获得一定的优势,如果不能把这种优势转化为最后胜利的推动力,那么反而会陷入被动,给对方制造机会。两个人厮杀的时候,如果一个往往退让一步,另一个则气势汹汹,一上来就使出全身的本领。那么最终决定胜利的,往往是努力保存自身实力的一方。这一点刘备就做得很好。
东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很大;刘备虽为皇叔,却势单力薄,为防曹操谋害,不得不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这一天,刘备正在浇菜,曹操派人来请刘备,刘备只得胆战心惊地一同前往入府见曹操。来到曹府,曹操不动声色地对刘备说:“在家做得大好事!”说者有意,听者更有心,听完这句话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转口说,你学种菜,不容易,这才使刘备稍稍放下心来。曹操说,刚才看见园内枝头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见此梅,不可不赏,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坐一会儿。刘备听后心神方定。
二人来到小亭,只见已经摆好了各种酒器,盘内放置了青梅,于是就将青梅放在酒樽中煮起酒来了,二人对坐,开怀畅饮。酒至半酣,突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曹操大谈龙的品行,又将龙比做当世英雄,问刘备,请你说说当世英雄是谁,刘备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说了几个人,都被曹操否定。
曹操此时的主要目的是想探听刘备是否想称雄于世,于是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英雄呢?曹操单刀直入地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两个!”刘备一听,吃了一惊,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觉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大雨,雷声大作,刘备灵机一动,从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说是因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时才放心地说,大丈夫也怕雷吗?刘备说,连圣人对迅雷烈风也会失态,我还能不怕吗?刘备经过这样的掩饰,使曹操认为自己是个胸无大志、胆小如鼠的庸人,曹操从此再也不怀疑刘备了。
后来,刘备终于得以东山再起,成就了一番伟业。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刘备一文不名。如果刘备此时不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势必会引起曹操的戒心甚至杀心。刘备的这种智谋,其实就是一种后发先制的智猪博弈策略。
这种后发制人的博弈策略又叫“老二哲学”。所谓“老二哲学”,就是不做第一,不做第三,只是紧紧跟在排名首位的后面做老二,先隐藏不动,储谋蓄势,瞄准机会再冲刺第一。或许是暂时不愿做“出头鸟”,或许是想挂在后面搭个便车,但最终是没有一个人会甘居第二的,老二也只是个过渡。 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这种“老二哲学”,事事都抢争第一,以为抢先一步就一定能抓住别人抓不住的机会。事实证明,抢争第一的并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万燕最先做VCD生意,但后来钱都让步步高、爱多赚去了。当年万燕花了大把的钱,告诉消费者VCD是个好东西。直到市场培育好了,大家都知道VCD是个好东西时,步步高、爱多出手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完善自己的营销网络,再把价格降下去,成功了!而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万燕呢?在不知不觉中就销声匿迹了。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甘当老二、能当老二就是做黄雀。好多人特别是商界人士对此颇有感触。他们辛勤开拓市场,但到销售额大涨的时候,又生后顾之忧。为什么?因为这个时间必然有其他财大气粗之辈跟上,既后发制人,更以实力制人。某些经商大户对风险较大或无暇顾及的生意,先按兵不动,让其他小商人去开发,等到有利可图时,再迅速开发并取而代之。后发制人虽有点胜之不武,但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种手段,却没有违背商业道德,这就告诫我们,不论是在商场竞争中,还是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如果你的实力并不那么雄厚,那还是甘当老二,以期后发制人才好。
当然学会做老二,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博弈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为了成为老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会做老二,是一种现实选择,是生存的需要。“先人一步”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老二哲学”并非无能,尤其是对那些自身实力还不算雄厚的“小猪”来说,“甘当老二”式的后发制人是一种谋略,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但是,这是不是说当“小猪”就一定好呢?
老魏是个“聪明”人,在一家国企工作。他这样评论自己:“从大学开始,我就不是最引人注目的学生。在学生会里,我从不出风头,只是帮最能干的同学做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果工作搞得好,受表扬少不了我;如果工作搞砸了,对不起,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